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是自己的,不用按别人的标准生活

 泉城贤人 2020-07-25
  • 作者萧秋水

1

有人说我生活精致,我说实际上不是如此。我的生活很多样化,不是用“精致”一个词就能概括,可以精致可以粗糙,开心就好,随心所欲。

我其实特别随意,以前在文章里写过,也不想多出名,因为想要更大的自由空间。我家附近商业氛围和生活氛围都浓厚,我经常出门买东西、散步,如果不是要见人,通常就是轻松随意地就出门了。我很敬佩那种在家写东西也要化好妆、穿上美丽衣服的作家,我自己是做不到。

我一直提防自己“上去了就下不来”,所以会注意锻炼生活的柔性和弹性。现在有些人生活得太精致,有些人生活太粗糙,但其实,精致或者粗糙,往往是夹杂在一起的,有些事上精致,有些事上粗糙,而不是一味精致或粗糙。

比如日常在家,各种方便,可以锦衣玉食,非巴黎水不喝(我不是说我自己,是那种时时处处精致的生活方式),如果去沙漠徒步呢?每人一个小袋子,几块面包一包榨菜一瓶水,吃的时候沙子还可能进到嘴里,难道就不吃不喝吗?

电视剧《三十而已》顾佳向王漫妮提议游轮旅游时一定要升舱,漫妮心动了,最终选择刷信用卡升舱。表面光鲜亮丽,私底下却还是需要精打细算,这种精致穷的生活方式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情,也有人称之为穷精致。

只要自己承担得起,精致一点倒也无妨,比较可怕的是借着高利贷,欠着亲友钱,也要硬生生维持精致生活,那就是被绑架的状态。

生活是自己的,不用按别人的标准生活

2

我喜欢讲究,也愿意将就。

有次网购了山东乳山生蚝,在家蒸了发到美食群里,有朋友建议说,既然这么爱吃蚝,不如去湛江现场吃,当地的蚝非常鲜甜,如果吃过湛江的蚝,再回来吃其他地方的蚝,就有点像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意味。

我说,我对这些无所谓,法国的蚝,我也吃过了,但是中国的一样吃。中国不同地方的蚝,我也都吃,并不会专吃一个地方。

生活是自己的,不用按别人的标准生活

我乐于做各种各样的尝试。

我以前是到饭店里吃蒸蚝,一打通常是98元左右;后来发现,外卖更方便,比堂食便宜,一打通常是在80元左右。再后来发现,网购生蚝自己蒸更好。顺丰冷链通常两天内到达,刷一下,蒸本身也不费事,水开后再蒸五到八分钟(视蚝的大小而定),首次买的是M,没数个数,30多元;这次买的是XL,25只,45元。再稍停一段时间,准备买XXL试试。

有些人喜欢做菜,不喜欢刷碗,我似乎是少有的,从买菜洗菜到做菜然后打扫战场,全程都觉得很享受。

昨天做东北蒜茄子,用松肉锤砸扁蒜瓣,然后扔进蒜臼,捣成蒜泥,感觉比用刀拍扁更好,因为更新了工具,就觉得特别开心,这些小事,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但对我来说,就挺好玩。

我喜欢的东西很杂,我相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生的乐趣就在于,不需要给自己设限,世界这么大,总要去看看。而在方寸之间,也可以营造出自己的小世界。

生活是自己的,不用按别人的标准生活

3

周日去爬塘朗山,然后去吃中山脆鲩。那家店,东西变来变去,店员却没变,还记得我,好歹我也在那家店吃过上百回的人,没白吃。

生活是自己的,不用按别人的标准生活

和朋友说起十几年间的变化,人类的,互联网世界的,自身的。

都感觉现在的人真的是越来越浮躁,阅读难以进入深层,电影也不如过去经典,越来越注重感官刺激,而感官毕竟是浅层的。

但,正因如此,就一定要谨记:

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将越来越稀缺。互联网、碎片化、海量信息……在日复一日、不知不觉的冲刷中,将改变每个人的阅读和思考习惯,唯有有意识地抵制和训练自我,才能不被浅层思考的趋势裹挟。

多年来我们也习惯了这样的交流方式,海阔天空,交换看法和信息。

而看法,也都是其来有自,并非凭空瞎说。

比如浮躁。

很多人参加各种付费学习课程,真正的期求不是“你把知识传授给我,我培养了相关的技能希望能够变现”,而是“你告诉我直接了当的可以变现的方法”,甚至最好是“我来参加你的课程了,你直接帮我变现。”

另外还有社群对人的影响。一个人学习,往往有惰性,一群人学习,互相激励,往往可以克服惰性,取得更好的成果。这是好的层面。

而在另一层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社群是小型的乌合之众,而因为更有组织,所以受影响也会更大,渐渐地会形成很统一的风格。参与什么样的社群,就会受什么样的影响。所以,慎选。

比如成功学也形成自己的社群,而且由于参加者更狂热,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程度更深。

岑怡诺花18万元师从“演讲大师”姬剑晶,现在,岑已在开培训课,每人收费约五千元,也就是说,只需要36个人报名,岑怡诺就能回本,而如果有3600人报名,岑怡诺就可以喜提豪车、豪宅,走上巅峰人生。报名学习岑怡诺课程的人,可以再开培训班,每人收费三千元。这种无限内卷,也是成功学长盛不衰的原因。

人若想不按别人的标准生活,先要看透这些标准。

生活是自己的,不用按别人的标准生活

4

一位朋友对我说,你现在的公号文章赞赏量很少啊。

我说是的,我明白怎么回事,因为写的文章都是社会事件,如果我卖卖惨,赞赏就多。

她说还真是这么回事。

我说,但,我希望自己不是为了赞赏而写作,该提醒的,该说的,我想要说,哪怕没多少人读,没有赞赏。这是我的社会责任。

朋友说是这样。

这也是“自己的选择”。

我喜欢黄永玉的话:

“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