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涛视听沙龙 │ 南京民俗文化瑰宝(系列之五)——南京剪纸

 二泉映月听松涛 2020-07-26


南京剪纸是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据史书可考,明代已流传民间。

旧时南京人婚嫁喜庆,多聘请艺人来家用大红纸剪各式喜花,缀于箱、柜、被、枕等嫁妆之上,其它如斗香花、鞋花、门笺等品种,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艺术特点为“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如喜花之类,大都在特定的花纹外廓内,围绕主题,根据内容需要,填满散花散叶,和谐地构成完整的图案,显得美满充实,喜气洋洋,含意丰富。

南京剪纸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2007年“南京剪纸”被江苏省文化厅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南京剪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南京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剪纸艺术在老南京人的生活中处处用得上:过年换春联,要用剪纸;中秋节家家点斗香,要用剪纸;重阳节的重阳糕上插的三角形纸旗,也是剪纸制成。

南京剪纸艺术在不断创新中创造奇迹,如全国独一无二的“斗香花”刻纸,这种剪纸艺术原料只有一种花纹,必须一次刻成,却可以呈现出七种不同颜色的艺术效果。

南京剪纸除门笺是刀刻的,多数用剪刀剪成。艺人们以剪代笔,不需底稿,手随心运,有如“一笔画”,连绵不断,一气呵成。造型以弧线为主,流畅优美,柔中见刚,作品具有韵律感、节奏感和浓厚的装饰趣味。

这种风格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剪纸有着很大的区别,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和很高的美学价值。

首先,它融北方剪纸的粗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为一体,艺术形式非常优美。它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在浓浓的乡土气息中,透露出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形成了独有的南京地域风格。

其次,艺人们具有高超的剪纸技巧,不用画稿,全凭心中构思。运剪又运纸,线条流畅,连绵不断,犹如“一笔画”而一气呵成。方法独特,具有很高的表演暨观赏价值。为此,南京剪纸艺人出国多达近百人次,到过许多国家作剪纸技艺表演。

第三,他们创造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斗香花”刻纸。一种花纹,一次刻成,却可以逗拼而呈现出七种不同彩色的艺术效果,从而丰富了我国民间剪纸的艺术宝库。

第四,南京剪纸行业产生了中国近现代剪纸史上两位杰出的艺术家。一位是1982年去世的张吉根,人称“神剪张”,身怀绝技又善于创新;虽文化不高却总结出系列的剪纸创作理论,曾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讲授剪纸艺术理论,被吴山教授等誉为“中国剪纸的奇才”。另一位胡家芝老人,今年已110岁高龄,仍能操剪创作,是世上最高寿的剪纸艺人。

第五,南京剪纸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创了民间剪纸与文人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其一,南京的高等艺术院校和文化艺术界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如陈之佛、吴山、张道一、何燕明、田原等诸位先生,都参与或指导了南京剪纸的艺术创作。

其二,吴山等美术界人士与张吉根等艺人合作,共同创作出版了南京剪纸《百花齐放剪纸图集》,由此而大大提高了南京剪纸的艺术水平,开创了文化人与民间剪纸艺人合作的先河。郭沫若先生曾为此书题写书名并赋诗,对南京剪纸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其三,张方林、殷嘉才、张林娣等当代传人,都具有较为扎实的美术造型功底,文化素养较高,创新能力很强。

70多岁的马连喜老先生,1937年出生,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家;第一届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他是甘家大院内的神剪世家第三代传人。

第四代传人为“金陵神剪张”张方林。2009年,在第九届南京文化艺术节上,张方林创作了“黄金剪纸”,剪纸的材料首次从传统的纸张换成了光彩夺目的金箔。金箔剪纸解决了传统剪纸容易变色、掉色、不方便展示和收藏的问题,使得剪纸更加普及化、大众化。

 2012年9月7日剪纸和云锦、金箔一起成为南京工艺美术的三大“珍宝”在第六届南京文交会上亮相。“金陵三宝”系列工艺品已经作为三大国宝级非遗技艺,作品分为珍藏版、纪念版、旅游版三大系列进军工艺品市场,其中剪纸部分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南京剪纸大师张方林执剪创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