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久不联系的同学要借钱,借吃亏不借没面子,跟古人学一招百试不爽

 AISHUYIBAINIAN 2020-07-26

学会拒绝,这可是一门大学问。无论在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么一种尴尬情况,很久不联系的老同学突然向自己借钱。现如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借钱的是大爷,要账的是孙子”,许多人不愿意借,却又怕得罪人和丢面子,往往只能委屈自己。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优雅而不失礼貌”的拒绝他人,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智慧吧。

在宋朝的建炎三年(1129),宋朝仓皇南渡之时,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诛杀宋高宗宠信的宦官权臣以清君侧,并且逼迫宋高宗退位立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为皇帝,还要求太后垂帘听政。

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各路人马听到这个消息,着急慌忙的都往京城赶,准备勤王救驾。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等到他们千里迢迢的赶到京城时,别说救皇帝了,就是黄花菜都凉了。

为了先稳住刘、苗二人,防止事态再次恶化,当时的宰相朱胜非提出先对他们进行安抚,册封他们二人淮南两路制置使,并且给他们兵权,以此劝他们降服。

造反这本来就是风险系数极大的活计,所谓富贵险中求,这二人并没有真正推翻皇帝的勇气,也不过是求个荣华富贵。而且他们两个人虽说是胆气有余,谋略才识却不佳,也无力主持对金兵的战争,所以没有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局面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听到自己犯了如此大的错误,不但可以免除处罚,还可以给他们加官进爵,自然是爽快答应了。他们两个高兴是高兴,手下的人还是很清醒的,就提醒他们,万一这只是皇帝的计谋,为了平息叛乱而随口欺骗,秋后算账怎么办?空口无凭,得让皇帝再赐个丹书铁券。

二人觉得此话有理,就立刻跑到朱胜非的府邸,说出了自己的谈判要求。说实话,这种行径实在是无理,还令人无语。但朱胜非是个老江湖,他非但没有拒绝,而是想都没想就满口答应下来,并让下人拿来纸笔,当场写了一封奏折请求皇帝的批准,更是让属下去查阅相关资料,看看丹书铁券的发放旧例,表明要按照规矩办事的决心。

看到宰相如此认真的态度,刘、苗二人大感满意,完全放下了戒备之心,开心的回去了。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这两人竟然还跑到朱胜非那儿去问:听说皇上要赐给我们丹书铁券,今天会有赐券大典吗?如此智商,竟然也能谋反,实在令人不解。

这时候的朱胜非心里肯定是一千头“神兽”奔腾而过,但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假装沉思了一会,把皮球踢给了身边的官员,“让你们去查查之前的旧例,查到了吗?”

郎官傅宿假装不满的说道:“丹书铁券是用来赏赐有功之臣的,他们二人怎么能够得到呢?”并且旁边的官员也很上道,齐齐回答说:“没有先例可查。”朱胜非又问:“那制作方法呢?有查到按照先例怎么制作铁券的方法吗?”傅宿也是义正言辞的回答“不知道”。

朱胜非佯装大怒,训斥道:“这样的话,还怎么给他们颁发铁券啊!”其他官员均是默默无语,笑而不答。更绝的是,朱胜非还专门去问了苗刘二人,问他们是否知道制作铁契的方法,可谓是给足了他们面子。当然,他们两个人也是不知道的。

戏演到这个地步,这两人也不好厚着脸皮硬是讨要丹书铁券了。这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而在不久后吕颐浩等大臣终于赶到京城,勤王救驾,平息了兵变。至于丹书铁券,苗刘二人恐怕得去找阎王爷讨去了。

看出朱胜非的高明之处了吗?他处理这件事情,妙就妙在他并没有直接拒绝刘、苗二人无理的要求。就当时的情况,朱胜非清楚的知道,就是他再如何直白清晰的告诉他们史上并无此先例,他们也只会气急败坏狗急跳墙,甚至会再次发动政变,威胁皇帝的安全。

而朱胜非通过迂回的方式,借助其他大臣之口,从侧面告诉他们自己的行为有多么的不合理,就让他们自行放弃了。

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钱到用时不用找”,毁灭友情最彻底的一种是借钱。可是,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拒绝都需要义正言辞,甚至撕破脸皮。都说“看透别说透,朋友继续做”,有时候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只需要小小的旁敲侧击,给足他人面子,不要恶意嘲讽,就可以达到“闻弦歌而知雅意”的效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