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子伟丨陶渊明和燕子“对话“

 金秋文学 2020-07-25

陶渊明和燕子“对话”

作者:宋子伟

窗外忽然传来一阵清脆的雷声,像是从遥远的天际而来,又像是近在咫尺。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节气。春雷萌动,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儿飞来的时节。春雷乍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动物,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有诗云: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历来争论不休的是末四句。有人说这是燕子在问诗人,有人则说恰恰相反。其实,前两句是诗人对归燕的告白,后两句则是归燕对诗人的反问。只有这样理解,才是真正的人、燕对话。归燕的“反问”,使诗人陷入沉思,也将答案留给读者去思考。

此诗之艺术特色,令人称道者实多。首先是极为风趣又极具风骨。诗人与燕子之对话,十分风趣、幽默。在这份风趣、幽默之中,却蕴藏着一种极严肃的人生态度,极坚卓的品节。是诗歌史上一篇别开生面的优秀作品。以众蛰惊雷、草木怒生的大好春天,与“无人可语,但以语燕”(《陶诗析义》)的孤独寂寞相对照,从而默示出诗人悲怀之深沉。大好春光愈热闹,则诗人之孤独寂寞便愈凸出,其悲怀之深亦愈凸出。再次,是语言平淡自然而有奇趣精采。全诗语言,读来平淡自然,可是细心体会,诗人用“时”、“始”、“舒”、“新”等语,表达春天一到大自然就发生的那种种最新变化,是多么锐敏、精当。用“我心匪石”之成语,中间施以一“固”字,表达故国之思,其从容不迫之中,又是何等坚卓挺拔。东坡曾说:“渊明诗初读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确是会心之言。人们常说渊明诗是绚烂归于平淡,其实,要从平淡自然之中,见出其奇趣精采,尤其是一段绚烂之精神,读渊明诗方是不枉。

归燕难忘故居,渊明不弃晋朝。

诚如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所评:“此篇托言不背弃之义。”当义熙元年陶渊明弃官归隐之际,东晋政权实巳掌握在刘裕手中。《宋书·陶潜传》云:“(潜)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出仕。”至晋亡以后,渊明之诗文,亦绝不书宋之年号,即不奉其正朔。如实地说,归隐之志与故国之思在渊明原是一致的,用传统文化的语言说,这就是节义。品节道义,是陶渊明一生的立身根本。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陶渊明身上弥满了一种宗教的虔净,这宗教的圣地是“桃花源”。

义熙元年(405年),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在居住地门前栽种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金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县温泉镇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欧阳修说 “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朱光潜认为:可以和陶渊明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宋子伟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宋子伟:男,1978年考取江苏师院,1981年在无锡市玉祁中学任教。玉祁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师文学网18名教师作家之一,《中国作家》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语言学会会员。1999年担任江苏省心理教育委员会《校园生活》杂志编委。2000年,在华东六省一市(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无锡市(包括宜兴、江阴)有5名学生获一等奖,玉祁中学就有2名学生获奖,辅导并推荐的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和获奖的有300余篇。出版《三月三》、《芙蓉花开别样红》、《落在宋词里的雨》、《卷起千堆雪》、《润物细无声》《方桥柳影故事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苏卷《礼社村》。《礼社村》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新民晚报、文汇报、人民代表报、合肥晚报、海口晚报、新华日报、中国土地报、杂文报、中国教育报、教师报、作文报、无锡日报、江南晚报、《代表与人民》、《人民与权力》、《太湖》、《现代农业》、《自由撰稿人》、《福建科学》、《江苏教育》、《教书育人》、《吴文化》等报刊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随笔、杂文等有1000余篇。一些文章还由文摘报转载。又在语文报、中学语文报、现代教育报、作文报、作文周刊、中学生学习、教育周刊、《语文天地》、《语文知识》、《中学语文》、《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作文》、《初中生》、《语文世界》等几十家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教学随笔300余篇,并多次在全国及省市征文比赛中获奖。并有多篇论文被资料型刊物转载。

《金秋文学》微信公众号(微刊)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因所刊发的内容优质,2018年7月16日正式应邀入驻自媒体《趣头条》平台,2018年9月18日又应邀入驻百度旗下百家号,凡在《金秋文学》平台刊发的作品均有可能同步到《趣头条》和百家号平台。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评论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