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涛视听沙龙 │ 捡漏收获一本珍贵二胡曲集,见证我国两位音乐大师友情

 二泉映月听松涛 2020-07-26

按照他的推断,2010年5月25日黎老过世,家中不少极具价值的书籍可能流失,他认为这本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二胡曲集是王国潼先生于1981年创编出版的,那时王国潼先生还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工作,因此这本书的落款时间和地点均与实际情况相符,这就验证了这本二胡曲集的真实性。这本书应该是王国潼先生亲笔签名赠送给黎松寿先生的。因此,他觉得这是一本很有纪念意义的书籍,也是两位音乐大师友情的见证,他表示将好好珍藏。

青年时期的黎松寿

说到黎松寿先生,可能很多人不熟悉,即便是学习二胡的琴友也可能知之甚少。但是,这位老先生却与耳熟能详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有着极深的渊源。

黎老是江苏无锡人,生前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享年89岁。在青少年时代,他就结识了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是一位热心于传播阿炳作品的人,他积极建议并参与了抢救阿炳的《二泉映月》等6部作品,是与《二泉映月》关系最密切的人物之一。

作为一个一生致力于传播阿炳作品的著名音乐家,黎老与阿炳保持20多年亦师亦友情感关系,曾被阿炳亲切地称为“松倌”。他和阿炳家只隔了24户人家,再加上舅舅是阿炳的私塾同学,黎先生很小就结识了阿炳,并耳濡目染得到了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真传。

阿炳画像

“那时候经常和一群小伙伴去阿炳家玩,阿炳没有小孩,因此很喜欢小孩上门,不过他经常会嘱咐一句,二胡和琵琶绝对不能动。”当年广东音乐流行全国,祖籍广东且学过广东音乐的黎松寿成了阿炳喝酒聊音乐的最佳“拍档”。“阿炳是那种唱片听了几遍,就能吹拉弹唱起来的人。”阿炳的记忆是黎老一家人共同记忆,黎老妹妹黎美玲说。

黎松寿参与抢救《二泉映月》的往事很多人都知道。当年在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学院进修的黎松寿,偶然拉了一段《二泉映月》中的主旋律,引起了杨荫浏教授、刘天华大弟子储师竹的注意,他们决定前往无锡记录整理阿炳的作品。

黎松寿晚年教人拉二胡

据黎老的爱人曹志伟回忆,1950年9月,在雷尊殿附近的三圣阁,“当时我和我爸爸也在场,是他联系的场地,”杨荫浏、曹安和与黎松寿,终于将阿炳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以及琵琶曲《龙船》等共6首刻制在了录音钢丝上。“再加上阿炳的妻子,还有音乐家祝世匡,当时共有8人在场,如今老黎也去了,见证者中只有我还活在这世上了。”后来,黎松寿还和导师储师竹一起为《二泉映月》拟订弓指法,为其广泛流传奠基。如今,曹志伟仍珍藏有《寒春风曲》的原版带子,而阿炳原声的《二泉映月》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如果有机会,我希望把这个宝贵资料捐给国家。”

王国潼先生是我国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他1939年生于山东。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他敬师好学,勤奋刻苦,博采众长,勇于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运弓刚健有力,豪迈而有气势,音色圆润,苍劲深沉。他创作改编的作品有《怀乡曲》、《翻身歌》、《奔驰在千里草原》等曲,编著有《二胡曲九首及其演奏艺术要求》一书及《二胡练习曲》等基础教材。曾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二胡,并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王国潼师承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直传弟子陈振铎、蒋风之等人。1960年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1972年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二胡,后任艺术指导。1983年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1988年获教授职称。1991年应邀赴香港担任香港演艺学院中国音乐顾问,1992年任该院中乐系主任。现为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唱片总公司艺术顾问、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音乐顾问、香港艺术发展局艺评人、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

王国潼先生和笔者合影

王国潼的二胡艺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蜚声乐坛,以创新的技巧成功演奏了《三门峡畅想曲》、《豫北叙事曲》,被誉为“开拓了二胡演奏的新风格”,“是二胡演奏划时代的里程碑”。在长期的二胡艺术实践中,他不仅为国内外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二胡演奏人才,同时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演奏技巧娴熟精湛,意境深邃动人,感情深沉真挚,表演朴实严谨。他曾多次应邀到五大洲20多个国家演出及讲学,并与英国苏格兰BBC交响乐团、日本关西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前中央乐团等合作演出,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先后在香港举行十余场“王国潼二胡音乐会”及三十余场“王国潼二胡示范讲座”,为推广二胡艺术不遗余力。

王国潼演奏《二泉映月》

图片、音频、视频@网络

进军随艺而来 │【周末专稿】歌剧的高调与低调

天成光影境界 │ 石潭,遗落在大山深处的最后一片净土!

雅洪文艺视界 │ “彭玉香寿文化全国书法巡展”亮相西安

松涛视听沙龙 │ 寂静令人恬淡——仙林羊山湖印象

谢谢关注,我们不是信息搬运工,是原创新工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