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如同一座围城——钱钟书《围城》的存在主义哲学探析

 tts9905 2020-07-26

题记:《围城》是一部展示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小说,其中并没有“高大全”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通过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揭示了那个时代的荒诞,这无疑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脉相承,笔者从存在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来分析。

人生如同一座围城——钱钟书《围城》的存在主义哲学探析

01 荒诞的世界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自上世纪80年代重印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读者想登门探讨此书,钱钟书总是很客气地拒绝,要么劝读者不要研究《围城》,要么回答“无可奉告”,有一次在电话里,钱钟书对一个英国读者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那么,书中的“围城”到底暗喻什么呢?根据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书中的内容,笔者认为,“围城”暗喻中国的旧文化旧的中国文化就是一座“围城”,这座城里,人们看重权术,做事看的主要不是能力,而是背景、关系、头衔,在这种文化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发展受到制约,越是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越没有用武之地。他们孤独、苦闷、压抑却又无可奈何,与他人、社会逐渐疏远,产生了一种空虚感、无归宿感,成为了社会的“局外人”。他们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不想要,在热闹与孤独并存的反差中,他们处于进退两难境地。

20世纪开始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之一就是世界是荒诞的。在萨特的《墙》、《恶心》、《禁闭》,加缪的《局外人》,都阐述了同样的论调。《围城》作为同时期的作品,与之不谋而合。

方鸿渐感受到了“拥挤里的孤独,热闹中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泊的孤岛”。

同时,他陷入了一种不可理喻的荒诞中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隔阂,不管是父子、兄弟、夫妻、还是朋友、同学、同事,都只有压制、猜忌、利用,没有真正的沟通。他的内心充满了被孤立的荒诞感。他与加缪笔下的“局外人 ”莫尔索类似, 他们在任何地方都不能与他自己及其他世界建立联系。

但值得注意的是,《围城》和上述几部作品不同,它并不属于荒诞主义文学。《围城》描绘的是一群“无毛的两足动物”在这个荒谬世界的绝望和挣扎,是一部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融的作品。钱钟书的《围城》也展示了在客观世界,现象的矛盾感和游离感,揭示的存在是荒诞性以及人在失去信仰和意义之源以后的孤独和迷惘。

现代的社会虽然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却不能给人提供真正安身立命的东西——精神、信仰、存在的意义。较之于《局外人》,这是人面对世界所感到的一种情绪,一种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个人承担着无意义的世界,荒谬没有尽头。人处于一种“被抛”的境地,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都是测量员K,都是局外人。

人生如同一座围城——钱钟书《围城》的存在主义哲学探析

02 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法国哲学家、文学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对此,他做了一个比喻,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被抛到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而这辆列车来自何处,又将驶向何方,人们对此一无所知。因此,关于“我是谁”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人只有通过不断地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价值,来确立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本质。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动荡的年代,是个孤独和绝望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命运在诸多偶然性的支配下,到处都充斥着孤独和绝望,人们只能在“绝望中抗争”,但最后的结果却只能是为绝望而期待。

与卡夫卡的《城堡》中的测量员K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进入城堡类似,“城 ”成为了人类生存困境的指代。

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求学、婚姻、职场的挣扎,目的就是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确立自己的本质,但是在那种大环境下,他们却是失败的。小说的最后,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破门框,以及结尾处那只祖传的老钟,构成了一座不可理喻的“围城世界 ”。作者通过老钟这一意象,揭示了存在的困境。

人生如同一座围城——钱钟书《围城》的存在主义哲学探析

03 自由选择的悖论

对“围城效应”,大家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城外人的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指的是人生的选择困境。

萨特又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是有选择的自由的。一个真正的人,不应违背自己的内心,去服从别人的意志,并且自己要对自己的一切选择行为负责。从方鸿渐的人生轨迹来看,他的“自由选择”是无力的。

作者描绘了一大批世故、丑陋的旧式知识分子嘴脸,比如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李梅亭;外表木讷、内心龌龊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伪君子高松年;一心攀龙附凤的势利小人陆子潇等等。

面对身边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方鸿渐是迷惘的、困惑的,他却无法抗争。在婚姻方面,他也不得不服从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未婚妻没有任何好感,在她逝世后,却又不得不装模作样地写信吊唁;他厌恶用人唯文凭论,将它比作亚当、夏娃下身的遮羞布,但为了生存,又不得去伪造一个假文凭,最后他又厌恶了自己的行为,直到被领导解聘。方鸿渐犹如一叶孤舟漂浮在茫茫大海中,在巨浪的冲击下,他除了随波逐流,没有任何出路。这些巨浪来就是他极度厌恶但又永远无法逃开的文化环境。正如萨特所说 “他人即地狱 ”。

人自由选择的结果,必然是不断地突破、逃离“围城” 。由此可以看出,方鸿渐的荒诞命运,就是一个由荒诞的时代、荒诞的文化造就出来的,如果你想以一己之力去摆脱它,结局只有自取灭亡。

人生如同一座围城——钱钟书《围城》的存在主义哲学探析

结语

人生是一座无形的围城,你无时无刻不在围城中。如同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将世界比作一个铁屋子,屋里的却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其中,每天醉生梦死;屋外的人清醒地觉察到了,但是他们却无法砸烂这个铁屋子,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方鸿渐从一开始选择离开上海,但最后又回到上海,他的人生就是一个轮回。在进城与出城之间循环往复间,人们所看到的不仅是方鸿渐个人不幸的命运的,而是一个时代的荒诞感,这也使得《围城》的思想提升了一个新的境界,并最终得以成为文学的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