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财务自由”的三大硬性指标

 百谷易玄 2020-07-26

一百多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探究了阶级产生和分化的机制。他认为有闲阶级的产生是人们生活习惯转变的结果。原始社会和平的采集生活习惯转变为野蛮好战的掠夺习惯以后,侵占别人或者异族的劳动成果就成为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侵占和劳役之间的职能分化和业务的区别,并进而产生和形成了阶级的区别。

这种侵占和劳役的分化在不同阶层的人的身体上也有很直观的反映。比如在古代,大乳房、长指甲、小脚等身体器官畸变史背后就有着很强的隐秘机制。简单而言,就是“以无用为大用”。大乳房是哺乳的工具,不是有闲阶级小姐干的事;大脚是农业生产的工具,不是大户人家小姐干的事。因此,前现代社会流行的女子的束胸和缠足,满足了贵族男子的变态性心理,同时也深刻地体现了阶级地位分化的时代特征在人的身体上的烙印。

凡勃仑继续分析道:“有闲阶级”是和财产所有权同时出现的,财产私有制出现以后,人们之间就发生了占有商品的竞赛,在竞赛中占优势的阶级便有资格过有闲的生活。“有闲阶级”的心理和劳动阶级是不同的,他们把劳动看作不体面的事情,只有过有闲生活才能显示比别人优越。为了强化自己的优越感,“有闲阶级”对财产进行浪费性消费,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仆人、门客等“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等雇佣机制。由于金钱财富成为取得荣誉和博得尊敬的基础,于是渐渐地,金钱就成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

那么,怎样才能算足够有钱呢?不同时代的标准不一。但纵观历史上各个时代,总可以归纳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能够随心所欲地去奢侈店刷自己喜欢的各种高端奢侈品。有人说,所谓财务自由就是,想这么花钱就怎么花,没人管得着。但毕竟上述的说法失之随意。笔者认为,要了解什么是足够有钱或者说是财务自由,有必要先认识两个概念,一是中产阶级的概念,二是净值这一概念。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产阶级

根据胡润研究院《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的数据,截至2018年8月,中国大陆中产家庭数量已达3320万户,北京、广东和上海这三个省市的中产家庭数量共占全国(除港澳台)的50%。其中新中产1000万户以上。

胡润研究院将中产阶层定义为:在除去家庭衣食住行等方面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后,仍具备更高消费能力及投资能力的社会群体,中产家庭基本消费支出占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0%。具体来说就是设定北上广深这四大一线城市的“新中产”家庭年收入至少在30万,其他城市在20万以上。

以上划重点,所谓中产阶级,强调的是饶有余钱,在基本生活消费方面已经不成问题,同时还需要具有“高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

当然,真正的“新中产”除了不错的家庭收入和财富条件,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稳定的生活环境(有房、有收入可观的工作)等条件,这里不再赘述。

净值的概念

净值是一个会计学里有关折旧的概念,我们这里所指的主要是资产净值(Net Asset Value,简称NAV)。即总资产减去总负债。简单地说,比如现在一线城市的房价不菲,“非诚勿扰”这一相亲节目中的男嘉宾为了显示自己的竞争力,一般在说自己有房的同时,会特意强调无房贷以突显自己的经济实力,借以引得女嘉宾的青睐。

那么,所谓高净值人士到底多有钱呢?2020年7月9日发表的《世界财富报告》将高净值人士定义为拥有可投资资产100万美元或以上的人士。

报告称,北美的高净值人士数量增长10.9%,达到630万;其总财富增长11%,达到21.7万亿美元,稍高于2019年美国GDP(21.4万亿美元)。欧洲最大咨询公司——凯捷咨询2019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2018年北美地区顶级富豪增长速度自2012年以来首次超过亚太。2019年,全球百万富翁(即“高净值人士”)的人数和总财富均增长了近9%,数量达到1960万人,拥有的财富总额达74万亿美元。排名前4位的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集中了全球“高净值人士”总数的61.6%。而北美发挥了财富增长的引擎作用,占全球高净值人士增长量的39%和其财富增量的37%。

在招商银行与贝恩咨询共同发布的《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显示,国内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197万人,坐拥61万亿可投资资产,分地区看,山东高净值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迈进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五省市所在的第一梯队。

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2019年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月收入2,600美元至3,900美元)将以每年28%的速度增长,达到3.5亿人。上海的胡润百富榜(Hurun Report)表示,2018年10月发布的年度中国富豪榜(China Rich List)上,中国股市的低迷让456人失去了上榜资格,创下了历史新高。尽管如此,胡润百富榜创始人胡润(Rupert Hoogewerf)表示,有219名新上榜的人符合科技行业创造新财富的条件。

目前,中国的千万富翁数量虽然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且在2018年股市上的投资受到重挫(暴跌近25%),使财富大大缩水,但中国富人对豪华汽车、时尚奢侈品和高端食品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占全球此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于中国富人财富的缩水,目前这三大类商品全球市场也在萎缩。

真有钱还是假装有钱

1973年以来,美国畅销书作家、理财分析师托马斯·斯坦利( Thomas Stanley)一直对美国富人进行调查(截至2009年)。他发现大多数拥有市值达到100万美元的房产的调查对象并不属于百万富翁。其中,绝大多数价值百万的房产均以抵押贷款购置,而且业主均崇尚高消费。

相反,那些符合百万富翁基本标准,即拥有的净资产价值达到100万美元的美国人中,有90%居住在价值不到100万美元的住宅里。如果你确实家财万贯,花钱大手大脚当然不碍事,但不管一个人的薪水有多高,如果遇到不顺比如得了大病或者意外伤残等,他不能依旧活得有保障且生活质量并未明显降低,那么这只能说明他并非真的有钱。

看一个人是否真有钱,区分“真有钱”和“假装有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表面光鲜实际上却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境遇。笔者身边所见就不乏开着豪车,花钱大手大脚,实际上却是资不抵债,甚至被列入“老赖”名单的貌似“有钱人”。

财经作家安德鲁·哈勒姆根据美国统计局提供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为53657美元(2014年)这一数据,按照其对“有钱人”的定义计算得出,如果一个美国人的投资每年可以带来两倍于此的收益(不低于107314美元),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是有钱人。

不过,赚到两倍于中等收入家庭年平均收入的钱,不想工作就可以不工作,这对很多人来说或许只是一个梦想。当然,有钱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和一个人的欲望成反比。但笔者认为一个人在通常意义上是否“有钱”或者而说是“财务自由”,还是有标准可循的:

财务自由的硬指标之一:失业时依然过得滋润

安德鲁·哈勒姆在《财务自由笔记》中说道:不管一个人的薪水有多高,如果失业时他不能依旧活得滋润惬意,那就只能说明他并非真的有钱。笔者很赞同上述观点,我们或许还记得《白雪公主》中小矮人的那句著名台词:“欠债要忍,还债要狠,该去干活了。”对很多人来说,失业就像一把悬在家庭成员头上的利剑,流年不利,随时有被斩杀的危险。如果是这种情况,那这个家庭就绝对没有达到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的硬指标之二:工作并非致富手段

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变得富有是因为工作差。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甚至教师、医生等,他们整天抱怨自己工资低,没有钱途。其实,他们是混淆了工作的本质和意义。工作其实和致富手段并不等同。当然,反过来可以这样看,整天抱怨自己工资低的人恰恰是那些财务上不自由的人。不妨这样说,工作的本质和财富自由的本质是不一样的,工作的本质是工资,而不是变得富裕。变得富裕是我们自己的任务。

举个例子,笔者见过很多财务自由的人,他们仍然在工作;反之,有些在特定工作岗位上的人,他们在追求财富的时候往往特意避开他自己工作上的平台。

比如最近全国都在关注的杭州53岁女士失踪案的来女士,她在杭州有两套房,而且退休金有4000多,虽然称不上财务自由,但这些对她的退休生活也算绰绰有余了,但她还是选择去做保洁工赚取每月4000元的收入,来女士的性格就属于前者这类人。再比如畅销书作家当年明月,他的书《明朝那些事儿》截至2014年累计销量突破千万册,一举登顶中国历史类图书销量榜首。他本人仅用三年多时间,便斩获版税4100万元,轰动文坛。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原本只是一名体制内基层小职员。石悦最早是在广东顺德基层上班,写书暴富后,身边朋友劝他干脆辞职专业搞写作得了,赚的钱不比工资多?

但石悦只是笑笑,并未辞职,反而更加专心于仕途,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工作,甚至在网络上销声匿迹了好多年。至于为什么不愿辞职,多年以后,面对电视台访谈,他一句话道破其中原因:当兴趣成为工作后,它就不再是兴趣。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或许对你有帮助:

(1)不讨厌自己的工作。再重申一遍,工作的本质是工资,而不是变得富裕。后者是我们自己的任务。

( 2 ) 给自己定位的时间,日常工作、学习以及将自己定义为某领域专家。

(3)发展自己的强项。

(4)要培养一举多得的能力,工作中得到多次报酬。

(5)不公平的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

财务自由的硬指标之三:对待财富本身的态度

如果说有些人就是和钱过不去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但经验告诉我们,现实中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对有钱或者说“富有”的态度往往超乎你我的想象。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变成有钱人。首先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有钱和自己毫不相干。他们认为有钱和自己的理想相冲突。自己追求的是清心寡欲的生活,有钱不是他们的追求,甚至有钱人是邪恶的,他们不配与自己进行精神交流。

更有些人认为既然自己的工作的那点工资不足以使自己成为有钱人,还是趁早断了变得富有这个念想,这样没准会让自己变得更踏实。

引自《易传·系辞》

德国财经作家博多·舍费《财务自由之路》中认为,很多富人其实是把赚钱当做一种游戏,他们在乎的不是拥有了很多钱之后如何花,而仅仅是赚钱本身就足以让他们上瘾。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对成千上万的政治家和公司高管进行了调查后发现,智商对一个人的富有的影响程度只有大约1%或2%。

换句话说,如果智商只是富有的一个次要因素,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将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区分开来呢?尽管个人际遇与运气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赫克曼认为,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是人的个性。他发现,一个人经济上的成功与否与其责任心有关,而责任心是一种以勤奋、毅力和自律为特征的综合个性特征。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他和同事们测试了四组不同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英国、美国、荷兰的数千人的智商分数、标准化测试结果、学习成绩和性格评估,同时还包括收入、犯罪记录、体重指数和自我报告的生活满意度等。后者是对人们进行了数十年的跟踪的数据采集结果。

研究发现,与原始的智商分数相比,该分数和成就测试结果对成年人的成功的预测准确度更高。这似乎令人惊讶——因为它们衡量的并非同一件事,至少不完全是。该分数不仅反映了智力,也反映了赫克曼所说的“非认知技能”,比如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能力——统而言之即责任心。

也就是说,一个人最终是否富有,不仅取决于天赋,更取决于后天习得,取决于他的财富观以及是否有强烈的欲望变得富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