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帝国覆灭在即,一位犹太女人为德国逃兵制作家乡美食

 鹿鸣馆公子 2020-07-25

1945年春季,苏军与英美盟军正从东西两线攻入德国本土,希特勒吹嘘的“千年帝国”已经进入倒计时。隆隆的炮声距离正从东方隐隐传来,越来越近,让居住在勃兰登堡的伊迪丝·汉娜·贝尔愈加心神不宁,她是一位德国军官的妻子,丈夫征战在外,她独自抚养幼女。听闻苏军即将突破防线的消息后,深感恐惧的伊迪丝带着女儿离家逃难,躲藏到郊外乡间的小屋内。没过多久,一些从前线逃亡的德军士兵也陆续来到乡村,并在伊迪丝的住所借宿,他们和这对母女一样,竭力躲避苏军士兵的追捕。

▲盟军攻击过后的德国瓦尔登堡。

伊迪丝看着形容落魄、衣衫褴褛的士兵心生恻隐之心,尽量为他们提供饮食。她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我到附近的农家要来了小麦粉、鸡蛋、牛奶、果酱和面包。……(中略)……士兵们这一天都在忙着将我搜集来的食物搬进小小的家中,我为这些士兵烹制了数百个美味的维也纳可丽饼,附近的奶奶和她的女儿也过来帮忙,帮我分发煎饼。”

伊迪丝提到的维也纳可丽饼即薄煎饼(Palatschinken),是奥地利的一道代表性美食。虽说如此,这种薄煎饼并非起源于奥地利,而是匈牙利的Palatschinta。在奥匈帝国时期,其领土包括现在的匈牙利、捷克、克罗地亚、罗马尼亚等国家,民族众多,文化各异,饮食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受此影响奥地利人的餐桌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被称为“饮食文化的大熔炉”,许多奥地利本土美食也融入了外来元素,衍生出新的饮食品种和菜式,而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为名的可丽饼就是其中一种。

▲维也纳可丽饼。

Palatschinken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公元前350年,古希腊诗人阿奇思莱特斯和安提法奈斯首次提到了这种薄煎饼,当时称为plakous,意为薄的或多层的扁平面包。公元前160年,《农耕文化》一书中记录了一份制作plakous的精致配方。随着不断的演变,plakous变成了拉丁语的Placenta,传到罗马尼亚后,名称又变成plăcintă,到了匈牙利就成了Palatschinta。之后流传到维也纳,当地人将之称为Palatschinken。

▲罗马尼亚的plăcintă。

维也纳可丽饼类似法式可丽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维也纳可丽饼在将食材调制好后可以立即煎制,而法式可丽饼最好先静置数小时再开始烹饪。维也纳可丽饼用鸡蛋、小麦粉、牛奶和盐制成面糊,然后在平底锅里与黄油或植物油一起煎制而成,成品要比法式可丽饼稍微厚一些。此外,法式可丽饼出现的时间也比维也纳可丽饼晚,而且是从使用荞麦粉的法式薄饼演变而来。

▲法式可丽饼。

维也纳可丽饼是一种极富变化的食物,最早的时候只是在其中夹果酱后食用,在成为奥匈帝国的宫廷菜式之后,变得更加精致丰富。它的传统做法是煎好面饼后将杏子、草莓、李子酱卷起来,再撒上糖粉。它的吃法也很随意,午餐或晚餐时都可以端上桌,既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作为饭后的甜点。

▲传统的维也纳可丽饼,以煎好的薄饼夹上果酱,撒上糖粉食用。

在匈牙利,最著名的薄煎饼就是冈黛尔可丽饼(Gundel palacsinta),由磨碎的核桃、葡萄干、蜜饯橘子皮、肉桂和朗姆酒馅料制成,再淋上用蛋黄、浓奶油和可可制成的黑巧克力酱搭配食用,口感醇厚浓郁。其他中欧、南欧等国家制作类似的可丽饼时,也常常使用肉类作馅料,在正餐的时候食用。

▲匈牙利著名的冈黛尔可丽饼

▲肉馅可丽饼。

回归正题,为什么伊迪丝会选择为士兵们制作维也纳可丽饼?因为她其实是奥地利人,而且还是犹太裔!伊迪丝的故事也算是一段传奇,二战爆发后,她在朋友的帮助下隐藏了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并在勃兰登堡的一家医院工作。后来,伊迪丝在那里结识了一位德国军官,与之坠入爱河。她向对方坦白了自己是犹太人,但军官并不介意,还向她求婚,结为夫妻,育下女儿。正是在军官丈夫的帮助下,她才得以平安地度过了战争时期。

在纳粹德国即将灭亡的最后日子里,伊迪丝用乡间常见的食材为逃难的德军士兵们烹制了美味的维也纳可丽饼,想必这些用小麦粉、牛奶、鸡蛋煎制的薄饼上还涂抹了一层甜腻的杏子酱吧。虽然这些手工可丽饼不如维也纳宫廷的甜点那样考究,但是在身心疲惫、惶恐不安的德军士兵眼中,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甜美的味道了吧,至少可以暂时忘记战争和死亡的恐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