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鹿原》深刻分析

 tts9905 2020-07-26

文学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小说《白鹿原》讲述了陕西关中平原的农村白鹿原上聚族而居的白、鹿两姓家族的社会生活。通过对当地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祖求雨、驱鬼祛邪等民俗风情的描绘,展示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中农村、农民的世俗生活画卷。其中蕴涵了关中地区很多的民俗风情,具有一种很浓厚的人文关怀,通过这些民俗文化的体现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关中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展示了文学作品的价值。

最道是命运弄人的,莫过于白灵和鹿兆海的抛掷铜元的那个游戏,从此让相爱的一对年轻人走向末路,他们已开始都怀揣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血,根据抛掷铜元的结果,一个姓“共”,一个姓“国”,两人在互不相知的情况下投入另一个政党,结果兆海入了“国”,白领却来到了“共”,国共合作破灭后,两人的关系也走上绝路。白灵痛斥国民军队残害异党,然而共军也在铲除奸细的过程中宁杀一百不放一个,白灵也就是在这场清查活动中无辜葬送性命。兆海本应去抗击日寇,结果却在绞杀共军的活动中身亡。两个热血的年轻人没有将热血抛向心向往之的神圣战场,而是死在当权者自私丑恶的野心下。

《白鹿原》中体现关中民俗文化特色的词语特别多,涉及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信仰民俗文化等层面。篇幅所限,本文只对������白鹿原中物质民俗文化词汇进行整理,并结合作品中的语言实例对其进行深入具体的探讨和解读。 钟敬文在《民俗文化学发凡》中指出: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物质民俗文化是指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具体产品,主要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直观可见的、有形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实体性文化传承。物质民俗文化作为可感知的、具体实在的文化事物,是整个民俗文化大系统的基础。地理的白鹿原是小说《白鹿原》的地域原型和故事主体。白鹿原位于古都西安东郊灞河、浐河之间,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它雄踞关中腹部,而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土地肥沃,农产富饶,人口众多,号称“八百里秦川”。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关中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这一地区的农耕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关中成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之一。与农耕生产相适应,!男耕女织,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方式也一直保持下来。 厚厚的黄土地和长期的农耕生产,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方式,使关中地区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物质民俗文化。这在《白鹿原》中主要是通过关中物质民俗文化词汇充分展现的。本文对这部分词汇进行整理,从中选出12个典型词语作具体的解析。如:轧花机、纺线、织布、花馍、锅盔、牛羊肉泡馍、窑洞、窑垴、火炕、牛车、蚂蚱车、褡裢。可以将《白鹿原》中关中物质民俗文化词汇分为关中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四类民俗文化词汇。

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便只从居住来谈谈这些民俗吧!关中居住民俗文化词汇的解读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腹地关中形成了古朴的传统居住民俗。关中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定居地之一,这里既保留传统的民居形式瓦房;又出现关中民众利用自然、因地制宜的成果窑洞。这些民居形式是当地百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并经过历代民间匠人的精心改造和千百年的锤炼,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积淀了深厚的居住民俗文化。关中民众认为建造房屋是关系到家族兴旺子孙昌盛的大事,因此对住宅特别重视。通过������白鹿原 中窑洞、窑垴、锅台、上房、厅房、门房、厦房、三合头、四合院、火炕等词语,我们看到了关中旧时的民居形式,了解了传承数千年的关中居住民俗文化,窑洞、窑垴两个词语,在作品中时常出现。例如: 黑娃借来一个石夯一架木模,在窑洞旁边 的崖坎上挖土打下两摞(每摞500块)土坯 (168169页) 一座六棱砖塔在黑娃和小娥居住过的窑垴上竖立起来。(474页) 窑洞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形式,它传承了先民!掘土而穴的习俗。从地下发掘的文物来看,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过着穴居的生活。《周易》系辞下曰: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 》也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墨子·节用》也曰: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可见,先民们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挖洞穴居住。关中北部地区的黄土覆盖层较厚,黄土的粘性较大,土质坚硬、瓷实,非常适合建造窑洞。受自然环境、地貌状况的影响,窑洞形式多样。按建筑布局结构划分,窑洞可分为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通过窑洞、窑垴、窑门、崖坎等词语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出������白鹿原 中黑娃住的窑洞是靠崖窑。这种窑洞大多建在山区或丘陵地区,人们往往依据地势,或利用天然的沟坎断崖,或人工将山坡垂直削成崖,在崖壁上横着挖掘出一孔或数孔窑洞。窑洞顶部券成半圆形或尖圆形的拱券,洞内进深一丈左右,洞口旁边筑墙上安装木制门窗。为了使窑洞更加牢固,可在窑垴(指窑门上面的部分)上种些花草保护。这只是最简陋的窑洞设置,还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装饰。窑洞作为关中最古朴的民居,表现了古人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智慧。它是关中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关中窑洞最大的优点就是冬暖夏凉,且能防火、防噪音,它是关中民众因地制宜的成果,是一种经济省工的民居形式。但它易受地貌状况的限制,建在土质较差的沟坎崖畔,容易发生坍塌,所以现在关中地区的窑洞很少了,基本被瓦房、楼房所取代。火炕一词在作品中多次出现。例如: 鹿三先在窑里盘了火炕,垒下连接火炕的锅台 (169页) 关中冬季寒冷而漫长,当地民居无论窑洞还是瓦房都盘有土炕。土炕有着通火取暖的功能,故当地人称火炕或过火炕。炕的起源非常早,隋唐时期民居中盘有火炕的现象就很普遍了,直到现在我国北方地区民居中仍盘有火炕。火炕是关中民居的主要陈设,一般用土坯或砖垒成一个长方体的台面,在台面上再铺些席子、油布等,就可以供人使用了。灶炕相连是关中民居陈设的又一特色,即做饭的锅灶与土炕相连。做饭时,灶火的一部分热量通过炕道,将土炕烧暖,不仅做熟了饭,而且烧热了炕,还节约了燃料,一举三得。这一设计是关中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发挥才智创造出来的。关中民居是关中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成果。它以实用、平淡、牢固、结实为特点,体现了关中民居平实简朴的风格,也闪现着关中古老民居文化的光辉。

总之《白鹿原》中的物质民俗文化词汇是在关中悠久的历史人文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铭刻着丰富多彩的关中物质民俗文化印记。分析和解读《白鹿原》中服饰民俗文化词汇、饮食民俗文化词汇、居住民俗文化词汇和交通民俗文化词汇可以欣赏到关中地区独具地域特色且积淀深厚的物质民俗文化,深刻地认识到关中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为了满足生活对于物质的需要而进行的艰苦探索。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作品是作者情志表现”,而且作者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情感。正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所体现出民俗文化,不仅给我们展现了关中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更多的是引起我们的思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去保护这些地域民俗文化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但愿“我们的手和脸脏的很。我们的心灵干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