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天一首古诗词——听话丛台

 昵称50319000 2020-07-26

听话丛台
【唐】李远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注释】
 
  1. 听话:听人论事 ; 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前325—前299)为阅兵和歌舞而筑。

  2. 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该句又衍“云遮襄国无边尽”。

  3. 漳河:位于邯郸市南方。该句又衍“树绕漳河掌上来”。

  4. 弦管:管弦乐器,代指乐。

  5. 舆:车,亦指轿子 ;辇:用人推挽的车。秦汉以后特指君侯所乘的车;金舆玉辇:此指赵武灵王宠爱的惠妃,常携其登台玩乐。
【译文】
有个朋友刚刚从赵国回来,说他曾经登上过古代的丛台,站在丛台上极目远眺,白云绵绵,飘在襄国上空;繁茂的绿树顺着张恪弯曲的河道蜿蜒而来,经过丛台的脚下;丛台上却丛台上,山鸟啼鸣,野花盛开,绿苔遍地,一片荒芜,早已看不见当年金舆玉辇来往的痕迹,只有在风雨的见证下不断生长的绿苔。
【赏析】

此诗约作于任职京师之时,具体时间不详,是诗人听友人谈论丛台而作。
诗人借朋友游丛台之事,将朋友眼中见到的丛台景象加上自己的感慨,描绘出丛台一片荒凉萧索情景,抒写了自己吊古伤今之情。首联交待作诗缘由,次联写远望之景。颈联以对比手法,衬托丛台之荒凉,有声有色。尾联以往日赵武灵王之豪侈繁华与眼前台上长满绿苔的荒芜景象再作对比,更见出今日丛台之落寞凄凉。诗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诗人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所写景物也不是一般的景象,而是诗的意象,即这些景物包蕴诗人及客人吊古伤今的情思。为了表达这种情怀,诗人除了采用意象叠加的方法,还采用了对比联想的手法来涤化。诗中所写的白云、树木、野花、绿苔、山鸟等,无不与昔日丛台的人、事、物相关联,这是对比的关联;从昔日丛台之盛对比今日丛台之荒,从而表达出富贵不存、时光难再、人世沧桑的感叹。如诗的颈联和尾联,写当年丛台上弦管齐奏,歌声婉转,舞袖翩翩;众多美貌妃嫔和绝色宫女,身着绮罗,环绕台前,那是多么欢乐。如今各式早已风流云散,只剩得山鸟乱啼,野花怒开,年武灵王与惠妃金舆玉辇的车辙都附满青苔了。这种对比有着很强的抒情效果,且用语清新,耐人寻味,写景如画,富有景致。
【作者】

李远,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四川省云阳县)人,公元831年(大和五年)杜陟榜进士。唐文宗开成末,在建州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县)任过职,约为令、丞之属,旋为福建观察使幕宾。武宗会昌中除殿中侍御史。历尚书司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宣宗时,历任忠、建、江、岳、杭州刺史。终官御史中丞。他的主要活动在武宗、宣宗两朝,大约在懿宗咸通中辞世。《唐才子传》称其“夸迈流俗,为诗多逸气,五彩成文”,其人品、气度也可从此略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