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凯丨散文《游明城墙》

 金秋文学 2020-07-25

散文《游明城墙》

作者:刘凯

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首世界四大古城之一的西安,在那些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历史长河中铅华洗尽,走过了它应有的繁华锦绣和岁月沧桑。也许只有在城市各处的历史遗迹中才能感受到它昔日辉煌大气的一面。

除了钟鼓楼、大雁塔、小雁塔、兵马俑,明城墙更能让人切身的感受到这座十三朝古都的魅力。

我们从永宁门登上城墙。尽管当天是周二,依然游人如织,春节灯会的各类灯饰还没有彻底摘除,给城墙上增添了几分别样的风景。

这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于洪武十一年竣工,历时九年。因为朝代的更迭,明朝西安城和汉长安城及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格局不同,并不在原来的遗址基础上修建,而是有很大的变动。随后我在朋友的引领下进入唐代的含元门遗址,这处遗址位于城墙内部,现存两道夯土土堆,另有部分残砖碎石,由此可以判断出城墙的建筑结构是大面积的夯土,外包数量不多的古砖。城墙上的每一块砖均按同等规格烧制而成,长约42公分,宽约23公分,厚约10公分,呈浅青色,在一些八四年修复的仿制砖块上能清晰的看到产地或人名,想来古代也是以如此方式来划分责任,使工程在保质保量下有序完成。

那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怎么完成的呢,它又如何能起到坚固的防御作用呢?其实在英国的约瑟夫·阿斯谱丁还没有发明水泥之前,我们的先人们已经研究总结出一套丝毫不逊色于当今建筑水准的另一种方式:以黄泥搅拌,石灰填充加糯米汁浇灌的方式作为砖瓦结构的粘合剂,大量运用到古代的防御工事和陵寝建造上,有研究表明,这种方式建造的城墙佛塔其坚固程度甚至超过现在的水泥混凝土结构。

古人的智慧不仅于此,它们可以建造起金字塔和万里长城,可以将整个钟楼从鼓楼对面迁移到如今地段,城墙的筑建对于他们来说简直不值一提。但城墙上的排水系统在设计时已归纳其中,地势外高内低,呈微小的陡坡样式,使雨水倾斜而下,顺着陡坡穿过排水口流入城中,与城内下水道融为一体。

整个城墙长13.74千米,高12米,顶层宽12—14米,这么宽敞的地面每年都会吸引国内外跑步爱好者来此参加城墙马拉松比赛,也有自行车爱好者,徒步者和旅游观光车来往穿行。

徒步游走在城墙上,更能从身边略过的塔楼和翁城中感受到古代艺术的精粹。而放眼城墙之外,一栋栋高楼大厦,又在舞弄着西安城新时代的风貌。古代与现在的结合,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那些仿造的攻城模型又将心神带入到那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中。

文/刘凯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刘凯,笔名濮云,,陕西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淳化县作家协会小说创作部部长,淳化县刘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作品发表于《精短小说》《咸阳日报》《华商报.今日咸阳》《检察文学》《作家导刊》《西南作家》《乡土作家》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累计发表文章两百多万字,获各类文学奖项十余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