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为什么老是缺钱?表面是军费耗损,其实是被全国藩王们吃穷的

 剧透历史 2020-07-25

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明朝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食人事件”!

福王朱常洵被闯王李自成的部队所俘获,闯军并没有像对待一般明朝官员一样将福王一杀了事,反而是将这个300多斤的大胖子,同几只梅花鹿一起洗剥干净,扔到了一口铁锅里煮熟了,和军中高级将领们分食。

这就是令崇祯君臣十分震惊的“福禄宴”。

整个行刑过程极为残忍,福王在被丢入锅里时还没有死,水中的高温促使着让他拼命地往外爬,但起义军的士兵一遍又一遍地用长矛把他戳回锅中。

听到他的嚎叫声,围观的士兵们发出阵阵欢呼,场面之惨烈诡异,让人心惊不已。

朱元璋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竟然会成为百姓们恨不得生吞活剥的对象。

明末农民起义之所以难以剿灭,这些藩王、宗室对百姓的盘剥正是原因之一。但藩王们成为明朝最大的食利者和蛀虫,并不能完全怪朱元璋,他的儿子朱棣才应该算是罪魁祸首。

这还要从明朝特殊的藩王制度说起。

许多人觉得,朱元璋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因为自己曾经吃过太多苦,所以才定立藩王制度让子孙后代能够永享富贵。但说实话,这种想法其实有些太小瞧这位开国皇帝了。

事实上,朱元璋他先是明朝皇帝,其次才是老朱家的大家长。对于这一点,朱元璋的心里还是很清楚的,因此他的许多措施,都还是以国家利益为先。所以一旦发现自己侄子、女婿贪赃枉法时,他都会毫不留情地选择大义灭亲。

那么,他为什么要创立给明朝财政带来巨大压力的藩王制度呢?这可能与当时的基本国情有关。

有些读者会以为,明朝建立以后,整个国家就迎来了统一与和平。但实际上恰恰相反,直到朱棣继位后,明朝还与盘踞在漠北的残元势力爆发了多次战争。在朱元璋时代,这种军事摩擦就更加频繁了。

为了防备蒙古,明朝不得不在北边边境处处屯兵设防。但屯兵就意味着军权的下放,一旦遇见一两个有野心的将领,又很容易会出现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采用了一种在当时看来“完全没毛病”的解决办法:怕将领们忠诚度不够,用儿子监视他们啊。没错!在朱元璋的早期构想中,藩王的定义并不是混吃等死的废物,而是帮助他“藩屏宗室”的得力助手。

看一下他开国之后册封的那些藩王明单就知道,这些藩王们可没有一个善茬。西安秦王、太原晋王、北平燕王、大同代王,这些都是曾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猛将”。

当然,为了确保自己的儿子们也萌生野心,动不动来个“拥兵自重”什么的气死自己,朱元璋还特别规定了这些藩王们,平时能调动的只有五千到三万的王府卫兵,只有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他们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掌控当地的军政财权。

这种构想听起来是不是非常合理?非常严谨?非常套路?但可惜的是,这种构想被自己的儿子朱棣给彻底推翻了。

以“靖难”起家的朱棣,用种种反套路反常规的方式,将建文帝踢下了皇位。说来有些魔幻,他起兵之初,昭告天下的檄文里多次痛斥黄子澄等人削藩的举动,但等到自己登基称帝后,藩王制度就开始成了他的心头大患。

有了自己侄子削藩倒台的前车之鉴,朱棣削藩时的方式更加轻柔,他一边给藩王们以更好的待遇,一边用功臣代替藩王来为自己守边。

于是,这些藩王们一个接一个成了没有兵权但地位尊崇的“吉祥物”。类似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一样,明成祖是用优渥的待遇从藩王手中换来了兵权。从当时来看,这种结果似乎是皆大欢喜。

然而,明朝财政崩溃的根源,却因此埋了下来。

藩王们享受着天下最好的资源,却被朱棣限制在自己的藩国中没有出入的自由。如此一来,在家造娃成了他们最好的“运动”,很快藩王们就展示出这种繁衍速度的恐怖性!

到了崇祯四年,大明共有藩王32人,听起来并不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藩王之后,还有五百位血缘关系密切的郡王,以及级别依次降低的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国中尉,这才是“宗室”的全部。

即使是品阶最低的奉国中尉,每年的俸禄都有二百石。与藩王和郡王相比,这些明目不同、待遇却相差无几的“将军”们是国家需要出资赡养的大头。根据统计,明末时明朝有记录可查的宗室,达十三万人。

除了每年吞噬明朝的财政收入外,藩王们也是“生财有道”,强抢民田、放高利贷,这些皇亲国戚们敛聚的财富可谓是堆积如山。这也是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军,频频对这些藩王下死手的原因。

而那位被做成“福禄宴”的福王,只不过是明末万千宗室中比较倒霉的一个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