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涛视听沙龙 │ 都是同校生 命运大不一

 二泉映月听松涛 2020-07-26

刊登于《泰州广电报新周刊》2017年8月4日

背后的书法是沈慰侬所书

舒同所题:华东纺织工学院

舒同所题:同济大学

何绍基书《襟江书院记》碑石

周慧珺是闻名上海的书法家,官位做到上海书法协会主席。早在1974年,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周志高相约出版了周慧珺书写的《鲁迅诗歌选》,使周慧珺的名气推向了全国。那时文化萧索的中国,几年间一本字帖发行达100万份,传播效应肯定不小。上海的胡传海先生对此写到:“深深地感觉到一个人的才华固然是十分的重要,关键还要有赏识你的人,更重要的还要有帮你抬轿子的人和帮你穿针引线的人。”

周慧珺出生于1939年,1962年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

泰兴的沈弢先生(1935-2002),华东纺织工学院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毕业,他毕业时周慧珺还未入校,按年龄和资历算,他是周慧珺的学长。

沈弢曾经担任泰兴县书法协会主席。凭着书法和资历,他做泰兴县书协主席是实至名归,《杨根思烈士衣冠冢》碑石就是他所书。

沈弢先生实名沈慰侬,写字以“沈弢”落款,“沈弢”是他的字。

沈慰侬的父亲是县医院的内科大夫,留有长长的密密的络腮胡子,手拎着拐杖,这在不大的县城特显绅士风度。沈慰侬生性老实木讷而寡言,1957年的政治风云漫及校园,别人请写的一手好字的他抄录大字报,最后问罪他亦难逃其咎,郁闷的他一气之下从绍兴回到了泰兴,伴随他的是漫长的厄运之途。

年轻时的我虽不大善言,因为书法的喜好,却成了一个串门的角儿,泰扬苏宁沪的老书家那儿我都串过门,吃闭门羹和被堵在门外亦是常事。好在我觉得求学而问,并非丑事,只是没有碰上礼贤下士的长者而已,因此被拒绝时有着内心的坦然和坚强。在泰兴我常常到沈先生那儿串门,他住在西门小桥一个院子的厢房里,室内四壁萧索。和他往来的几年,我没见过他写字,也很少就书法话题切磋。那一年春节后的初五,他来到苏利巷首的我家,平时木讷寡言的他,就着简单菜肴和一瓶老秤四两的粮食白酒,打开了话匣子。谈及那年春节前夕,他到了老婆靖江乡下的家,除夕之夜,那婆娘却将他赶了出来,于是夜色中踏着厚厚的积雪,沉重不堪地回到了泰兴的寒舍。说到此处,他就再也没有了话语。我想,他找了靖江乡下的女人做老婆——本身就是高材生落难的悲剧一幕。他未扰天,天却罚他啊!

沈慰侬的书法,线条浑朴而蕴含雅逸,字形古朴而凝聚沉静,我曾经以为他是从清末何绍基的脉络中而出。沈慰侬求学的华东纺织工学院,校牌为书家舒同所书。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校牌都是舒同所书。舒同出生于1905年,比沈慰侬年长30岁。那么,作为华东纺织工学院学生的沈慰侬,其书法面貌是否受舒同影响所致呢?舒同的字,有着浓郁的何绍基的影子。清末泰兴《襟江书院记》碑石,亦是何绍基所书,少年时期身在县城的沈慰侬,《襟江书院记》碑石,是他的常见之物。他的书法,应该是何绍基和舒同的同一条轨道而来。何绍基与舒同,二者在沈慰侬的心中孰轻孰重?可惜,那时的他很少与我谈及他自己的书法。

理性来看,沈慰侬年长于上海的周慧珺,书法取法何绍基;周慧珺的字,有着上海沈尹默、胡问遂和翁闿运的影子,而沈、胡、翁的历史定位和何绍基不在同一个坐标点上,沈慰侬的取法乎上,无疑高于周慧珺,书法功底和才气也高于她,因为政治的牵连而憋屈县城,后半生的命运与视野都受到很大的扼制,天时地利人和都逆向而行。

我不禁仰天长叹:沈慰侬与上海的周慧珺,同一所大学先后毕业的书法家,命运大不一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