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0年前,他们这样刻“橡皮章”| 故事

 新用户16539053 2020-07-25

写过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鲁迅先生有一项不太为人所知的爱好——

当然不是种枣树!

而是买买买

他客居北京14年,在著名的琉璃厂购物480多次,买过3000多件东西,其中有不少都是一种叫做“笺纸”的“文具”。后来定居到上海后,因为嫌弃上海笺不及北平笺,每次回京都会采购一大堆笺纸。

这样的行为放在现在,大概只有不断海淘一直剁手的文具控们做得出来。

后来,他还和一同入坑的好盆友、著名的翻译家郑振铎一起编了一本《北平笺谱》,里面记录了他们共同心水的笺纸颜色、格式和图案,希望以丰富的素材造福广大坑友。

《北平笺谱》

所谓“笺纸”,其实就是旧时文人之间诗文唱和、书札往来所用的纸张。它的尺幅比较小,但上面往往印有各式各样的风雅图案,精致又美观。一些讲究的文人还会亲自设计和印制图案,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嗯、非要类比的话,就相当于现在的微信聊天背景,有人使用默认的灰白底色,有人则换成了可爱的平铺图案。而鲁迅和郑振铎这两个文艺青年在《北平笺谱》里选择的图样则非常小清新:

和橡皮章的原理相同,印制笺纸图案也有一种专门的技艺,叫做饾版,它因为被雕刻好的小木板像一种名叫“饾饤”的五色小饼而得名。


玩过橡皮章的人都知道有一种技能叫做“套色”。一般的橡皮章刻完之后,蘸上印泥印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

如果不专门做渐变的效果的话,我们印出来的图案的颜色基本都是单一的色彩。但是通过“套色”却可以让印出的图案拥有多种颜色,比如这样:

简单来说,套色就是把一整个图案按颜色分解成不同的几个章,分别刻出后再用不同的印泥印在一起,形成有多种颜色的图案,就像这样:

虽然橡皮章诞生于日韩,但“套色”和传统的雕刻技艺却从来不是舶来品。当我们在社交网络上膜拜橡皮章大触们的精美作品时,早在300多年前,匠人们就用饾版的工艺在小小的木板上温柔地雕刻着时光。

毛笔、刻刀、鬃刷、浆糊、凿和锤、黄梨木、雁皮纸……饾版所用的工具和材料非常讲究,流程也比较复杂。如果要用它印出一套笺纸的图案,过程基本上是这样的:

  • 先按照彩色原稿进行勾描。


杭州饾版传承人黄小健

  • 然后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用木头雕一块版,称之为“分版”。

  • 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直至完成。

  • 这种印后花朵图案凸显的“钢印效果”,则由名叫“拱花”技艺来实现。

除了进行小图案的印刷,因为可以实现多色的套印,通过饾版复制的字画几乎可以被完美的还原。在著名的《十竹斋书画谱》中,就复刻出了一些经典的诗画作品。而北京著名的老店荣宝斋就曾运用饾版在上个世纪40年代帮助张大千复制过敦煌壁画,名噪一时。

用饾版刻印的齐白石的作品,连细节也能完美还原

细腻的雕刻和巧妙的套色手法可以让橡皮章达到一种绘画的效果,同理饾版也不止可以用来印刷,清代之后的饾版被称为“木版水印”,它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版画的创作方式。


你可能会问,明明可以用画的,为什么要刻成章来印?

因为绘画是一次性的创作,而雕刻之后不但可以让画作被反复使用,也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形式。以刀为笔,本来就是另一种意趣。

不管是橡皮、金石还是木头,匠人们将热爱之心和想象之力注入手中小小的刻刀,全神贯注完成精细异常的雕刻,这样缓慢而又专注的过程,诞生了新的艺术形式,也成为了一种心的磨砺与享受。

摄影:王芳

300多年前,他们在木板上雕刻下了第一抹痕迹,江南文人的风雅让一种全新的技艺应运而生;80多年前,饾版的技艺还在传承,它出现在鲁迅写情书给许广平的笺纸上以传情达意;而现在,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再写信,更别关心提在一信纸上印着什么花纹,用什么来印的了。

正所谓“生于风雅,死于科技”,这种被称为“木版水印最高技艺”的精巧套印技术,因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印刷业冲击而式微并驱于消亡。就像在《北平笺谱》出版后,鲁迅写信给郑振铎说的那样:

“新的文化既幼稚,又受压迫,难以发达;旧的文化只受着官私两方的漠视,摧残。近来我直觉文艺界会变成白地,由个人留一点东西给好事者及后人,可喜亦可哀也。”

摄影:徐昱

如今“新的文化”已经发达起来,一些和饾版一样传统技艺却依然受到漠视,被逐渐遗忘甚至失传。时代的更迭与变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总要像淘沙一般保留下一些闪闪发亮的金子在血脉里。

所以我们希望这个听后让人有些怅然若失的故事可以长久地留在你的心间,希望这场刀笔造就的纸上传奇,不被时间的浪潮拍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