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艺术产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是西方后现代艺术的重要思潮之一。对于大地艺术的一般理解是指运用自然材料(泥土、岩石.沙.植物,风.水,雨,雪,雷电等)在大地上创作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其创作通常直接从自然环境或自然过程中产生观念。然而,大地艺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 人点,让被现代主义那急功近利的机械铁骑所践踏的自然重新进入人类的审美视野。进而阐发出关于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以及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生活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大地艺术不仅期望重振艺术的神性,而且力图恢复艺术的社会责任意识,它不仅在艺术上拥有崇高而神圣的精神理想,而且在生活中独具踏实而素朴的践行态度。 迈克尔·海泽 急迫、苦难、戏剧性、冒险性是做艺术的必要条件,“我的作品,如果是好的,肯定有关‘危险’,如果不是,它寡淡无味。没有加盐。” ——迈克尔·海泽 
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1944年出生于加州伯克利,大地艺术的先驱者之一。以其作品的巨大规模和创新材料而闻名。 在1960、70年代晚期,迈克尔·海泽以他在雕塑的场所、材料和规模等方面进行的大胆尝试,为传统雕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对雕塑的话语形式提出了重要的质疑。 迈克尔·海泽将传统的雕塑语言引入大地艺术中,使环境与作品完美结合。对岩石、土地及沙漠景观的利用,构成了海泽艺术创作的核心美学。从海泽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原始艺术的启发。由于自然界的侵蚀,他的作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损毁。而这正是海泽创作的初衷之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同样是艺术再创作的一部分,所有的作品都需要以当下的空间和时间作为体验的依据。海泽曾说,他的兴趣并不在于自然或是西方风景中的浪漫情调,而纯粹在于艺术。 作品介绍 ▼ 
《双重否定》 1969 《双重否定》位于拉斯维加斯以东约80英里,靠近内华达州奥弗顿的一个山地上。在山地上开凿的两个沟渠,约为15米深,9米宽,两个沟渠排成一线,在一个深邃的峡谷处交汇,总长达458米。作品的主题是关于缺失的,而它的标题则来自于两个沟渠中隐含的巨大体量。这件艺术品巨大,是第一件大规模的大地艺术作品。 
▼ City(城市) 雕塑作品城市位于美国内华达州荒漠深处,创建于1972年,至今尚未完成,所以禁止参观,很少有人看过作品的全貌。 作品创作灵感来自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宗教城市,用复杂的构造展现出抽象图形。土丘、锥形、斜坡和深坑,用现代几何形体再现了古代建筑学的奇迹。作品长约 2000米,宽约400米的巨型建筑群。雕塑建设已经花费超过了2500万美元,由基金会和艺术爱好者捐赠。根据Heizer基金会最近提交的一份法律文件,City现在已经基本完成,预计工作将在2020年5月完成。 
▼ Effigy Tumuli,1983 迈克尔·海泽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创作的古冢象征雕塑(Effigy Tumuli Sculptures)是令人震撼的大地艺术作品。在一片占地约达81公顷的废弃露天煤矿区,海泽用土方塑造了5个巨型动物雕塑,包括青蛙、水黾、鲶鱼、乌龟和蛇,它们的造型舒展开来与场地地形融为一 体,最大限度地利用排土场与矸石堆的地形起伏特征。 
▼ Rift(deteriorated) 1968 158*4.5*3 m massacre dry lake 
▼ Isolated Mass,Circumflex 1968 366*36*3m 
▼ Dissipate 1968 Wood 1400*1500*30cm Black Rock Desert, Nevade 
▼ Displaced/Replaced Mass (1/3), 1969 
▼ “漂浮的重量”(Levitated Mass) Levitated Mass是由迈克尔海默在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校园内举办的2012年大型雕塑。该装置包括一个340吨的巨石,固定在混凝土沟槽上方,游客可以通过该沟渠行走。安装的性质,费用和规模使其成为艺术界内即时讨论的主题。 该作品在博物馆时间向公众开放,不需要博物馆入场。 ▼ 















▼ 














▼ 





▼ 








































海泽语录 1"There are works of art that can be considered works of art but don't have to be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2"I'm a quiet man. I just want to make art." 3"I think earth is the material with the most potential because it is the original source material." 4"With size you get space and atmosphere: atmosphere becomes volume. You stand in the shape, in the zone." 5"If you've even been in a field of alfalfa with the meadowlarks and the rabbits and the kingbirds, well, that's a God moment. You haven't lived until then. It's what has kept me alive." 6"I'm building this work for later. I'm interested in making a work of art that will represent all the civilization to this point." 7"There is nothing there, yet it is still a sculpture." 8"Immense, architecturally sized sculpture creates both the object and the atmosphere." 9"I'm an artist. I don't work with drawings or models. This is a creative process. It's an act of faith." 10"If you want to see the Pieta, you go to Italy. To see the Great Wall, you go to China. My work isn't conceptual art, it's sculpture. You just have to go see it." 图文/艺来艺往 来源:https://www.sohu.com/a/277631391_283392 
拟像,英文“simulacre“,来源于希腊语 eidolon,原意一方面表示图像,另一方面又表示仿真,即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形象或者是一种“再现”。类似于真实事物的“副本”,“幻象,”是一种’非存在”。 柏拉图认识到语言就是一种“非存在”,同时他也认识到:只有透过“非存在的方式“才能表达“存在“。这样一来,“非存在”成为了“存在”的替代物。拟像派艺术家地球君指出:用 “非存在 ” 去指认并强化 ”存在”,就是艺术家的空间 (word space)例如俳句中的间隔(空格、空档),是不存在内容的,然而它确实存在(实在感、效果、语义)。这是艺术的空间(wordspace)。 
△拟象派代表作《 无聊》 红色发光字是一种中国特色,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街头巷尾都能看到,一种绝对的,冷漠的,毫无歧义的,对自身的指认,拒绝更多意义的解读,一种实用主义者强有力的简短陈述。“无聊”却让人想到无法直视的生命本体,真相。发光红字却禁止人产生多余的思考。在这样的矛盾冲击下,它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屹立于山顶上。 
△拟像派代表作 ,大地艺术作品 《草山海》 日本最著名的造园是枯山水。中国古代造园,喜爱在园中造假山。无论中国还是日本,皆想把自然的曲折和平静纳入方寸之间,爱山水之心东方情怀没有差异。艺术家光子和地球君,在成都彭州,根据《山海经》的地理布局,造出了53座2-4米高的草山,称为“草山海”。 
草山海的建造方式,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首次。泥土承重、高空种植、水雾系统,看似简单,实由多个技术结合。它超出了造型艺术、环境艺术范围,是全新的拟像艺术,为人们提供了山中山的互动,体验,草山海的文化价值,来自山海经,并重申表达了山海经。 
△同时,草山海也是世界上全世界第一例山形迷宫。 
△拟像派代表作,沉浸式艺术装置《镜山水月》局部图 
△拟像派代表作,沉浸式艺术装置《镜山水月》 
△拟像派代表作,沉浸式艺术装置《镜山水月》 
△拟像派代表作 《龙桥》局部图 
△拟像派代表作5 《龙桥》局部图 
△拟像派发起艺术家 地球君 地球君,实验艺术家,拟像派艺术发起,小地球旅行创始人兼CEO。2019年主导筹建中国首个大地艺术营地;曾创作世界第一个众筹大地艺术项目“小王子2”,同期修建世界最长篝火池;已累积创作超过1000幅当代艺术作品;举办3000次一人观展运动。 
△拟象派代表艺术家 光子 拟像派艺术发起,超灵感出行品牌小地球旅行联合创始人与COO,俳句诗人,超现实景区策划人。2020年受成都彭州市政府邀请,作为拟像派代表艺术家,创作两个沉浸式大地艺术作品"镜山水月"和"草山海";2019年联合筹建投资小绿球大地艺术营地;2016年受邀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无界国际艺术展,演讲“俳句,清贫思想”;2013年北京京师美术馆举办“日常神迹”多媒体装置联合个展(诗歌,多媒体装置,油画展)2008年厦门“鲜和馒头“诗歌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