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印珍丨望春桥

 金秋文学 2020-07-25

望春桥

作者:张印珍

凡事都讲究缘,前几年我家搬到望春桥畔春城花园,便和望春桥结下不解之缘。常常去西塘河边散步,那静静的西塘河水,清澈地流淌着,在诉说着望春桥的前世今生。

我常常在桥上发呆,看着婆娑的树倒影在西塘河里。看着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还有小船悠悠地穿过桥洞,心底总是浮想联翩。抑制不住激情写点小诗:

           望春古桥

从北宋年间

你就在这里站立

像一位前世老人

你见证了西塘河风光美丽

鱼肥蟹壮柳丝依依

船儿往来

载满鱼米

夕阳追着涟漪

鸭群追着小鱼

水乡人民

将一轮圆月捞起

生活富足而诗意

西塘河的水

自古流到今

流成一部史记

一个浪花

一个故事

见证过金兵进江南

见证过村姑救康王

见证过宋朝的风

元朝的雨

明朝的雷

清朝的电

民国的兵

当今的红旗

望春古桥

你的前生

成为历史

你的今世

又在新的一页记起

清初鄞县史学家万斯同的这首《鄮西竹枝词》,生动地描绘了望春桥曾经美丽的水乡田园风光。

望春桥上望春波,草绿苹香凫鸭多

最是城西好风景,夕阳处处起田歌

望春桥位于海曙区望春街道桥弄自然村,呈南北向横跨西塘河上。始建于北宋时期 (公元1098年),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因高桥宋金之战祸及望春桥,绍兴初年(公元1130年)重建,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25年——1227年)曾更名为 "宝庆桥"。此后又屡次修缮,其中桥额上记载的,有乾隆年间初修,光绪年间重修,最近的一次在2005年,由港胞钟宝昌父子捐资修建。可见望春桥在浙东古桥中堪称饱经风霜了。望春桥全长28米,桥堍宽5米,桥顶宽4米,南北各有32级石阶,桥身和桥拱选用规整的梅园石。桥柱和桥栏雕荷叶和仰莲,桥堍有精致的祥云抱鼓石。

桥边有一亭子,内有当年宁波文保专家陈联飞撰写,曹厚德先生手书的“重修望春桥碑记” ,碑文一面写着:“身在海外数十载时刻不忘故里情”,这是为出资重修古桥的宁波籍人士、香港实业家钟宝昌、钟惠明(父子)所写。另一面镌刻重修望春桥的村民善举:“甬上自古有行善积德,造福于民之传统,修桥、铺路、造亭更是常见。望春桥上镌刻着‘乾隆庚辰年初修,光绪丁酉年重修,董事捐资安竣’等字样。

桥亭石柱上尚有清代楹联:“出城约十里而遥足力疲余于时处处,观水坐一桥之侧眼光沉浚对此茫茫”,写意江南韵味。“望春亭”,供路人遮风避雨纳凉休憩。

我常常沿西塘河散步,拍些美丽的风景照,也很想了解它的往事。和望春老人边散步边聊天。老人说望春桥为当时官塘河上第一桥。官塘河今称西乡后塘河,旧称西塘河,均宽30米,长约13公里。望春桥就这样斜斜地耸立在河面上。官塘河水源于四明大雷和林村的中塘河交汇于望春桥下,当年,此处湍流激荡,无异于 "老虎口"。扬帆起航的官船来到此地,便是危机四伏了,湍急的水,肆虐船儿,危害人身安全。为保证官船能在官塘河这通往京城的 "国道"上畅行无阻,官塘河上的桥全是清一色建成高拱圆洞桥,如望春桥之东有西成桥、万安桥、大卿桥和望京桥,当然,它们现在不见昔日的影子,已经是水泥平桥了,有些遗憾。在望春桥之西有新桥、上升永济桥、高桥都是高拱圆洞桥,多少年了,还是那么威风。西塘河水再流数公里就到了姚江的古渡口大西坝。过坝之后进入浙东运河,直达杭城,与杭州大运河相接。昔日往来宁波的官员学子、军旅僧道大多都是通过这条水道,望春桥是必经的津梁,可以想象那种 "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的壮阔气象。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内河航运依旧繁盛,去西乡高桥、白鹤、深溪等地,也都乘航船经过望春桥。昔日望春桥和西塘河的景象似画一般浮现在我的眼前。

西塘河也有着历史的波澜,它携带着四明山水自西向东流入宁波城西原望京门,全长约十二公里。据文献记载,宋政和七年(1117年)废西乡广德湖,并开挖西塘河和中塘河。如此算来,今日的西塘河已是有着将近九百年的历史了,可谓年已苍苍。作为避开姚江咸潮,进入宁波古城的一条重要航道,西塘河是人工运河进入宁波城的末端,也是人们经由水路离开宁波城前往杭州、北京等地的起始点。柔媚的西塘河水,两岸低垂的杨柳,汽笛声声的航船,沿河而枕的村落,承载着许许多多的人生故事。

轻舟荡漾,在这西塘河的醉人柔波里,沉淀着太多太多的历史。那傲立的古桥,孤独的纤道,还有桥身石拱券上清晰可见的一道道纤痕,见证了当年作为黄金水道舟楫往来不绝的繁忙。船来了载着生活的的希望来了,有阿嫂买菜,有阿叔买鹅。有买米的,买盐的。凫在河面的鸭群吓得扑棱棱靠了边。河水卷起波浪......

我站在望春古桥上,感叹时代已然发生巨变,西塘河水依然按照自己的千年轨迹向东流淌。昔日云集的舟船,早已忘却了这段曾经谙熟的航道,繁忙的西塘河最终退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辉时代。昔日那一幅热闹而繁忙的水乡图画,似北宋画家张择画的《清明上河图》吧,我贪婪地想象着!

和望春桥相关的还有很多故事呢,那些从桥弄搬出来的居民有些住在我们春城花园。他们也常常讲起昔日往事:望春桥上曾经发生过民兵巧夺日军军粮的故事,也有游击队扔黄瓜吓跑土匪的故事。文革时期,红卫兵,要毁桥毁树,桥弄村民跪在桥上求那些小将们,望春桥才得以保留到至今。

一块“宋室名臣”的匾额被当成窗板保存至今。据专家考证,这户人家原是宋朝的一位叫陈密的官员的一支,是从奉化迁居过来的。

望春桥街在抗战时期曾是爱国志士曾经光临的地方,桥洞边上原来有一座法华庵,是当年新四军浙东中队三五支队的联络站。

望春桥街28号是李宅,原来的主人叫李儒林。李儒林解放前曾担任望春桥街一带的乡长,但他从不作威作福,反倒是尽心帮助邻里朋友。如果有人家交不起苛捐杂税,他会自己掏腰包垫上。其实,李儒林职业是医生,他还有个绰号叫“白皮红心”,因为经常有地下共产党或共产党部队战士假借看病之名,到李儒林诊所传递交流情报。

望春桥吸引人眼球的还有生长在桥侧石缝中的古树,我常常去和那古树交流情感,写了小诗,表达当时的心情。

倾听冬日诗句

小草一片绿

小路静着思绪

小河梦呓

古桥上的古树捋着胡须

我坐在凳子上

倾听冬日诗句

那是一棵榆树,住在这里的村民说,最初在人们还不曾留意的时候,从桥的石缝中赫然长出了一棵棵小小的树苗,村民们以为这石缝里肯定没多少泥,所以也就没理会。没有想到,湿润的江南,因雨水充足的滋养,小树吃饱喝足悄悄长大了,石桥的缝隙竟成为树的家。百年以来,这些并不起眼的小树,居然蓬勃地长成大树,如今已是亭亭如盖,郁郁葱葱。直到有一天,这些粗壮盈尺,盘根错节的树干将桥面步阶和栏板涨裂出一道道裂痕时,人们这才注意到,原来这些树已经与石拱桥难舍难分,联在了一起。怎么办呢?如果砍了树,虽然是保护了古桥,却失去了风景,如若任其生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桥毁树倒……

关于大树,还有一个传说:望春桥形如狮子,这树就是狮子的尾巴,谁若是触动了它,狮子就要发怒,给当地带来灾殃。有一年,有位乡绅砍了棵树,结果当地突遭大火。于是,谁也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所以 "狮子尾巴"才被一代代保护下来,成为城西一大奇观。呵呵,古树,听着你的故事传奇,我更喜欢你!九百年了,你总是那么生机勃勃,冬日里,你那铁色的枝干挺拔一种沧桑和不屈,你那小小的叶子由绿变成了黄色,更增添了亮色和神秘。

桥弄的居民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饿极了,就去剥这棵树上的树皮吃,树是榆树,剥下皮。晒干,碾成粉,做成粥,放点盐,放点碎辣椒还是很美味的。还可以做成今天常见的木莲冻或果冻。

历史上,望春桥以西曾是广纵千顷碧波浩淼的广德湖,桥南为湖堤,人称夹塘,望春桥便成了湖河之隔的地标性建筑。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原明州人官员楼异向徽宗辞行时献策在将广德湖开垦为田,以每年田租收入作为接待高丽来使的费用,徽宗一听大喜,遂将楼异改任明州知州,督办废湖事宜。于是,一年后,广德湖消失了,从此带给鄞西百姓的是无尽的灾难,所谓七乡之田,无岁不旱,望春桥一定亲眼目睹了发生在身边这一切吧。

站在望春古桥上,思古追今。好不感慨!似乎能依稀听见渔舟在落霞中唱晚,又仿佛看到了千百年来,代代纤夫走着桥下北边的纤夫路,穿肠道,走河滩,踏碎石,搏激流,根根纤绳摩擦着相同的纤夫石,就这样日积月累。数不清的纤痕是纤夫们雕刻在望春桥上的 "文字",记录着他们的命运和艰辛。

桥下的亭子伴着一棵老柳树,垂柳叶子黄了,但那抹儿黄亮色却依依深情地守候着亭子亭子。守候着修桥建桥的一种精神。村民是善良淳朴的,修桥补路的善举总是在心里在亭子里纪念着。桥上的古老榆树风韵犹存,而且更显葱郁。我们脚下的望春桥随着内河航运黄金时代的过去,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显得有些冷清,幸而还有古树相依相偎,不离不弃,才不至于寂寞。有诗吟诵此桥树联体奇观:

根居古桥虬枝壮,

千年风雨更繁茂。

吐尽新翠成绿荫,

秋飘黄叶冬望春。

洗尽铅华独自立

岁月如水,九百多年过去了,望春桥曾经的辉煌和沧桑已成过去,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望春桥站在历史和今天的分界线上,望着宽阔的中山西路,看着今日的1号地铁,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心中是喜悦的吧!

文/张印珍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张印珍,网名觅真,50后,河北沧州人。现为宁波作家协会会员,曾有10多万字的散文发在《文学港》《梁祝》等杂志。曾出过两本散文,《心灵花园》《花开的声音》。近两年爱上小诗,已经写了300多首。被贵州作家网选入2016年鉴3首,被《荒原诗人》微刊选中6首,被公众微信号小编欣妍絮语选用20多首小诗。地狱天堂微信平台选用100多首。

《金秋文学》微信公众号(微刊)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因所刊发的内容优质,2018年7月16日正式应邀入驻自媒体《趣头条》平台,2018年9月18日又应邀入驻百度旗下百家号,凡在《金秋文学》平台刊发的作品均有可能同步到《趣头条》和百家号平台。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评论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