分享

文化基因——吐火罗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7-24
文化基因——吐火罗

新疆战略智库——新疆东西部经济研究院创立于1996年。作为一家拥有200余名著名经济学家、区域、产业、投行、企管及培训等专家阵容强大的综合管理咨询机构,一直强调本土化和实战性,定位于“政府的参谋和顾问、企业的医院和教练”,并以丰富的实践累积、训练有素的专业团队、坚持不懈的业务创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规划、战略、文化、营运和投融资等咨询服务。

地  址:乌鲁木齐市红山路16号时代广场D座23层

欢迎访问:新商网 www.xjxsw.com.cn;新疆咨询网 www.xjzixun.com.cn

联系方式:18016890504;邮箱:895222784@qq.com

(欢迎加入2020新商联盟企业家论坛

文化基因——吐火罗

.公众平台微信号:xslmqyjlt

一、敦煌

敦煌作为地名首次出现在《史记·大宛列传》,张骞的出使报告中称:“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敦煌”当是汉武帝建郡时的汉语命名,此后这一地名历代相传,沿用至今。敦煌,从汉语字面意思解释,认为“敦”意为“大”,“煌”意为“盛”。但关于它的语源与原意,早在东汉时就无法确知了。而事实上,这一地名很可能在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以前就出现了。

文化基因——吐火罗

追溯历史我们知道,古代西域在四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居住,其中有一支就是古代民族吐火罗人。他们就是最早定居在天山南北、阿尔泰山至巴里坤草原之间的月氏人龟兹人和焉耆人,还有定居在吐鲁番盆地的车师人以及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楼兰人。我们大胆推测,敦煌地名在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因此,敦煌一词应该很可能是楼兰吐火罗人说的吐火罗语的译音。“敦”现代汉语拼音读作dun和dui,《说文解字》中是都昆切和丁回切;“煌”现代汉语拼音读作huang,《说文解字》中是胡光切。就是说,“敦煌”两字的古代发音和现代汉语发音变化不是太大,极有可能就是古代民族“吐火罗”的吐火罗语的音译,与《山海经》中的“敦薨”一样,均为“吐火罗”一词的前两个音节“吐火”的汉语对音,“罗”是粘着语尾音,无实际意义。汉朝人选择“敦煌”两字,不仅是音译,也是意译。

二、大夏

“夏”是中国古籍记载的第一个王朝,经过近代考古学发现研究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明确了在中国四千年至三千五百年时期,中原地区确实存在过一个叫夏的王朝。

文化基因——吐火罗

夏王朝的建立者叫大禹,那么,夏人是哪里来的呢?史书中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有学者作了推断,并把目光投向了位于甘肃省临夏州的大夏河流域。大约一万两千年前,人类经过漫长岁月的迁徙,来到了甘肃青海大夏河畔。大约四千年前或者更早,一支生活在新疆地区的吐火罗人沿着祁连山也来到大夏河畔。不同种族经过冲突交流融合,发展成为新的人种,史学界把这支人称为“先羌人”或“古羌人”。他们很多人说着吐火罗语,把生活的河称作“吐火罗河”。

文化基因——吐火罗

“大”字现代汉语拼音读作da、dai、tai三个音,《说文解字》中是他达切和徒蓋切;“夏”字在现代汉语拼音读作xia音,《说文解字》中是胡雅切(音华,去声)。在研究南方方言时就会发现,南方方言中保留了大量汉语上古音成分。比如,粤语保留了秦汉时的语言,客家话保留了唐宋人的语言,吴语保留了中古北音。直至今天,上海话“大夏”与“大华”同音。古人的声韵没有今人那么宽广细致,也就是说,上古时期“夏”“华”“黄”发音是一样的。“大夏”,江浙一带的上海话、嘉兴话、杭州话、台州话均读为“du wo”,苏州话读为“dou wo”,发音极其接近“吐火罗”。因此“大华”正是“吐火罗”的精确音译。“吐”对译“大”,“火”对译“华”,而“罗”是词尾。“吐火罗河”亦即“大夏河”;“吐火罗人”,即“大夏人”或“大华人”。

三、吐蕃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吐蕃,是在公元6世纪末,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到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统一青藏高原各部,并建立吐蕃王朝。大家所熟知的是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事。

文化基因——吐火罗

《旧唐书》认为“吐蕃”是“秃发”(即拓跋)二音的讹传,而《新唐书》则认为吐蕃是西羌之后,“蕃”与“发羌”的“发”音近而得名,二字应该读作“播”音。大多数史学家及《现代汉语词典》、历史教科书等一般都将“吐蕃”读作“tubo”。笔者研究认为,这是可信并且比较接近原始的真实读音。

“吐蕃”国号为“大蕃”,是为了对应当时的大唐。就吐蕃的词义来看,有人认为,“吐”,是汉语“大”的音转,或是藏语“stod”(意为上部,即西部)的音转,同时是汉唐时期常用来译写北方、西方少数民族人名等的专用字;“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苯”(bon)音转而来,或是藏语意为天,“蕃”既是音译,又有“尊贵、神圣”之意。因此,吐蕃是“大蕃”的音意合译。

文化基因——吐火罗

但是,我们按照“吐蕃”的读音去追寻就会发现,这是古羌人“吐火罗”记忆的遗留音译,“吐”对“吐”,“蕃”对“火罗”的快读音。不管是古代的吐蕃人还是今天的藏族人,都是古羌人的后代,这已经是定论。尽管吐火罗人在公元八世纪左右消失,早期进入大夏河流域的吐火罗人与当地的先民融合成为先羌人或古羌人,居住在新疆的吐火罗人一部分与当地和后来到来的民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还有一部分则在公元前二世纪西迁进入中亚建立了大夏国。最晚到唐僧取经还路过“吐火罗”,《大唐西域记》中翻译作“睹货罗”。

文化基因——吐火罗

四、小结

从地名敦煌、朝代名大夏、青藏高原上的古国名吐蕃来看,都是中华民族文明史漫长融合发展的结果,其中暗含着共同的遗传基因密码,那就是“吐火罗”。从《史记·五帝本纪》中我们也看到的是华夷共祖。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在中国大地上先后出现过匈奴人赫连勃勃和党项人李元昊都建国大夏的原因。

文化基因——吐火罗

随着当代人类学家和历史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有一个基本事实可以肯定,从基因特征上,中国北方阿尔泰语游牧民族和中国南方人分属于不同的人类分支,华夏文明是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农耕文化交融汇合的结果。

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率先融合形成的古羌人,他们掌握了轮子和冶炼技术,过着半耕半牧和狩猎的生活,先进的生产力使人口迅速增长,并向外迁徙,在中原一带及四周形成了诸夏,并成为北方游牧和农耕民族的祖先。

文化基因——吐火罗

根据学者徐江伟先生的最新研究,认为藏语属于黏着语,有显著突厥语和蒙古语、满洲语特点,是属于阿尔泰语系。

新疆学者德力夏提·肉孜的《汉语维吾尔语对应关系词研究》发现,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距今1893年,书中的9336个汉字,用维吾尔语能读出4915个,占52.6%。神奇之处还在于,用反切合音的方法拼读,还原出来的竟然是现代维吾尔语读音。同时,学者徐江伟先生通过汉语与蒙古语、满语、藏语、古彝语等的比较研究,得出了华夷同源关系的结论。这与司马迁在《史记》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

文化基因——吐火罗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夏人和商人基本上都操着阿尔泰语,甚至是一部分周人也说着阿尔泰语。根据游牧民族特性,从早期建立政权的匈奴和鲜卑就没有创制文字倒推,建立夏朝的夏人很有可能也没有文字,这也是考古界至今找不到夏文字的困惑所在。按照辽金西夏和蒙元建立国家后才创制文字的规律倒推,商朝中期的甲骨文很可能是一些聪明的巫者受到启发创制的,一开始就很成熟了,这也是甲骨文没有发现过渡期文字的原因。而且,有一部分甲骨文文字应该不是单音节文字,这就是为什么已经整理出来的四千多个甲骨文字中目前只能识读一千四百多个的原因。特别是先秦的金文,目前仍有七八百个图画文字不能识读。而那一幅幅的图画可能就是一段话,或是记录着一件事。

文化基因——吐火罗

秦始皇统一中国,完成了一次最伟大的民族融合,南方农耕汉民族文化开始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这是在文化上对先秦北方游牧加农耕文化的第一次整合,实现了文字的统一,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一次文化语言的文字“正形”。随着汉朝的建立,南方汉民族的农耕文化开始占据统摄地位,以《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等为代表的一批小学著作问世,则对汉语言文字完成了“正音”和“正义”。从此,汉语汉字成为中华大地上绝大多数人使用的单音节语言和文字。

文化基因——吐火罗

本文来源:嘉峪关日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商联盟平台立场及观点,文章版权为作者所有,侵删。

文化基因——吐火罗

新疆学系列研究(1093) 新疆东西部经济研究院 现代新疆研究中心发布

“新商联盟”由新疆东西部经济研究院发起成立,其目的就是为新疆的企业家群体搭建一个合作交流平台,包括投融资、项目合作、商业资讯、学习考察、管理咨询等服务。我们以“团结合作,大同共赢”为宗旨,促进新疆企业成长。我们不断通过企业家这个群体传播正能量,建构新疆共识和国家认同,助推新疆和谐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