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涛视听沙龙 │ 回眸经典:沈湘声乐教学艺术的珍贵价值(续一)

 二泉映月听松涛 2020-07-26

“现在社会太浮躁了,很多事情都‘娱乐化’。我们之所以把音乐会定在5月4日青年节这一天,就是希望通过这场音乐会,鼓励更多年轻人走进现场,让大家感受老师的胸怀与气节,了解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家。”

——摘自陈茴茴《沈湘老师,25年后我们依然想你》

那是三年前的5月4日,为了不忘恩师教诲,一场名为“仰望高峰,讴歌新时代—向沈湘先生致敬纪念音乐会”如期成功举办。这场音乐会由歌唱家丁毅策划发起,中国音乐学院主办、顺年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参与策划和承办,旨在通过向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沈湘致敬,传承其对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以推动新时代中国声乐发展由“高原”走向“高峰”。

“春天的花开了,老师我想你,你的恩泽如绵绵细雨滋润我心底。夏天的蝉叫了,老师我想你,你的教诲似凉爽的风轻拂我耳际。”当晚,当程志、殷秀梅、关牧村、丁毅等54位老中青三代歌唱家在北京保利剧院舞台上深情演唱歌曲《老师我想你》,用真挚的歌声和情感向中国声乐泰斗沈湘致敬时,现场观众无不为之感动并报以热烈掌声......

说到这里,容小编按下暂停键,说一个和声乐不相关但又很相关的话题。

诸位知道21世纪什么最重要?毫无疑问是两个字:人才!

专家研究出一个有趣的“人才金字塔”现象,很耐人寻味,即便是声乐学习领域,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

第一类是金字塔底部的人才——环境型。这一类的人才往往是被动的,他们接受指示之后才会动起来,如同老人说的俗话:“像个癞蛤蟆,逗一下跳一下。”而且他们经常像是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而处在这种层级的学生一般都是在被动地学习,可能成绩不算差,但是总归是第六层人才,没有更进一步的能力。

第二类是想要进一步提升的人才——行为型。这个时候,在确定大致方向和具体计划之后,这一类的人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这种行为型人才要比环境型人才好上不少,但是,一旦缺少了领导者或者具体的计划,他们只不过是比第六层级人才多一些执行力而已,就如同父母放开了缰绳或者缺少了计划约束的那些学生,成绩会有很明显的的下降。

第三类是想要向金字塔的中部挺进的人才——能力型。和之前的两个层级相比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因为他们不仅能够听从指示完成任务,还往往因为自己的能力,能够高效或者更好地完成任务,甚至能够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种相比于之前两种人才更为优秀和主动的人才,无疑更受领导者欢迎。

第四类是继续沿着金字塔中部向上攀援的人才——人生观型。这一类的人才已经一只脚踏进了领导者的行列,因为他们不仅有着前几个层级的优秀品质,他们还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对自己的未来做了充足的规划和风险打算。这一类“别人家的孩子”往往已经自己规划好了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的人生,眼光放得长远,学习也不觉得痛苦,自然只能让下面的人看得羡慕嫉妒恨啦。

第五类是光鲜亮丽的精英人才——身份型。相比于人生观型,他们不仅设立了未来的规划,而且对未来充满了野心和动力,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地确立自己的身份,用身份来记录自己的痕迹。这种层级的人才是各个领域耀眼的星星,以至于他们的身份已经太多,难以计数。

第六类是凤毛麟角的人才——精神型。这一类人才几乎是稀有而珍贵。他们不为环境所困,执行力也超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超一流,人生观更是棒得没话说,而关于这类人的精神,有这么一个金句足以体现:伟人如斯,浩气永存!

在中国声乐教学领域,“沈湘现象”恐怕也是寥若晨星。从五十年代开始直到1993年先生去世,沈湘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声乐教学当中,先后培养了郭淑珍(女高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金铁林(男高音,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殷秀梅(女高音,国家一级演员)、程志(男高音,国家一级演员)、关牧村(女中音,国家一级演员)、梁宁(女中音,1984年芬兰米丽亚姆· 海林国际声乐比赛女声组第一名)、迪里拜尔(花腔女高音,1984年芬兰米丽亚姆·海林国际声乐比赛女声组第二名)、刘跃(男低音,荷兰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范竞马(男高音,美国露莎庞塞莱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程达(男中音,德国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黑海涛(男高音,意大利马里奥·莫纳柯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等音乐人才。

同一位声乐教师的男女高低5个声部的学生在国际声乐比赛上获大奖,这在国际声乐界更属罕见。“沈湘现象”在国际声乐界被公认为是世界音乐界的奇迹。

他们称赞道:中国具有世界一流的声乐教授,具有世界级的音乐大师。

其实,在国内声乐表演方面,能演唱好经典作品的歌唱家不乏其人。但是,在中国声乐教学方面,能真正做到爱才惜才、因材施教的优秀导师,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这也不奇怪,按照人才成长的八大规律之一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师承效应:在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徒弟一方的德识才学得到师傅一方的指导、点化,从而使前者在继承与创造过程中与同行相比,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还形成“师徒型人才链”。  

回忆恩师,丁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师博大的胸怀和对学生的无私帮助。1988年,丁毅作为西安音乐学院教师在中央音乐学院研修班进修。他热切希望能跟随声望极高的沈湘学习,却不敢直接开口向先生拜师。

某天,借助熟人的引见,他在中央音乐学院见到了下课准备回家的沈湘。一听引荐人介绍时说到“男高音”三个字,爱才的沈湘顿时对眼前这个年轻人产生了兴趣。

当时中国的音乐教育中,好的男高音非常难得。自身就是男高音声部的沈湘非常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好的男高音人才。他忘记了自己要回家的事情,锁车一挥手就说:“上楼,到琴房听听去。”

在紧张中唱完了一段莫扎特的咏叹调,又在煎熬中等待了几天,丁毅终于在电话中得到了先生让他“进门”的决定,兴奋之余感觉如做梦一般。

第一节课,沈湘就给丁毅留了几大张的“作业”,直接指着上面的外文问他:“能看懂吧,回去好好准备!”上课前还嘱咐丁毅:“你把《弄臣》《茶花女》两部歌剧一定要弄出来。”当时丁毅还不明白为什么非得是这两部歌剧,

后来,丁毅初登国际舞台就分别演出了这两部歌剧。那时他才明白,早在收他为徒的第一天,老师就清楚地知道,他的声音是演这两部歌剧的材料。

由此可见,声乐学习并非是张张口那么简单,也不是发发声那么容易,更不是唱唱歌那么轻而易举。当你真正走进声乐那优雅的一方天地的时候,才会觉得现代音乐的强大魅力与前辈们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就像沈湘先生那样,他的敬业精神一直鼓舞着后人勇往直前。声乐学习的前方路途可能是一片光明,但更可能是一片坎坷。只有对音乐、对艺术有着强烈的奋斗精神的人才有勇气和毅力继续走下去。

(未完待续)

文中素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