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潭】在音乐世界徜徉也得揣着“一本书”走道?

 二泉映月听松涛 2020-07-26

上中学的时候,我就知道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提出的“一本书”观点,其要义是指一个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传得下去的书,要有一本足以支撑自己的书,即作品不能光图数量而忽视质量。丁玲谆谆告诫文学青年:写文章不是要多,而是要好。

显然,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有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特殊要求,优秀的作品应该是充分显示独特艺术个性的不可重复的“原创”。

后来我又从书上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有一位男作家被邀请参加笔会,坐在他身边的是一位匈牙利年轻的女作家,她衣着简朴,态度谦虚。男作家认为她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作家而已。于是他问:“小姐,你是专业作家吗?”“是的,先生。”“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吗?”“我只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男作家更加证明了自己的判断。他得意地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我只写了一部。”男作家鄙夷地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部小说叫什么名字?”“飘。”女作家平静地回答。狂妄的的男作家顿时目瞪口呆。这位女作家的名字叫玛格丽特.契尔,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现在,全世界的人们大都知道她的名字,但那位自称出版过339部小说的男作家的名字却已无从查考了。

从丁玲的“一本书主义”和后面的那个故事,我们是否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一辈子要想真正做好一件事是何等不易!而如果能真正做好了一件事又是多么的令人开心快乐!

联想到当下的音乐世界,每个人都喜欢唱歌,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歌唱好,这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其实,我们从媒体上看到各种歌唱大赛络绎不绝,但真正成为一个歌手却非易事,他们不仅需要娴熟掌握演唱的各方面技能,而且还要临场有良好发挥。比赛到最后,只有将一首作品演绎得恰到好处,才能赢得评委的高分,一举夺魁。

或许有些喜欢较真的朋友会说,那是参加比赛,你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呗。我们唱歌是自娱自乐,管那么多干啥?振振有词的背后似乎显得开通与豁达。殊不知,娱乐往往维系娱己和娱人两个方面,除非是一个人闭门造车,否则大家在一道卡拉OK的时候,能不顾及“听众”的感受吗?!

类似这样的现象,我在学习器乐的时候就经常遇到,很多琴友贪多嚼不烂地学了许多的独奏曲,说起来什么曲子都会演奏,但要让其当众正儿八经地演奏的时候,不是音准出错,就是节奏把控不对,更糟糕的是往往在某些技巧难度较大的乐句上生生卡壳,至于演奏的完整性和音色、韵味,以及二度创作的独特风格那就甭说了。这就是人们常比喻做事不认真的“二胡糙子”。

记得有一位声乐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唱歌无非就是扣字。仔细想一下,从某种角度琢磨还确实是这样。一首完整的歌,如果你想把它唱好,就必须把每一个字唱好、唱到位,正所谓字正才能腔圆。这虽然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只有把细节做好了才能体现整体的美,才能真正地唱出那首歌的味道。众所周知,唱歌是一门学科,在没有经过正规系统训练时,在一点方法也没有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大白嗓子扯着喊,高音上不去硬顶,低音下不来猛压,可以想象那种情况下唱出来的歌会是个什么状态?

我们暂且撇开正规练声环节不说,就唱歌的学习过程而言,其实作家丁玲的“一本书”观点很值得借鉴,而那个男作家与女作家对话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最起码在认知上,要建立循序渐进和厚积薄发的意识,除去演出任务之外,平常只选择一首适合自己演唱的作品,哪怕是模仿学唱,也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从形似到神似。同时通过这首作品深度打磨演唱技巧,直至熟能生巧且能举一反三。届时即便需要拉出来溜溜,也可以有自己的“保留曲目”。

总之,唱歌是学问,唱歌有门道,唱歌博大精深,唱歌乐趣多多。进一步讲,唱歌如人生,人生即唱歌......

小提琴曲《寂色》

亲,喜欢就转到群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