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我们家很穷吗?”你的回答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富书 2020-07-24



进化妈:智慧的父母,从来不向孩子哭穷,他们懂得穷养物质富养心的道理。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不会让贫穷成为孩子的枷锁。


作者:冰心蓝蝶(爸妈进化论主笔)

“妈妈,我们家很穷吗?”

二年级的大宝从朋友家回来后,就有些心事重重的样子。好像是犹豫了很久,他终于从自己的思绪中走出来,小声叫我。

我抬起埋在书中的头,看大宝欲言又止的样子,耐心地等他说话。

妈妈,大宝问,我们家是不是很穷呀?

一听这话我心里不禁咯噔一下,马上启动反思模式,回想自己在日常的言行教育中出现过哪些问题,导致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

貌似也没有啊。

想到他去朋友家玩儿回来的表现,猜想可能在外边发生了什么。所以没有马上回答他,而是反问道,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果然,听了这话大宝开始道出原委,我朋友家的电视比咱们家的大,他们家有汽车咱们家没有,他们家还有好多我没有的玩具……

我瞬间了然了。

孩子长大了,自我意识开始不断增强,攀比心理也逐渐滋生,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阶段,他有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

物质不是衡量贫富的标准

我说道:“儿子,电视机并不是越大越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家的背景墙设计是这样的,如果电视机太大反而影响整体效果。

而汽车只是代步工具,咱们家现在没车,是因为我们暂时还不需要,如果我们需要也会买的。

另外,朋友家有你没有的玩具,那咱家是不是也有别人家没有的玩具呢?你的朋友们来咱们家不也经常说,你的玩具真多呀,对吧?”

大宝点头称是。

“儿子,每个家庭情况都不一样,别人有一些我们没有的东西,同样,我们也有别人家没有的东西,但这并不能作为衡量贫富的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明白吗?

买某件东西是因为自己需要,而不是因为别人有。同样,不买是因为不需要,而非买不起。

对自己没有价值的东西,花一分都是浪费;对自己有价值的,再贵都值得你为之付出。”

大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无论是物质还是其他,我希望孩子能够明白,任何东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外在一些表象所迷惑,与别人盲目攀比。

不要让“哭穷”教育毁了孩子的幸福

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父母都习惯于在孩子面前“哭穷”:

我们家里没钱,只靠你好好读书,以后挣大钱!

挣钱太难了,你知不知道爸爸妈妈上班多辛苦,所以你千万不能乱花钱!

爸爸妈妈辛苦挣钱都是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怎么对得起我们?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哭穷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种“哭穷”教育在开始阶段也许会起到一定作用,让孩子懂得节约,但时间久了,副作用也很明显。

孩子可能会变得过度吝啬,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花钱大手大脚一有钱就必须花光。

如果身居高位,很有可能还会走向贪污腐败。

我身边有这样两个朋友。

朋友L是一家公司老总,按说经济条件不算差,但他对自己吝啬到几近苛刻的地步。

外出和朋友共餐时,一顿便饭几百元不在话下,每次有剩饭必打包,一个人在家可以连续几天只吃剩饭。

平时穿的衣服也大都是某宝几十元的便宜货。

皮鞋家里囤了十几双,却只穿固定的一两双,其他都是崭新的,舍不得穿。

外出住宿用过的毛巾等用品,也全都带回家。

诸如此类的习惯有很多,家里也因此堆的满满的,也不扔,也不用,就那么攒着。

其实,他囤的不是物品,而是内心的安全感。

因为小时候穷怕了,他内心一直处于恐惧和匮乏状态,他是在用不断囤积物品的方式,来不断填满自己的内心。

另一个朋友F,国企普通职员,收入稳定却并不算多,但在朋友圈里出了名的大方。

每次下班必请同事吃饭,朋友聚餐但凡有他在,买单压根儿轮不到别人。

但他其实一直处于负债状态,他的大方,只是我们常说的“穷大方”。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是明天就要开学了,学费都还没着落。

父母也经常向他灌输家里没钱的信息,导致他内心的自卑、敏感、爱面子,而且对金钱有种既渴望又恐惧的心理。

他口袋里永远留不住钱,他的工资不是月光,而是星光,甚至日光。

只要身上装着钱,他就必须花掉,从不为未来考虑,仿佛这一刻不花下一刻钱就没了。

他们都是“哭穷”教育下的牺牲品。虽然表现不同,但本质却一样。

物质上的匮乏只是一时,精神上的贫穷,却是一辈子。

一个人的灵魂深处被贴上“我很穷”的标签,很可能终生都会为金钱所驱使。

在“哭穷”教育中长大的孩子,很可能会带着那种“不配得”的烙印去度过自己的一生,他的眼界和格局也被限定在父母所界定的范围内,永远只能过一种低配的打折的人生。

智慧的父母,从来不向孩子哭穷,他们懂得穷养物质富养心的道理。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不会让贫穷成为孩子的枷锁。

不要让父母的无知助长孩子的虚荣

还有一类父母,可能自己受过穷不想让孩子再受穷的苦,也可能为了维持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无所不能的权威形象,抑或怕孩子因穷而自卑结果走了另一个极端。

面对这个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咱们家有钱,以后都是你的。

这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孩子的自卑,但也可能助长了孩子不劳而获的心理。

有些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或弥补自己童年受穷所造成的阴影,继而在孩子身上找平衡。

朋友妮在宝宝还上幼儿园时,每个月给宝宝买书的钱就要好几百,其他方面也是竭尽自己所能去满足宝宝。

直到后来自己学了心理学才明白,她买那么多书,其实不是为了满足宝宝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她给宝宝买那么多书,只是为了弥补自己童年时没有书的遗憾。

还好她醒悟的比较早,对宝宝并没有造成很大影响。

另一个朋友静就没这么幸运了。

因为听说“哭穷”对孩子不好,于是她尽力避免在孩子面前提穷。

为了不让孩子觉得自己家穷,也为了孩子在小伙伴面前能有面子,家里大人省吃俭用,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衣服鞋子必须是名牌。

报各种才艺班辅导班,只要班里有人报,她绝不让自己孩子落下。

直到孩子越来越多地向她抱怨,某某同学鞋子比她的贵,某某同学衣服比她的好,她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这时再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完全听不进去。

其实她的行为,从本质上也是在通过满足孩子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只是,却为自己的面子而助长了孩子的虚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留给孩子钱不如培养孩子挣钱的能力,以及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未来孩子才有能力靠自己去赢取属于自己的资源。

钱之外的价值远比钱本身更重要

还是回到大宝的问题。

看他此时状态还不错,于是想借机跟他好好聊聊钱的问题。

我继续说道,不管家里钱多钱少,都跟你没关系。

爸爸妈妈挣的钱足够满足家里的生活开支,这点你不必担心。但是,我们的钱是我们的,不是你的。

因为这都是我们努力工作挣来的,你并没有为此付出。其他小朋友也是一样的。所以,父母的钱并不能作为你们比较的资本。

要比,就比自己有的东西。

比如,比谁更努力,谁学习更好,谁看的书更多,谁更有礼貌……

这些是你可以比较的。

我希望借此向孩子传递一种价值观——正视差异、鼓励奋斗、不盲目攀比。

家里穷不丢人,你不上进才丢人;家里有钱也没什么了不起,你以后自己有能力挣钱才了不起!

不给孩子灌输“穷”的观念,也不给孩子传递“富”的虚荣。

要让孩子懂得,眼下的生活只是暂时的,是父母付出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未来你想要更多,就必须通过自己努力去争取!


作者简介:冰心蓝蝶,富书专栏作者,富书亲子写作营学员,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80后宝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NLP专业执行师,数字能量分析师,爱读书,爱写作,执笔抒心,笔随心动,愿用我的文字,温暖你的灵魂,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