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涛视听沙龙 │ 文旅硬核:书圣故居,除了自然景观,还有人文情怀和历史底蕴,好嗨哦!

 二泉映月听松涛 2020-07-26

中国书法是随着中国历史不断发展前进的,从早的甲骨文到后续的青铜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等书法体系的形成。而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书法习惯和风格的诞生。这原因或许是朝代更替,或许是社会变化。中国书法史其实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清晰的侧写。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哪里有书法,哪里就有文化,哪里就有传承。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卓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纪念书圣,缅怀先贤,现代人有诗赞道:激情都化兰亭字,凤翥龙蟠第一书。对于学习书法的朋友来说,至少有三件事应该亲力亲为:一是追本溯源,到书圣老家王羲之故居去瞻仰体验;二是读帖明志,详细解读法书《兰亭序》帖并知晓其文化艺术价值;三是睹物思人,围绕《兰亭序》之学术考证,知道当代曾经发生过一场笔墨官司。
王羲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是一座古典园林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旅游景区。

该故居始建于晋代琅琊郡境内(今山东临沂市区),是书圣王羲之出生并生活过的地方,内有洗砚池、普照寺、集柳碑、晒书台、王右军祠、左公祠、四宝台、五贤祠、琅琊书院等历史古迹。现作为中国十大文化节之一的书圣文化节永久承办地名扬海内外。
在王羲之故居有一个中国当代书法碑廊,里面凿刻着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的书法石刻80余块。碑廊门楼上撰写的一副对联颇耐人寻味:“继永和雅兴集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祺裘勿忘先贤,续淳化遗韵汇苏黄米蔡诸体精粹刊碑帖以昭后众。”对联高度概括了书法史上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位全国军政高官,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保留至今。“曲水流觞” 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
“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饮酒赏景,对后世影响很大,在绍兴,“曲水流觞”这种饮酒咏诗的雅俗历经千年,一直盛传不衰。不过说白了,这种活动就是在院子里挖一条小河,然后让仆人在河的上游将酒杯漂浮在河面上,当酒杯漂到哪位的面前时,那位就要去做一首诗。如果做不出的话就要去喝酒。
活动期间,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

《兰亭集序》的真迹后来到底何去何从了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是他卓越的政绩,但其实他除了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外,还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其他书法家的作品在李世民的眼里都黯然失色,其对王羲之书法的迷恋和痴迷一点也不亚于今天的追星族和发烧友。
于是李世民开始了对王羲之书法真迹如痴如醉的搜寻。上有所好,下属自然更加懂得投其所好,长安城内一时之间涌现出了各种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褚遂良、欧阳询等老臣也开始了对王羲之书法真迹夜以继日的鉴别。
据史书记载,众臣共鉴定王羲之真迹多达两千多张,最后一起献给了李世民。然而在众多的真迹中独独缺了王羲之的文墨至宝《兰亭集序》,这令李世民无法释怀,于是开始了对其下落的苦苦探究。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世民得知《兰亭集序》的真迹流落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一名徒弟辩才的手中,李世民多次索取均被辩才回绝。为了得到它,李世民不惜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去接近辨才,才寻机取得《兰亭集序》,李世民对得之不易的《兰亭集序》真迹视若至宝,因此传言其真迹在李世民驾崩之时作为殉葬品永别于世。

但是,关于《兰亭集序》真迹的下落时至今日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近年来关于《兰亭集序》真迹重现于世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穷,然而最后经鉴别都是虚假消息,因此《兰亭集序》的真迹现在到底深藏于哪一个晦暗的角落里沉睡着,我们依然不得而知。
对《兰亭序》书法的真伪之辨,我们不得不提到二十世纪书法史上的一位名人高二适。先生以其迥然于一般文人、书法家、画家的书法,脱尽寒酸,迂腐,阴柔与做作、浮滑,以其深厚之学养和昂扬之书风崭然于书坛,正像他的为人,耿介、爽直,超然于世俗,在近现代文化史上确立了一代高峰。

高二适最为世人熟知的亦让其名声大噪的乃是50多年前与郭沫若的兰亭真伪论辩。1965年,南京出土了与王羲之同时代的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和《谢鲲墓志》,引发了郭沫若对东晋书法面貌的思考。《光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真伪》一文,认为《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东晋时期崇尚老庄思想相左,书体亦和上述新出土的墓志不类,因而断言,其文其书,应为王羲之七世孙陈隋永兴寺僧智永所依托。此文一出,在全国书学界和史学界产生了强烈震撼,一时间附和之声不断。
高二适读后,独持己见,撰写《<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认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此文旨在从根本上动摇乃至推倒郭沫若的“依托说”。“驳文”发表后,文史界、书法界掀起了学术争鸣,声震士林,影响深远。其坚持真理、“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高二适语)的学术精神和品格于此可见一斑。
随着《毛泽东书信集》的出版,才知道,当年高先生文章发表乃毛主席一言助成。毛主席复章士钊信中云:“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与此同时,毛主席在致郭沫若先生的信中指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以赞成高二适驳议文章发表。
1972年,高先生针对郭先生重提兰亭争伪,又写下《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再驳议》,其中有一句极为精辟的话,“夫逸少(王羲之)书名之在吾土,大有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之势,固无须谁毁与谁誉之。”由此可见,高先生对传统经典文化捍卫的拳拳之心。今天王羲之及其兰亭序在中国书法上的地位,经过那场“争辩”之后,似乎更加牢固,由是,我们更加佩服高先生的信念。要知道,当时高先生只是江苏文史馆馆员,与郭先生地位悬殊。他的这种精神被学界誉为“高二适精神”、“硬骨头书家”。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给他儿子谈怎样学诗时说过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理,要学好书法,不仅要在书法上多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在字外苦下功夫,在“师外”痛下功夫,多读帖,多临帖,多思考,多交流。
再就是,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於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於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但不会也没有理由消失,而应该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光大。

摄影@黑埙

进军随艺而来 │ 秋天的焦山

海棠依旧隽永 │ 访朱自清故居

百合清风徐来 │ 骑行~穿越都市

雅洪文艺视界 │【记者节专稿】我与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的特殊缘分

天成光影境界 │ 大片来了!初冬走进这个美丽的岛国,体验自然风光的神奇魅力

松涛视听沙龙 │ 古镇情怀:巷里清风如水,街上卵石温婉,抖落尘埃显露文旅“包浆”~

我们不是信息搬运工,我们是原创新工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