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赞”狂【花飞雪絮语】

 桃溪微刊 2020-07-25

我为“赞”狂

/ 花飞雪(雪侬)

“赞”即“在看”,是微信平台文末的一个阅读记号,点亮它,你的微信好友也会在功能的“看一看”里看到你点赞过的文(链接)。

初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时候,对这方面还是个小白,有好友说得多加群分享,文章才有阅读量,现在好酒也怕巷子深的,何况得让人有品尝这酒的机会。如果用心编辑或写的文没有“顾客”——读者光顾“品尝”——读的话,那跟纯粹的文字记录也没区别的,于是渐渐的微信群多了起来。

有了几十个微信群(据说有的平台编辑有上百个),分享出去的文章也不一定有顾客光临,第一因为“手稠”——平台多;第二因为可能自家文章标题不亮眼,内容不吸睛——卖相不好看(自己的原则是坚决不做标题党)。第三,还是咱们触角的伸展度不够长,想想中国的微信用户几亿人呢,不至于咱们有了上千个好友上百个群阅读量和点赞都一直保持两位数吧。接着每天勤勤恳恳的编辑分享,阅读量、点赞数倒是没有上升多少,自己的手机先动不动就来个罢工示威了。

又有好友建议,为什么不开通流量主呢,一边分享还可有一点小红包类的收入呢,想了想也对,反正是赋闲在家,喜欢写一点东西自娱,放在自己的后花园——个人平台上,然后群里分享分享兼翻阅借鉴学习一下别人家的,也算丰富闲暇时光了。


记得邮箱第一次收到微信流量主的结算单时,觉得真神奇——网络信息时代,数据化分析,就这么孜孜不倦的过了半个月竟有人发个“小红包”来,虽然这“红包”还不够那每个月少的不能再少的话费,但在人生路途上也算是有纪念意义的一件事,也算是给予劳动者付出的一种肯定方式吧。


再后来,跟好友聊天时,又听说,流量主的收入和阅读量成正比的,随后又被接进了互赞群,一篇文章——点阅报数即可完成,起初不习惯也很抵触以这种方式提高阅读点赞(相信很多爱好写东西的人有同感),在群里呆看了一会儿,然后“无语”的默默消失。


再后来,在别的群继续分享翻阅,心下思忖,别家阅读量不是一般的高,但文质口味未必比自家的好~也许口味不同,也许人都是看着自家的孩子好。我负手默默望月,低头定定看花,过了几天黯然销魂的日子,然后问自己做平台的初衷是什么,为了阅读量吗,不是!是为了那时文青情怀的延续和文学梦的展现。想通了,我接着负手仰天看月,低头不语拈花。就这么一日佛一日魔的过了许多个日夜。

渐渐地眼看着老主顾们一个个攀高而去,我这颗叮叮当当的心也似乎被一个小鹿不停的撞着,深深体会到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滋味。好在前人说的不虚——“天道酬勤”,我心一横,不忘初心,还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人一生中总会遇到几个贵人吧,无论无名的贵人还是有名的贵人,无论虚拟的还是现实的,遇到了就是你的福气,就是你不会错过缘起。就近来说,比如我三年前认识的三木秉凤先生(关于他可以百度搜索其名了解),比如两年前认识的酷本老师(酷本老师是音频后期制作师,关于他我没有百度搜索过,好奇的看官可点此了解),对于两位老师给予的帮助,在此借句江湖话——大恩不言谢。

现在本平台的来稿也是篇篇精品,如果再插播广告语觉得有王婆卖瓜的嫌疑,各位看官可随意翻阅自行判定吧。为了给自己一点底气,也为了支持投稿作品近来有空了也在互赞群消磨消磨。互赞群内“座无虚席”,即使在全民抗疫的非常时刻,街上空荡荡,群内依然刷屏不断,这里扔一次链接不见“人影”的群友有之;千呼万唤无视别人@者有之;感叹付收不均者有之……,一群人呆久了在来往方面互相也有所了解了,有赞有回,不虚指点之时,看到有的文细读也可,看到愿意花自己的时间为别人点赞的群友脑子里存了印象,这样的群友主动去支持其多赞几篇也是举手之劳,遇到那些把文字信息传达给对方就像石沉大海的群友也有了印象,有句话不是说,当你一条路走不通时不是去撞墙,而是应该拐弯了。且不说其在现实中怎样的,在互赞群内遇到这样的人和其链接也一滑而过。


庄子云: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俗语也说,东方不亮西方亮,人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

【文字组合】花飞雪(雪侬),陕西人,朗读爱好者,平台编辑,于文字里寻安,在阅读中成长。荔枝FM3155626

REVIEW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