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涛视听沙龙 │ 南京民俗文化瑰宝(系列之八)——六月六龙舟竞渡

 二泉映月听松涛 2020-07-26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

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罗江畔,每年龙舟竞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着龙头,一批一批地汇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吊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澡,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龙舟与南京,一项中国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一座饱经风霜的六朝古都。

一叶舟,一座城,两者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并行,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在同样古老深邃的外表下,满含着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结晶。

说起龙舟与南京,就像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匣子。

从原始竞渡到节日竞渡,在漫长的岁月中,龙舟经历了从劳动工具演化为文化象征的过程。

同样,南京也承载着历史的变革,文化的过渡, 2700年来,从春秋建城到十朝都会,往昔的烟云只有金陵记得。

遥想当年,无论是孙仲谋虎踞江东,南朝秦淮的歌舞升平,民国时饱经风霜的法国梧桐,每一个时代的更替,都意味着一次文化的沉淀与洗礼。

“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南京》朱自清

龙舟,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在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多河港的地理环境为龙舟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同样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

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水文条件,为古代南京的生产、交通、军事等发展要素提供了天然保障,因此也成为了历朝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

翻开南京的地图,你便会发现,这是一座被水环抱的城市。长江穿城而过,境内上百条河流分属两江(长江,青戈江—水阳江)、两湖(固城湖,石臼湖)、两河(滁河,秦淮河)。以跨省、市的流域划分水系,可划分为长江南京段、滁河、秦淮河、青弋江—水阳江四大水系。

发达的水系不仅滋养着南京,同时也为南京注入了别样的人文内涵。

倘若把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比作壮观汹涌的水,那么南京的水则更像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了一份灵秀和婉约。高淳属江南水乡,自明代以来,六月六龙舟竞渡是高淳水乡一项传统的民间竞技活动

在高淳,赛龙舟的习俗流传甚久。相传在高淳山乡的下坝胥河一带,每逢农历五月十三都划龙船,以纪念关羽。而在高淳圩乡,每逢农历六月六举办的赛龙舟活动,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举办的一项大型活动,而并非纪念屈原。

六月六龙舟竞渡分别在官溪河、横溪河、茅城湾等河道中进行。其中,砖墙茅城龙舟竞渡最有影响,此处河道开阔,可供百余只龙舟同时运行,十余对龙舟同时比赛,河道两岸为百姓观赛胜地。1953年6月,砖墙茅城河有103只龙舟汇集,观众达数万人。

六月六龙舟竞渡的相关事宜,按当地村民约定俗成,自发组织。龙舟以长板船为龙体,船头绑扎龙头一个,船梢扎一龙尾,全长约15米。船上左右坐划手26人(13对),另有掌梢、司鼓者各一人,总计28人。竞渡的龙舟伴有锣鼓队,船中竖一根披挂有彩球和红绿绸布的梢竿。划手们便按预约或临时邀请其他龙舟配对竞赛,赛程一般以七八百米为度,分上下午两个阶段。

六月六龙舟竞渡是因纪念郑和下西洋而举办的活动,对研究郑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龙舟竞渡作为一项水上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增强各村间的友谊和各家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和谐农村的建设。

近年来,高淳重视六月六划龙舟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建立了划龙舟的相关资料档案。对六月六划龙舟的民间艺人进行调查摸底,保护其传承人。当地政府着手对六月六划龙舟竞渡的茅城河进行规划整理。

2007年,六月六龙舟竞渡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