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

 小蓝2266 2020-07-26


一、阅读

我习惯于在阅读时在书上划划写写。

  1. 划线主要是觉得有意思的内容。

  1. 写包括摘录复写,也有点评,早年点评都是用句号和感叹号结尾,现在主要是以点点点和问号结尾。

  1. 用星号标注我认为重要的内容,将来做笔记时原文摘录。

  1. 圈注我认为重要的引文。遗憾的是,国内很多书籍翻译时都把引文附录去掉了,所以只能是查找外文书籍(http://gen.lib./)。比对着读中午和外文,有利于理解很多译者没翻清楚的内容或者原作者没写清楚的内容。

  1. 现在偶尔会用微信读书看一些书,也会划划写写,但是圈住和打星不方便了。

  1. 读完后,我会在豆瓣标注读过该书,并给该书设置标签(一本书只能一个标签,便于未来查看自己阅读的书籍类型),也方便看每年读了多少书(总体上是读书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提高,总体投入时间在减少,收获在增加,跟个人阅历增加后能读出悟出更多东西有关)。

二、笔记

我往往是隔了比较长时间后才去整理笔记,有的甚至是一两年后,所以整理笔记就是二次阅读。

  1. 用电脑来做笔记。2017年之前的笔记主要是用WWD组合(Windows Word Dropbox),2017年之后是MMC组合(MacOS Markdown / Typora iCloud),这要感谢和阳志平老师等开智书友的辩论,让我明白了的确用MMC组合胜过WWD组合,当然,这也跟后来MMC组合的硬件和软件不断成熟有关。

  2. 整理笔记时,我主动是基于自己前期的标注,按照当前的理解重新组织全文的结构。重构会增加难度和时间投入,但会加深理解和记忆。根据必要难度理论,记忆(编码存储)花的时间多,则回忆(提取)所需时间就少。这个有点像设计心理学的复杂守恒定律,你躲不过去的。

  1. 梳理观点之外,很重要的是梳理论据。我会通过英文书的引文目录,找到原文(先登陆微软学术找doi:https://academic.microsoft.com,然后直接查到论文pdf:http://www.),大致看下,有价值的就加到Zotero的论文库里,做简单标注,同时,通过标准引文目录格式导出后,添加到自己的笔记里。这个步骤很繁琐,但是没办法,前面多花时间,后期就少花时间,还是复杂守恒。

  1. 我原本看书时就比较多思考,但在整理笔记时尽量克制,特别是要分享的笔记,免得大家看到太多我个人的黑话和吐槽,因为我会经常引用自己写的半成品《自主论》里的段子。大家看到这些内容时可以自动略过。

三、文稿

  1. 我做笔记有一层目的是为自己在写的《自主论》搭建更为系统的知识库,十多年看下来整理下来,说实话是素材过多而非太少,但还是觉得有必要做系统性梳理,所以现在我在重新按照主题学习的思路,一个一个板块弄扎实。因此,笔记只是我知识管理体系的一环。这个系统有点复杂,简单说就是平日里的断想通过日记梳理后变成思考,整合进知识库(基于Github的一个个人wiki,目前不公开);阅读的思考则通过笔记梳理后,也纳入该体系;平日里因为工作需要要做大量调研,写的手记,好的内容,也会纳入体系。

  1. 我会偶尔忍不住弄一点点所谓的周边,就是不影响正在写的书稿神秘性、但是值得分享的内容,发到公众号上,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虽然我更新的频率是真的很低很低。(直接搜索公众号:倪考梦)

  2. 当然,能够公开共享的读书笔记,我都会尽量发到豆瓣里,这也是2018年才开始的,让更多人看到,也是一件好事。早先我会把Typora原文复制出来,贴到豆瓣的文本框里,结果发现排版全乱,就老实重新排版,花费很多时间。现在感觉太麻烦了,就每次在笔记开头唠嗑140字,然后直接截图发笔记。(我用的截图工具时Xnip,可以截长图,推荐!)


最后,附上我的豆瓣笔记链接:https://www.douban.com/people/NeeDream/review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