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记载“哥窑”的古文献主要有:元代的《至正直记》,明代的《格古要论》、《遵生八笺》,清代的《博物要览》以及明代的《浙江通志》等。 本期,我们就来了解下哥窑的鉴别要点,酥油光、金丝铁线、聚沫攒珠、紫口铁足,成就了哥窑风靡千年的独特之美。 1|酥油光 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酥油光,猛一看好像釉面“酥”了,其反光形成了散射。从放大5倍左右的照片,可以看到釉面上有无数像小线虫大小的沟沟壑壑,但又不是酸碱腐蚀形成的斑坑的形态。正是这种极细小的线沟,把光线折射形成了“酥光”。 北京 故宫博物院 #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 南宋 哥窑灰青釉葵口盘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馆藏 南宋 哥窑米黄釉葵口碗(底刻乾隆御制诗) 故宫博物馆藏 宋哥窑贯耳瓶,宁波大学御承堂美术馆陈列 厦门金砖五国会议入选展品 整器仿青铜器投壶造型,长颈,垂鼓腹,口沿堆塑对称贯耳。足沿露黑胎,胎质坚实,内外通身满施米黄釉,釉质厚润犹如凝脂,满布“金丝铁线”,深浅两色交织,大小相间,富于变幻。该瓶为哥窑贯耳瓶中难得一见之小器,却小中见大,尽显大气之美。 2|“金丝铁线” 哥窑釉面大小纹片结合,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 哥窑局部,故宫博物馆藏 南宋 哥窑米黄釉贯耳壶,故宫博物馆藏 3|“聚沫攒珠” 孙瀛洲先生的《元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哥窑的釉质浓厚釉内气泡丰富,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 其实,“聚沫攒珠”不是用放大镜来观察的,肉眼直接就能在瓷器上看到。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烧造中釉料融化后的流动、窑火的大小、温度的高低、釉中水分含量及排除的多少等有关。 北京 故宫博物院 #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 南宋 哥窑灰青釉葵口盘 故宫博物院藏 4|紫口铁足 明初曹昭《格古论要》言:'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 “紫口铁足”的形成,是因为其胎骨含铁量高,在还原气氛下,足部露胎部分呈黑色,谓之“铁足”;而有一层薄釉的口缘部分便泛灰紫色,俗称“紫口”。 南宋 哥窑青釉葵口碗,故宫博物馆藏 故宫博物馆藏 戳下文,再读一篇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