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手指说话”的株洲女孩

 闹市孤猴 2020-07-26

(引)三年前,她被美国五所著名音乐学院录取选择茱莉亚音乐学院,3月回到故乡在田汉大剧院的舞台,她想用自己的成功勉励湖南琴童——
(主)李珍妮:“用手指说话”的株洲女孩

   3月7日,田汉大剧院。
   李珍妮是一名株洲女孩,2006年考入世界顶级音乐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家和指挥家西摩尔.lipkin 先生,在音乐的殿堂里继续向前,期间还获得了美国加州第八届世界俄罗斯音乐大赛第二名,并在国际赛事——第58届Kosciuszko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纽约归来,不仅仅想把天籁般的音乐带回故乡,她更想做的是,用自己在世界顶级音乐学院学习的经验和感悟,帮助更多跋涉在音乐道路上或者遭遇迷茫的琴童。于是,一场独特的钢琴演奏交流会举行。
   田汉大剧院音乐厅内,两只白色的鸽子飞来飞去,仿佛迎接归来的音乐精灵。
   落地紫色长裙,短发,李珍妮没有开场白,她是要用手指,和观众说话。
                                        用勤奋诠释“天才 ”
    李珍妮小学就读于我市何家坳小学,6岁开始学习钢琴,12岁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后考入美国西雅图中学。18岁,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世界音乐学子向往茱莉亚音乐学院。
   不满6岁,在株洲文化宫听了场钢琴独奏音乐会,演奏完毕,小珍妮不顾工作人员阻拦跑到台上,仰脸哀求演奏的阿姨:“我要弹钢琴,你教教我好吗?”
   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后,李珍妮更是抓紧分分秒秒时间不断汲取音乐的养分,忙得连“交朋友的时间也没有,每天除了课堂就是琴房。”外婆在武汉陪读的任务除了做饭,就是督促珍妮走出家门去跑步,去晒太阳。有一次,练了一天琴,晚上回来她靠在外婆肩上,说“我好累”,见孙女没有说话,外婆低头,看见珍妮已经在肩上睡着了。
   李珍妮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女儿在武汉读书,为了节约费用,母亲刘健到武汉看女儿,竟然舍不得在火车上吃饭,每次都是买包方便面或者馒头对付一下饥饿;家里至今还是两室一厅,但看到女儿一步步走上国际钢琴音乐的舞台,父母觉得,一切都是值得。
   2006年美国纽约临行之前,在株洲家中,李珍妮慢慢合上家里陪伴自己多年的钢琴:“亲爱的钢琴,再见了,我学得最棒以后,就一定会回来。”
                                      要成才家长也要“立志”
   斯克里亚宾的《奏鸣曲》、肖邦的《船歌》、圣桑的《骷髅之舞》、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还有王建中的名曲《浏阳河》, 李珍妮用自己的琴声,感动观众。
   李珍妮从一位普通的邻家女孩普身国际顶尖钢琴音乐人的行列,李珍妮的故事及成功经验无疑为千万学习钢琴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和参考的模本。那么,教育的秘诀在哪里?
   “女儿不是天才,珍妮的成功,是别人选择放弃的时候,我们坚持了下来。”并非艺术世家的李珍妮,也曾在初学琴时被老师认为毫无潜质而惨遭淘汰。母亲刘健是一位法官,她认为不论学习音乐或者其他,首先要确定志向,然后找对方法,剩下的就是坚持,做到了这三样,就一定离成功不远。在孩子的钢琴教育及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到达成功彼岸,孩子需要立志,家长也需要。
   “别人看到的是成功和荣誉,而我们父母看到的是艰辛与汗水,”一路陪伴女儿走过那些艰难,是“坚持”两个字支撑着走向成功。
   “乐为心声,快乐为本”更是李珍妮父母的经验之谈。琴声传达的是演奏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传达的是激情,表达的一定是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情感,所以一定要把学琴练琴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对时下一些家庭逼自己的孩子学习钢琴,刘健认为一定要让孩子从音乐中感受到快乐,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因为学习而感到快乐,因为快乐而更要学习。”
    国内钢琴教育重技巧,在世界顶级的音乐学府又是如何教学呢?观众很好奇。
   李珍妮说,其实在美国的音乐学院和普通大学差别不大,重视人文教育,在音乐学院上课什么哲学、人类学都要学好,学校还额外提供有关瑜珈、考试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因为不仅要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更要培育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和全面发展的音乐家。
   从普通工薪阶层家庭走向世界的音乐女孩,她的成功经验,也许真的可以复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