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印珍丨塘栖广济桥

 金秋文学 2020-07-25

塘栖广济桥

作者:张印珍

乍暖还寒的阴雨天,我和四车书友会的朋友们来到了余杭古镇塘栖,领略了古镇的风貌之后,一条宽宽的大运河展现在面前,精神马上振奋起来,有水就有了灵气!看吧,大运河,长长的不见首尾,水清清的,不停息的流淌着。千百年来大运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多少福泽,大运河又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它轻轻地诉说着……我的耳边响起了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当然,这是大运河之水,而不是长江之水,但,我却有着同工异曲的联想。

大运河上横跨着气势雄伟的广济桥,如长虹卧波,壮美至极。我下意识地拿出傻瓜相机,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不同角度拍摄着,将我对广济桥的深爱定格在相机里,也深藏在我的心底。心儿静静地,眼儿深切地凝视着波光粼粼的河水,犹如看到当年运河上航船如梭的景象。汨汨的水声成为古镇的歌谣,那是一首诗的水化。

广济桥也叫通济桥,据说桥建于明代弘治二年。那年那月,一个姓陈的僧人,怀着一颗善良而火热的心,披着袈裟,穿着布鞋,步行千里之外,为了建桥走上了艰辛之路。募捐一直到了北京,他的善举惊动了皇太后,太后善心发现给了赏赐,他也得到了宫中的众嫔妃与朝廷大臣们的资助。所以清光绪《塘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塘栖镇,弘治二年建。”到了弘治十一年建成。

后世五百多年中,桥不断得到重修和修补。如今桥全长78.7米,面宽5.2米,高7.75米,中孔净跨15.6米。七孔,拱券纵联并列分节砌筑,桥两坡各设石阶80级。石栏板素面,栏板两端为卷云纹抱鼓石,共有望柱64根,四角望柱上刻覆莲。广济长桥势如长虹,造型壮美,历经500余年仍雄踞京杭大运河之上,成为历史沧桑的真实见证,江南的富庶、繁盛,和着桨声、船夫号子声写进了京杭大运河500年的兴旺漕运史中。

广济桥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雪雨,它老了,不堪重负了。余杭的人们心疼它。省政府投资兴建了一条复线航道,目前对老航线实施封航,使广济桥免受繁重航行压力,文物得到有效保护。那是我们的心愿,也是塘栖人的心愿,国人的心愿。文物啊!文物保留着祖先的智慧,心血和劳动,所以人们不忍心拆掉啊!拆掉了,就断裂了历史文化,拆掉了就切掉了民族的血脉!

广济桥是塘栖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望着广济桥,我想象着古镇人当年行走在桥上,望着滔滔的运河水,他们照着自己的影子心里是多么甜美滋润啊!也许当年有一对恋人牵着手,慢慢地走在桥上,窃窃私语着,走着走着,广济桥,大运河见证了他们的爱情。是运河的水滋润着人杰地灵的古镇。

广济桥的雄伟高大,和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还得到宫廷资助,古镇的人心里有着甜滋滋的优越感吧!能说不是骄傲吗?也许,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也走过广济桥吧,那感觉是怎样的呢?肯定是美美的,感到了太平盛世!

这里的人说,早年,这里到处都是水塘,一个墩一个墩把水都连接起来,所以叫做塘栖。桥梁把水和生活联络了起来,镇上的广济桥是京杭古运河上现存唯一的七孔桥,由于年久失修,运输流量过大,时常有船只撞击桥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998年对运河塘栖段进行了改道,如今京杭运河上的货船不再经过广济桥。桥身上已经长出蓬蓬的青草,冬天水少且浑,桥墩几乎全部裸露出来,镇水兽也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运河里不走货船了,但广济桥依然是重要的往来通道。这座桥也曾经是分界点,桥南属于杭州,桥北属于德清。水北一块巨大的乾隆御碑,之前人们都认为是杭州和德清的界碑,重见天日后,才发现记录的是浙江一带的富庶。碑文上说,乾隆南巡,考察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情况,查得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省,皇帝大笔一挥,免浙省地钱粮三十万两。塘栖人说起这段旧事也颇为骄傲——“鱼米之乡、天下粮仓说的就是这里。

时间尚早,离开广济桥,我又感受小镇的历史去了。古镇的路是粗糙的小方石铺就的,古镇的房子是有着宽宽廊檐的。

这里的人们说,如果塘栖古镇还在,就能看到镇上的街面全都是沿河而建,为方便水路客商们休息,沿河的一面建有一长溜美人靠,塘栖人把它们称为“米床”,因为当年塘栖街上处处是米行,这沿河的长椅平时是行人歇脚之处,米行进出货时便成了收米卖米的场所。桥上也都十分讲究地搭有桥棚,使得来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晒不到日头。丰子恺写过:“塘栖是一个镇,其特色是家家门前建着凉棚,不怕天雨。有一句话,叫做‘塘栖镇上落雨,淋勿着’。据说塘栖镇的廊檐街之多,在江南水乡中找不出第二个。“跑过三关六码头,不及塘栖的廊檐头。”

塘栖号称有“七十二条半弄”。古镇曾青冠介绍说,旧时塘栖的弄堂大都依附在过街楼之中,有许多弄堂和住宅融为一体,成了暗无天日的“囥(kàng)煞弄堂”,本地话说是“把东西都藏起来”的意思,形成了塘栖弄堂的一个鲜明特色。这些弄堂大多集中广济桥南的市新街、东小河、西小河、北小河一带,这里曾经是繁华的商业中心。住宅均建在街市后面,十分隐蔽。住宅外面一律筑以风火墙,既防火又防贼。每户深院的房屋均分为若干进,庭院深深。 但现在像那样的古弄堂只有三条了。

怪不得现在只有水北街了,原来的塘栖古镇已不存在。水北街上是琳琅满目的风味小吃店,粽子、麦芽糖,各种糕类。沿岸乾隆御碑后面是天下粮仓。地面上看还在修建,可走进地下室,则是另一番模样,天下粮仓里展览着粮仓的历史发展过程 、类别等、国内外粮仓的形状,国内各民族粮仓的形状。漫步在天下粮仓的历史长河里,我的心灵与我们的祖先对话了,粮食对人类发展的重要,粮仓对人类发展的重要,还有为了争夺粮食发生过的血的战争,在这里深刻地了解! 

文/张印珍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张印珍,网名觅真,50后,河北沧州人。现为宁波作家协会会员,曾有10多万字的散文发在《文学港》《梁祝》等杂志。曾出过两本散文,《心灵花园》《花开的声音》。近两年爱上小诗,已经写了300多首。被贵州作家网选入2016年鉴3首,被《荒原诗人》微刊选中6首,被公众微信号小编欣妍絮语选用20多首小诗。地狱天堂微信平台选用100多首。

《金秋文学》微信公众号(微刊)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因所刊发的内容优质,2018年7月16日正式应邀入驻自媒体《趣头条》平台,2018年9月18日又应邀入驻百度旗下百家号,凡在《金秋文学》平台刊发的作品均有可能同步到《趣头条》和百家号平台。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评论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