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字 / 雨法雨禅乐 图 片 / 网 络 音 乐 / 宗次郎 陶笛是一种相对小众的乐器,但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这首曲子一定是流传度最高的陶笛曲。 宗次郎通过清新悠扬的陶笛乐音,阐述他对于自然万物与山川土地的感怀。 ' ▲点击音频,聆听美好 与陶笛结缘 宗次郎,本名野村宗次郎,1954年10月10日出生于日本的群马县馆林市。因为擅长陶笛的制作、演奏和作曲,被称为日本第一陶笛演奏者、日本陶笛第一人。 陶笛,学名叫“奥卡利那笛”,因为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所以也叫陶笛。 在与陶笛结缘之前,宗次郎是一位吉他手,也擅长演唱。 1975年,在东京附近的乡下,他偶然认识了一位陶笛老师。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21岁的宗次郎第一次听到了一段回荡在山间的乐曲,他当时就惊呆了。由衷感叹:“人生中还有这样美妙的声音!” 他寻声而去,在森林尽头的一间破旧的小木屋里,他找到声音的来源——一个老人和一支陶笛,老人名叫香山久,靠制作陶笛为生。 此后,宗次郎便开始拜这位老人为师,学习陶笛演奏和制作。 与陶笛为伴 拜师学艺后的宗次郎非常勤奋,一开始嫌木屋离家太远,索性搬到了老师的小木屋。 白天,宗次郎在老师的陶笛工作室打工,以用来做学费和生活费。傍晚,跟随老师学习一个小时的陶笛吹奏技巧。之后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练习七到八个小时,一直到清晨,这样高密度的生活持续了3年。 3年后,宗次郎学成归来,开始追求自己向往的陶笛音色。 他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亲自砌砖搭建炉灶,亲自和泥、烧制陶笛。 宗次郎把这里当做了实验室,他尝试过制作不同种类的陶笛,用不同的黏土烧制,以获得不同的音色,他每天要花16个小时在制作上面。失败了再做,做了又失败的日子持续了9个月。 1年后,他找到了一间比之前的小屋要宽阔的废弃小学,他把原来的设备都搬过来了,重新搭了一个炉灶。陶笛的制作种类也增加了,开始制作大型陶笛。 宗次郎每个月制作陶笛120支左右,每次要花约13个小时慢慢烧制。烧制后还要花一两周的时间来熏黑、打磨、调音律。 从1975年拜师学艺,到发行第一张CD唱片的1985年,宗次郎制作的陶笛超过了10000支。他谦虚地说自己并不是个手巧的人,就只能熟能生巧,多做多练。而那一万只陶笛中,音色优质的他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点击音频,聆听美好 陶笛是对空气的耕耘 31岁的宗次郎,经历3年的学习,加上7年耕耘,终于在1985年被唱片公司发现,发行了自己的第1张专辑,其清新音乐风格马上博得市场的认同与赞赏。 宗次郎向来是以发自内心的音乐情感,通过清新悠扬的陶笛乐音,来阐述他对于自然万物与山川土地的感怀。他说:“陶笛就是对空气的耕种”,他还有一个有趣的比喻:我认为演奏陶笛和种田的感觉相似,有耕耘就一定有收获,对它付出热爱,就一定会得到反馈。 1986年,他在NHK特别节目“大黄河”音乐中一炮走红。同年,代表日本本参加了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亚洲流行音乐节。 之后每年都发行原创专辑,并在全国各地举办巡回音乐会。 1991年10月他推出首张个人专辑历史性大碟《木道》,1992年9月推出专辑《风人》,1993年9月推出专辑《水心》,将大自然循回不息的生命展露无遗,而这3首自然三部曲专辑也让他获得第35届日本唱片大奖“策划奖”,奠定他陶笛演奏的水准与地位。 ▲点击音频,聆听美好 创作《故乡的原风景》 在创作这首《故乡的原风景》时,他专程移居到栃木县东部的茂木町,在远离尘嚣的大自然中,他除了在那里吃饭、睡觉、散步,还和当地人一样耕田、种植、劳动,与山野相亲,与星辰为伴。 他将自己的生活、情感、心力、虔诚融入这片大自然,并用自己制作的陶笛吹了出这首满溢诗意与禅意的《故乡的原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