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呷哺呷哺:不同于市场的认知

 XBlife 2020-07-25

一.火锅:好赛道,但业内竞争激励

从标准化的角度看,火锅是餐饮连锁的绝佳赛道:

口味上,底料、麻酱容易做到标准化供应;其他配料、配菜多属于准标品,企业容易建立统一的味道标准;

经营效率上,相较于其他种类餐饮,火锅的食材烹饪集中于桌上完成,无需大面积厨房,空间利用率高,根据中国饭店业协会统计,火锅的餐厨比为5:1,高于行业2:1的水平,同时,火锅摆脱了对高水平厨师的依赖,员工成本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样根据中国饭店业协会统计,火锅的人工成本占比约为18%,低于行业22%的平均值;

考虑到餐饮行业净利润水平普遍偏低的事实,以上一产一余使火锅企业拥有了更多的盈利冗余,结合口味容易复制的特性,火锅行业也率先开启了中式餐饮的连锁之旅,2017年,整体中餐行业CR5为0.8%,而火锅CR5为5.5%。

好赛道同样有另一种解释,即行业内竞争惨烈:

相较于处理程序复杂的中西餐饮,火锅的食材是直接呈现的,顾客可以更轻易的判断出食材的好坏,价格体系透明;

同派的火锅口味接近,彼此差异化更多来自装潢,服务等软性差异,消费者往往更偏好于火锅大类而非具体品牌,品牌带来的附加值低;比如火锅第一大派别的重庆火锅,有数以百计的品牌,每个品牌在相近的口味下,主打着不同的新鲜装潢与服务,这些手段自然可以吸引客流,但新鲜感往往是边际递减的,大部分网红餐厅从一座难求到门可罗雀,往往不过数月,行业长期超过90%的倒闭率就是最好的例证。餐饮行业只存在两种公司,一种从属于品类,一种代表着品类,海底捞毫无疑问属于后者,那么,问题来了,呷哺呷哺呢?

二.公司初探:定性看呷哺

什么人会吃,为什么吃,这个问题不如坪效,同店增长,翻台率等指标直观,却同等重要。

一个企业创造的价值,依赖于增长,也依赖于企业存续的时长,仅仅探究坪效等指标,可以跟踪企业财务的变化,却很难把流行因素及新鲜感从价值中剥离。比如雕爷牛腩,皇太极等一众网红餐厅,均通过差异化战略名噪一时,可铅华退尽,愿为流行支付溢价的顾客又有多少呢,探究呷哺呷哺满足的消费需求,是为了解决企业的存续期及确定性的问题;

笔者得出的结论如下,与传统火锅偏社交的定位不同,呷哺呷哺的顾客更多来自个人或者彼此足够熟悉的朋友,他们不愿为精致的装潢,服务付出以倍记的“社交溢价”,而更关注于吃好本身,呷哺呷哺的成功,建立在以下三个需求点之上:确定性口味、安全、性价比,在该细分市场,呷哺呷哺的竞争力是强大的。

相比于同行,其具体竞争优势主要源自以下两点:

1.知名度,来自呷哺呷哺长时间对北京市场的深耕,品牌知晓率高,体验人数广,随着信息分发渠道的多元化,知名度重置困难;

2.供应链及管理优势,呷哺呷哺基本完成了从底料、调味品到具体食材的供应链整合,同时依托密集开店策略,压缩配送成本,其直营模式有利于把控终端,提升运营效率;

关于呷哺的竞争力,将于后文详细探讨。

回归餐饮的本质,除去少数主厨餐厅,宴请式会所,单价贵,受众小,消费者对高价不敏感,绝大多数大众餐厅始终要回到口味与价格两因素上,海底捞的成功并不单单依靠服务,10%净利润背后,是无与伦比的品牌认知,中上的口味,远超行业的薪资开销,极低的租金,背后整套的供应链系统及对门店的精耕细作,这个净利率的取得并不容易。

海底捞相对应,呷哺呷哺是个火锅中的屌丝,它只是做好了火锅中最基础的事,通过供应链采购安全有保证,性价比高的食材,并将稳定的产品提供给食客,呷哺呷哺10%的净利润同样是品牌,密集开店,终端管控,供应链体系共同打造的结果。

一句话概括呷哺呷哺的生意本质,是给想吃火锅的人,一个安全,确定,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三.增长之路

存量部分,中期增长主要来自对北方二三线城市的下沉及区域密度的提升,目前,呷哺呷哺店铺主要来自北京,河北,东北与天津(营收占比分别为47%,17%,9%,8%),同种口味偏好区还有山东,河南,山西,陕西;

从增长的视角看,呷哺的优势在于标准化的复制能力,在口味习惯相似的区域,公司的成功模式是可以快速复制的,而承担的风险是有限的。这也与公司的经营节奏相吻合:在进入一个新的区域前,公司并不会大规模开店,而是首先通过少数店面进行试错调整,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运营模式稳定,风险可控时,公司才会在该区域大规模扩张;

我们以近期的增长引擎河北来看,18年,河北市场共有门店135家,营收6.83亿,营收增速为22%,19年上半年,河北共有门店154家,而目前这一数字为176,公司的扩张仍未停止;

从下图可以看出,河北市场的潜力远未充分发掘

作为河北后另一个重要市场,山东的潜力同样巨大。

综合以上分析,中期看,呷哺品牌仍有着充足的扩张空间及相对确定的增长路径;

与市场认知不同,笔者认为,呷哺呷哺在南方的扩张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理由主要如下:1.从一些研究看,口味虽然可以改变,但往往存在窗口期,成年后偏好改变困难,这对于定位吃好的火锅是致命的;2.适应当地口味与标准化相互背离,在南方,呷哺可能会遭遇比较大的挑战;一个例证是,上海呷哺作为南下的排头兵,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营收占比从12年的10%下滑至如今的5%,整体净利润水平也明显低于北京,天津与河北,另一个侧面看,历史上,呷哺上海的同店数量存在着明显的波动与调整,这也反映了经营及试错的挣扎。

远期的增长来自新业务,主要包括奶茶,外送,及全新火锅品牌凑凑;

最大的看点是主打“茶憩+火锅”的凑凑,根据公司2018年年报,凑凑从17年21家门店增加至48家,营收5.56亿,占公司收入比重上升至11.7%,当年经营利润6480万,成功扭亏。对于凑凑,公司的愿景是,通过茶饮+外卖的方式增加额外坪效,并最大化利用正餐外经营时间;

对于凑凑能否成功,笔者中性偏乐观,但无法得到较明确的结论,凑凑的优点在于,可以最大化公司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但产品的好坏,终归要交于市场与时间评判,在同等价格区间,凑凑除了新鲜感,品牌尚无长期优势可言。

四.竞争力再探讨:基于供应链优势的思考

在探讨呷哺呷哺的竞争优势前,请容我指出呷哺投资者常见的两种偏见:

1.以偏盖全

在雪球/知乎/大点翻了足够多的留言,很多评论人倾向于用个人的主观用餐感受去评价公司产品的好坏,这种证据分量其实是极度有限的,一个人的主观评判,既受到个体偏好的影响,又会受制于特定的环境甚至就餐的心情,相对于企业偏标准化的服务,难免会出现需求的不匹配;

一个更科学的评判标准是观察群体对产品的平均满意度,依照笔者的看法,排除刷单因素后,大众点评的评分可能是一个更客观的指标;

这里借用兴业证券的数据:

从以上两图可知,呷哺品牌主打的高性价比可谓实至名归;对于凑凑,其面对的长期竞争压力远非报表一般光明;

凑凑确实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并在短期内吸引了足够多的消费者,但同等价格带的对手谁又没有特色呢,凑凑的竞争力恐怕只能交给时间和市场去检验了。

2.想当然的类比

在评判呷哺呷哺及其他餐饮连锁时,很多投资者往往会从海底捞,太二或者西贝的角度对比,这种初衷固然是严谨的,但却未必与事实相符:

中国餐饮市场整体是残酷的红海,但对于大型连锁公司,却可能是广阔的蓝海,因为市场够大,需求多元,餐饮集团远未达到短兵相接的状态:比如呷哺呷哺的发展,并不取决于其对比海底捞的管理/竞争优劣,两者虽同属火锅,但定位却大相径庭,呷哺的扩张,只取决于其相对大众火锅同行的表现。拿游戏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很多人眼中,呷哺的扩张是场PVP,不如海底捞,就说明竞争力有问题,不值得投资,但是个人认为,呷哺的战争更像是一场PVE,他不需要做到最好,只要能支撑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就足够了;

这里要引出的,正是笔者眼中呷哺呷哺的真正竞争优势——供应链

与市场认知不同,呷哺呷哺的单店赚钱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从一个新区域单独开店,该店大概率是亏损的,比如下图中,公司对于18H1,19H1分区域开店数及餐厅层面利润率的披露:

可以看到,在公司相对成熟的区域,大致可以做到20%甚至更高的利润水平,而对于新兴区域,往往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这背后的差异,很大程度是供应链的差别:

(同为30+店,山西相较山东,江苏利润率高的原因是,公司门店毗邻成熟区域河北,拥有成熟的配送中心且配送半径更短,而山东(济南7,青岛8,其余零星分布)江苏(南京14,苏州10,其余零星分布)受制于距离与体量,并未体现规模化采购及配送的优势)。

换个思路看,与大众火锅店相比,公司等于在零利润的基础上进行定价,品牌的确定性及价格竞争力只是引流的工具,公司的盈利更多建立在供应链体系之上,主要为大宗采购带来的价格优势及集中配送节约的成本;

这里提供一个主观且仅供参考的验证思路:在自己的城市,去体验同等价格带的呷哺及大众火锅餐厅,或者干脆在大点上随机选择N个城市,在相同的价格区间,去观察呷哺与大众火锅的差别,或许会对公司的产品竞争力有新的感受;

关于呷哺的配送网络,借用海客兄文中对西贝楚总回答的引用:

呷哺呷哺对配送网络的建立,是根据当地市场门店数量、布局、食材消耗量以及配送成本综合考量,来确定在该地是否建立TC或者NDC。以石家庄TC为例,最初呷哺呷哺在石家庄只有十来家店,石家庄门店所有配送均由北京配送中心来完成。后来随着在邯郸、衡水、邢台等地开店,配送成本日益增加,呷哺呷哺决定在石家庄建立TC。石家庄TC负责针对上述门店的配送。通过计算,在成立石家庄TC之前上述门店的配费费用平均为15万元/月/店的,而石家庄TC成立之后,这一费用减少到了12万。随着门店数越来越多,TC的辐射能力越来越强大,分摊到每家门店的费用进一步降低。”

简单参考报表,成熟期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单店月盈利约为13.6W/5.8W/9.2W/8W,石家庄TC在尚未充分发挥潜力前,3W/月/店的成本节省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至于大宗采购带来的成本结余,假设公司能够获得20%的成本优势,考虑公司接近40%的原材料成本占比及税费,大致能得到6%的净利提升,对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这大约意味着3.16W/1.95W/2.5W/2.43W的单店月结余。

公司并未就供应链问题披露确切的数字,但根据上述两点推理,相对于公司10%的净利润水平,这种优势是足够强大的;

五.信息及市场面的思考

笔者并未持有呷哺呷哺,但不排除未来买入,从当前的时点看,隐忧主要出于以下几点:

1.相较于港股整体的低估,公司距离16年底部尚有不小的差距(PE,PS维度)持有公司股票可能面临较高的机会成本;

2.公司的净利润水平受到牛羊肉价格的影响,虽然公司通过长期协议平抑了价格波动,但参考上一个涨价周期,这种价格波动最终还是会完成传导;公司固然有办法传导成本,但经营难免受到影响;

受到猪肉价格上升的影响,牛羊肉等替代品同样出现上涨,以11月数据看,牛羊肉分别同比上涨22.2%及14.3%;

3.在年报披露前,公司存在较长的信息真空期,考虑到会计准则的变动,公司下半年业绩大概率是下降的,市场存在用脚投票的可能,如果从收入端考虑,公司的成长相对是确定的,比如增长的中坚河北市场,18年末,19H1及现在的门店数的135,154,176,新兴地区山东为31,37,43,成熟期的北京市场也一扫半年报的负增长,相对于18年末,19H1的309家,304家,增长至315家。

4.凑凑,凑凑毫无疑问是影响公司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凑凑能成功,不仅意味着再造一个呷哺,更证明了公司具备由1到N的产品力及管理能力,然而如上文所叙,现阶段,笔者依然认为凑凑是难以评价的,虽然它人气旺盛,扩张迅猛,业务蒸蒸日上,对于新出现的品牌,区分新鲜感及真实黏性永远是困难的,多一份谨慎总不为过。

考虑到公司一贯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作风以及供应链的协同效应,笔者谨慎偏乐观,至少作为一张大大的期权并无问题。从另一个方面看,就算凑凑彻底失败,风险也是可控的,呷哺呷哺的另一大优势在于2C生模式带来的优质现金流,14~18年,其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分别为3.15亿,3.7亿,3.95亿,3.95亿,4.93亿。同期资本支出则为1.27亿,1.3亿,1.37亿,2.9亿,4.92亿;公司造血能力强,门店扩张并不依赖外部融资,14年公司上市时共募集资金10.4亿,至今仅使用0.2亿,从财报中也可以看到,18年及19H1,凑凑迅速扩张,其带来的资本支出依然可以被经营现金流覆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