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国元丨随笔《写作出去找素材》

 金秋文学 2020-07-25

随笔《写作出去找素材》

作者:周国元

写作这活儿,天赋、灵感、阅历、学识、见闻、毅力、勤奋、兴趣、耐住寂寞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最至关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必须得深入生活。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早在几十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已明确指出:生活是创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又指出:艺术源于生活,但它不是生活的奴隶,要比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到生产队去参加了一次劳动,就是社员在地里割麦子,让我们在后面检拾丢落的麦穗。那次我们一个班近三十个学生捡得都很认真。回来后,老师以《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为题,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就把如何出发,到地里如何捡拾麦穗,又如何排着队回来,流水账似地记录出来,只不过把已学的形容词用上了。没想到老师看了后大加赞赏,当时就给用红笔大大地给打了个“5”分。那时是从前苏联学习的一套教学法,5分即是满分。然后又在全班宣读了我的作文。通过老师这一鼓励,一下子使我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终身不辍。如果那次老师对我的作文不感兴趣,或者是感了兴趣不加表扬,那我也许终身对写作失去信心或不关注写作。从此以后,我对空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用心学起来。以至从小学毕业到初中毕业,我的作文都是全班第一。

中学时期,老师说,光靠课堂上学来的知识是有限的,必须得多读书才行。常言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还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学校里图书馆藏书很多,于是,除学习必要的文化课之外,我基本是泡在阅览室里,读书也是同龄人最多的一个。

当了老师以后的最初几年,怀揣当作家的梦想,也是除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见缝插针进行写作。当初由于诸多不切实际地想法,走了不少不少的弯路。比如一开始就想写一部长篇,企图一鸣惊人。当时正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写作品必须体现正面人物的高、大、全。写反面人物必须阴险、狡诈、阳奉阴违,而处处畜意搞破坏,但最终必须要正面人物战胜反面人物而告终。这几乎成了全国所有文学作品的一个铁律,任何文艺工作者不敢越雷池一步。

由于此种形式地禁锢,文艺作品长时间内千篇一律,看头知尾,索然无味。直到文革结束,才有重新走上了“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正确道路。但是对我来说,脑子里已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很难一下子转过这个弯来。

有一次开了一次创作会,听到一位老师讲,写作靠灵感、靠想象是可行的。并举例说,一个人在街上捡到一张带血的钞票,你就此展开想象,可以编出一百个或者更多的故事来。罗贯中和施耐庵是明朝人,怎么写出三国故事和宋朝故事?吴承恩和蒲松龄都是人,怎么写出活龙活现的神写鬼呢?还说,现在年轻人写抗战题材,他爸爸也没经历的事情,不是靠想象靠什么?

于是,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靠想象天马行空般地写起来。

因本人职业是教师,写作虽对教学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主业,主要精力必须放在教书育人上。空余时间才能搞点写作。冬季,正赶上星期六或星期天,第二天不须上课,办公室是有煤炉子的,九点钟以后,老师批改完作业、备完课回家睡觉去了,火炉子正旺,索性拼他一个通宵,但所写的东西寄出去之后屡屡遭遇退稿,复信是所写内容不符合实际,最终成了一堆废纸。几年下来,退稿信攒了一抽屜。看来创作会上那位老师的经验之谈虽然有些可取之处,但没有实际生活是万万不行的。也经常听人讲,有些年轻人从看书中获取了素材,再东拼西凑,写了一部抗日题材,还有幸拍成了电视剧,结果让实际参战的老兵看到了,气得哇哇乱叫,还差点砸了电视机。写电视剧的为出名,拍电视的为赚钱,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作品,只能蒙骗一些不明真象的观众,最终经不住历史的考验,属“露水”作品,也是一堆垃圾。

由是懂得,想写东西,必须得去弁任何幻想,老老实实地深入生活,凭想象闭门造车、胡编乱造写出的东西是征服不了读者的。即是有幸发表出来,也会令人贻笑大方,最终成为垃圾。

干了教师期间,虽侥幸发表了一些东西,且都是写教师题材的,作品也显得稚嫩与肤浅。

退休后,想写点东西的梦想有增无减,倒不是想成名成家,出人头地,实在是兴趣使然。想写点农村题材,因本人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日常生活、沿革变迁、村恋乡愁、家长里短、一草一木、风土人情等也算司空见惯,了如指掌。但靠想象是绝对不行的。还是使我刻骨铭心的那句话,必须得深入生活,获取大量的生活素材才行。写作品就象盖房子,砖瓦、木料、沙子、水泥、钢筋等都准备好了,才能进入建房步骤。

想建房,你首先得备好所有物料,想写作,那就得需要大量素材。退休了,精力还算可以,找素材,积累素材的行动开始了。

乘坐长途或公交车时,你得竖起耳朵,倾听乘客的议论和故事;农贸点或集市上,坐一马扎装做休息,仔细观察卖主和买主讨价还价及他们的一举一动;街头巷尾或休闲娱场所,你得学会与大家搭讪;邻里同事之间的纠纷,你得主动出面根据道理、亲情、法律予以调解:各种必要的社会活动要尽量参加,诸如会议、旅游、祭祀、参观等不一而足。唯有这样,才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经常采取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主动出击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据说我国近代小说大家蒲松龄就是在柳泉下的豆棚瓜架中沏一壶热茶招徕东西南北的客人,喝茶不要钱,但必须讲一个故事给他听。日久天长,蒲松龄再把听来的故事通过他的重新构思和再创作,用如神之笔写成了享誉海内外的《聊斋志异》,自己也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级的小说大家。既然先贤用这法儿奏效,不防咱自己也试试!

遇到风和日丽的晴好天气,骑一电动车,带一马扎和一两包香烟,一支笔、一个笔记本。闲云野鹤、求田问舍,田间地头,村头巷尾,专我人多的地方去凑热闹。给他们让烟,拉近距离后没话找话地跟他们搭讪。一副歉恭好学、不耻下问的样子。从他们口中得来的东西,就是很好的创作素材,回家后经过筛选,就可以写作品了。

退休十多年了,除参与编纂《乡志》《村志》《教育文化志》以外。也写了小说、散文、故事、诗歌、电视文学剧本、评论、随笔、报告文学等体裁的作品近八十万字,作品散见于省内外各大文学平台。也曾出版过个人文集一本。但是有一句话要讲,写作这活儿对我来讲,有点得不偿失,透支了身体,熬坏了眼睛,消磨了时光,也曾几度想撂笔辍写,但最终兴趣战胜了自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文/周国元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周国元,中共党员,山东东营人。市级优秀教师,东营市作协会员,县级首届模范老人,镇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常务主任。曾受聘编纂《乡志》《村志》《镇教育文化志》。热爱文学和历史,陆续在省、市、县多家纸刊及二十余家文学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影视文学剧本、故事、随笔及报告文学若干篇,约八十余万字,并有多篇获奖。兼对各大网络平台文学作品进行点评。曾出版十七万字个人文学作品集一本,现为陕西《作家前线》签约作家。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