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舍杭登陆”的传说

 真友书屋 2020-07-25

当历史的步伐跨入公元前21世纪,我国以黄河流域中下游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普遍已由新石器时代发展到青铜器时代,即夏、商及至西周的三代时期,其时的杭州相传为夏禹所划分的扬州之域,属于以断发纹身为显著特征的越族居住之地。然因位处东南边陲地区,加上年代久远,文献失载,即使有所涉及也都属神话传说,史事恍惚渺茫,我们只好从地下出土的无字史书——文物,来追寻探索那遥远的过去。


史载公元589年,隋朝文帝开皇九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的名称由此发端而沿用至今。然“杭州”之得名,实系脱胎于“余杭”;而“余杭”之名,则传说是源自夏王朝时的大禹治水成功后,会聚诸侯于会稽(绍兴)计功行赏,到达杭州时“舍杭登陆”,故名“禹杭”。然因这里的“禹”与“余”,“杭”与“航”古代同音之故,且“杭”与“航”都具有舟船之意,以致后来讹传为“余杭”;另有一种传说是当年大禹巡狩会稽时,至西湖附近“造杭以渡”,越人思之,且传其制,遂名“余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禹当年去绍兴会稽视察至杭州之地时,便制造了舟船,尔后渡钱塘江而去,最终治水获得成功。此举后来受到当地越人的怀念,并且传承了大禹创制的舟船传统,所以才有了“余杭”这一名称。以至今日的余杭镇禹杭大街的中心花坛,矗立起高大的大禹塑像,向人们昭示“余(禹)杭”与大禹的渊源。民国之时,杭州清波门南至万松岭路口之间,还见有一座禹王庙,当也是与此有关的纪念性建筑。


余杭镇矗立起高大的大禹塑像

此外,《杭县志稿》也载说,在民国时,杭县五杭村还保存有一座大禹王庙,“相传禹王巡会稽,舟舣于此,乃渡江焉。本名禹航,讹为五杭”。还有民间传说称大禹在江南力斩九龙,弃舟登陆,然后才到绍兴会稽去会聚天下诸侯。当年大禹弃舟的地方,便叫做“禹杭”,后因音同,以致讹传成“禹杭”和“余杭”。另有传说余杭的“舟枕山”,就是当时大禹的弃舟之地。也有传说当年被大禹斩下的九龙头,掉落在钱塘江北岸的梵村一带,竟然神奇地变成了九座山头,这便是俗称“九龙头”山的由来。诸如此类民间传说或纪念性建筑还有很多,但传说并不等于历史事实,史学界早有论断。我们认为大禹是不可能在杭州之地“舍杭登陆”或“造杭以渡”的,有史为凭:

大禹,也常称为“夏禹”,既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又是夏王朝的开国之君。相传名文命,姒氏,父曰鲧。传称帝舜之时,天下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特大洪水灾害,舜命鲧前往治水,因采用“堵”的措施不对头,未获成功,鲧便被处死于羽山之下。后来经各方部落联盟的推荐,大禹接替父业,继承了治水工程,亲执耒锸,以为民先,“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由于他公而忘私的精神,以及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得当,最终获得成功,遂被公推为君王,从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依《竹书纪年》和《越绝书》等记载,说禹会诸侯于会稽,封有功,爵有德。后“因病亡死,葬会稽”,故绍兴有大禹陵和大禹庙等圣迹。


绍兴大禹庙


但细审此说,却难使人信服。首先,大禹治水,是一则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相关的遗迹在全国有很多,夏禹是否途经今日的余杭或杭州,实难肯定。当今考古学界公认的夏文化遗存是以河南省偃师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目前已经发现有城址和大型宫殿遗址等,而浙江相当于夏朝之时的文化遗存是钱山漾类型(或称良渚文化末期)及至以印纹陶为特征的马桥文化的早期,两者内涵完全不同,表明当时的会稽并非纳入夏王朝的版图。何况当时的绍兴一带既非聚落密集所在,又非“洪水横流”“浩浩滔天”之地,大禹没必要远离故土,来此人烟稀少的绍兴,搞此巨大的劳民伤财的治水工程;再者,钱塘江、曹娥江的上游和下游高差较大,入海水流通畅,也不致会发生多达数年的大水灾;所谓大禹治水,更不可能是在治理海侵。尤其是绍兴地区完全没有与鲧或启有关的传说、地名或记载,而作为“续鲧之业”,治水成功的大禹,不可能与鲧的治水之地远隔千山万水,即一个在河南嵩山一带(鲧),另一个却在浙江绍兴(禹)。即使是禹妻娘家所在的涂山地望,也决不会在明清以后才见记载的绍兴。此外,在河南省登封告成王城岗曾发现有属于河南龙山文化末期(相当于夏时)的城址,其上还叠压着东周之时的“阳城”(出土陶器上戳印有“阳城”文字),尽管我们未敢贸然肯定《世本》《史记》所载的“禹都阳城”,就在王城岗,但却可以推知夏禹之时的阳城,应该与东周时的阳城相去不会太远。而在绍兴,最早的城址只能追溯到东周,甚至浙江全省目前发现的城址,最早也都不会超过商朝。

那么,绍兴为什么会有大禹陵及其有关的地名和故事传说呢?这其实是同商灭夏后,夏的一支部族(可能为“戉”方国中的贵族,即越王句践的祖先)南迁入浙,后来建立了越国有关。古人甚重视祖先,王室苗裔更注重对开基始祖的祭祀,这在古籍中的事例并不罕见。钱宾四先生曾正确地指出:“古人迁徙无常,一族之人散而之四方,则每以其故居迁而名新邑,而其一族相传之故事,亦遂随其族人足迹所到而递播以远焉。”或许正因为这样,加上年代悠久,故司马迁(包括秦始皇)不明其中底细,便把有关大禹治水、会聚诸侯和葬地,误以为在绍兴会稽了。商周之时越国世系很不清楚,殆即与其迁徙有关。

 绍兴禹庙中的

大禹塑像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用很大篇幅记述鲧和禹是在河南省的伊洛平原一带治水的,直到文末才说:“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既称“或言”,足见当时已有多种说法,司马迁对此也有存疑应是清楚的。绍兴的大禹陵及其相关的地名和传说,其实是后人逐渐加以丰富和完善的结果。成书于东汉的《越绝书》中始见记有“故禹宗庙”,但地点并不在今日的大禹陵,现在绍兴的大禹陵是南朝之时始建的纪念性建筑。



绍兴大禹陵

既然大禹不可能在绍兴会稽治水,会聚诸侯并归葬于此,那么余杭和杭州的得名,也就不会是与大禹至此“舍杭登陆”或“造杭以渡”有关了。其实余杭和余姚、余暨等等,都是古越语地名,“杭州得名于余杭,也正如越州得名与大越一样”。而关于“杭”,古与“航”相通,都有浮桥、航渡、码头之意,这也正好与古代杭州的地理交通区位相符。因而,所谓大禹巡狩绍兴会稽,途经杭州“舍杭登陆”的传说并不可信,“杭州”之“杭”的实质所在,盖与其所处的钱塘江南北重要交通区位有关。

作者林华东系杭州文史研究会顾问,

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作者林盈盈系文史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