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鹿原》: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tts9905 2020-07-26

01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

《白鹿原》扉页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这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年代的秘史。

有人说《白鹿原》就是中国版的《静静的顿河》,无论结构还是立意,都深深浓缩着苏联文学的痕迹。

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这篇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不仅影响了陈忠实,也影响了莫言,是那个时代中国作家写作技巧的宝库。

《白鹿原》: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在陈忠实还没开始写《白鹿原》的时候,早年深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文学思维的影响,深入透彻地研究其语言风格和人物描写。

其实,《白鹿原》更像是另一部《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打开了陈忠实的探索视野,拉美本土民族文化的魅力才是马尔克斯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但无论《白鹿原》有着怎样的痕迹,不可否认它的伟大价值和文学意义,陈忠实也借着这本书成就一生。

02

《白鹿原》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白鹿村,但是依然可以从中看到我们民族的文化缩影。

《白鹿原》: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每一个平凡微小的人物,都在大时代的更迭下浪淘沙尽,一去不复返,徒留下荒诞不经的传说,一代代流传。

普通老百姓的历史,极少人去撰写记载,只有在《白鹿原》这样的小说里,经久流传,因为那都是真真实实演绎过的生活经历。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里提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贴切生活的艺术,才能变得有血有肉有灵魂。

《白鹿原》虽然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是里面发生的每一次变革都是活生生的历史,里面的人物也是一个个曾经存在过的生命,所以,它确实是一部伟大的民族史诗。

为何是陈忠实写出了《白鹿原》?这部民族史诗是如何构建出来的。

《白鹿原》: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03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北坡下的西蒋村,因为受“耕读传家”的乡村文化信念影响,陈忠实从小就对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陈忠实祖父陈步盈曾做过私塾先生,父亲陈广禄虽然终身务农,但是也能提起毛笔写字,还能读小说、剧本乃至《明史》这样的书。

陈忠实非常在意父亲的看法,当他拿着《白鹿原》的初始稿给父亲看时,父亲只是说了一句:“没《三国演义》好看。”

陈忠实父亲非常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要卖粮卖树卖柴,供陈忠实和哥哥读书。

《白鹿原》: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这种且耕且读的精神血脉,让陈忠实在关中白鹿原上累积生活历练的同时,找到了一条通往自己内心的文学梦想之路。

但是这条路,陈忠实走得很艰难。

因为家境贫寒,陈忠实读初一时父亲曾无奈地对他说:“你得休学一年,砍树卖钱的来路断了。”

学校不想埋没好苗子,每月给他六元的助学金,后来升为每月八元,继续念完高中。

高考失利后,摆在陈忠实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回家乡当了一名民请教师。

子承父业当一个农民还是工作之余坚持文学之路,陈忠实选择了后者,因为那才是他心中的梦。

大学梦破灭了,文学梦还在。有梦就有希望,希望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支撑生命的力量。

没有导师,没有教材,陈忠实靠着心中的一股信念自学成才,在别人闲谈之余,躲在黑暗的小屋里下苦工,立志四年时间写出一篇可以发表的“毕业文”。

陈忠实提前一年“毕业”了,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夜过流沙沟》。

《白鹿原》: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陈忠实一直信奉和坚持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以人民大众为主题,以渭河平原土地为基调,以现实农村生活为素材,写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44岁,陈忠实感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遥想到自己从15岁上初中二年级开始迷恋文学至今,虽然也出过几本书,获过几次奖,但是却没有一部可以垫棺材作枕头的书。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枕头,陈忠实曾对着《长安报》的编辑记者李东济叹气说:“东济,你知道啥叫老哥一直丢心不下?就是那垫头的东西!但愿——但愿哇但愿,我能给自己弄成个垫得住头的砖头哟!”

而这时候,比自己小7岁的路遥已经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白鹿原》: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同是专业作家,又同在一个陕西作协大院工作,如果说一点触动也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一直着眼于现实生活写作的陈忠实,开始思考改变方向,把“耕读”二字调换成“读耕”,寻求可以折射隐秘民族文化历史的创作。

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给了陈忠实很大的触动,

写完中篇小说《蓝袍先生》,陈忠实萌发了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念头,并为此辞去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的官职,一心一意写《白鹿原》。

04

《白鹿原》: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2012年,王全安把《白鹿原》搬上了电影屏幕,一部民族史诗浓缩成两个多小时的爱情剧,反响平平。

2017年,刘进耗时10年终于拍成77集《白鹿原》电视剧,才刚播出一集就遭遇停播的尴尬。

虽然影视可以很好地传播文化,但是严重失去了文字描写的精髓和美妙,无论是电影版的《白鹿原》,还是电视版的《白鹿原》,都没有完整地拍出小说《白鹿原》的精华。

而小说《白鹿原》也只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冰山一角,白家和鹿家三代人的兴盛衰亡,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珠。

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白鹿原》: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主角白嘉轩在清朝灭亡和革命到来的时候,以为坚守着自己的本分耕种那一亩三分地就会安然无恙。

殊不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当鹿子霖剪掉辫子出现在白鹿村时,白嘉轩族长等人认为他大逆不道,颠覆众人认知。

生活在白鹿村的每一个老百姓以为民国只是更换了另一个朝代,而军阀则是另一个皇帝的统治。

时代的命运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无论哪朝哪代,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虽然山高皇帝远,但是白鹿村这样的一个小地方,也无可避免地在社会动荡的潮流下,随波逐流。

曾经被刻在祠堂石碑上恪守众人道德防线的《乡约》,被黑娃一锤敲碎,完全打破这个村庄至高无上的规范。

《白鹿原》: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毁灭,永远比建设简单的多。

无论是辛亥革命、大革命、北伐、军阀混战,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文革,普通老百姓在时代更迭下无力抗争的悲剧一幕幕上演。

无论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根基瓦解,还是新时代的崛起和发展,一个个卑微的人物却又构成一部宏大的历史。

05

《白鹿原》中每个不同阶层的人物都无可避免遭受着变革的后果,终究抵挡不住时代变迁中的风雨滂沱。

真理是掌握在少数知识分子手中的,而中国当时大多数人是没什么文化的农民、工人、贫苦大众,所谓的工农阶级缺陷小说里体现得很客观,迂腐、自私、狭隘,却也朴实、本分。

这个群体太庞大了,一旦有个先进的集体领导,一旦被发动起来,可以排山倒海!

然而革命道路如此艰难,就是因为有一群人总是处于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无所谓态度。

《白鹿原》: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当女儿白灵要去参加革命的时候,白嘉轩把她锁在房间里;当鹿兆鹏领导革命的时候,鹿子霖永远无法理解儿子的行为;当黑娃参与破坏性的革命时,鹿三早已当做儿子已死。

书中只有饱读诗书的朱先生是高瞻远瞩的,他被誉为神,能预知未来,能定夺乾坤。

但即使是智者朱先生也无法阻挡滚滚潮流的变革,最后决定投笔从戎。

想要守住一方安宁的白嘉轩,想要获得利益的鹿子霖,想要革命胜利的鲁兆鹏和白灵,还有那个只想找个可靠男人的田小娥,都无法避免最后悲惨的结局。

《白鹿原》: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

06

《白鹿原》的时代背景似乎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但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历史一直在不断上演。

2020年春节武汉封城,一只口罩带来的恐惧在人群中蔓延,只是刚开始人们都认为,事不关己。

正是这些人的无视和漠然,让疫情迅速蔓延开去,改写了往年本该一片祥和的春节。

也许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我们都是历史的每一个刻印。

2003年的非典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很少人记住了那段慌乱的日子。

2020年,当病毒再一次登上崭新的舞台,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于外。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无论是历史的变革,还是灾难的降临,只有记住每一个人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才能拼命一搏,找到那条向往光明的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