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寺庙的由来及寺庙的建筑特点

 虚无的图书馆 2020-07-26

    佛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佛教徒开始建造佛像、菩萨像,佛教的崇拜也从礼拜象征佛身的舍利塔转向了造像观想、礼敬佛陀。

    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顿悟了其所在层次的佛法后,为了更好的普度众生,开始向众生传佛法。最初的时候在印度传佛法,那时并没有寺庙,后来为了给佛陀讲经说法提供居住场所,才修建了「精舍」,这应该算是早期的寺庙形态。
    印度舍卫国的祗园精舍和竹林精舍是印度最早的寺庙。因为竹林精舍是由伽蓝陀长者献地建筑而成的,所以后人也把寺院称为「伽蓝」。

    另外,在印度早期的佛教活动场所当中,许多建筑多为石窟式的建筑。无论是精舍还是石窟,其主要的用途都是让出家僧人在其中修行和居住,因此起初里面并没有现在寺院中的塑像和经卷之类。原因是释迦牟尼佛讲法只是口传,并没有文字书籍的流传;而且佛陀禁止造像崇拜,要求修行者依佛法之本而不是依靠外在的权威。

    释迦牟尼涅槃火葬后,古印度的八位国王派使者到火葬地,要求分给佛舍利,经再三协商佛舍利平分给了八位国王;但还有两国国王没有拿到舍利,就各取了装舍利的瓶子和骨灰回去安葬。各国把分到的舍利带回国建塔安葬,并定期举行纪念会。也就是说,当时在印度共建造了十座塔,即「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

    塔,梵文为Stupa,意思是高坟、高显处,是当地的纪念性坟墓的通称。

    除了造塔安放、供养佛陀的身骨、齿发和烧出的舍利子外,僧人们还开始编辑整理佛陀讲说的内容,由此出现了佛经。

    阿育王时期(西元前三世纪左右),佛教成为印度国教。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下令发掘了「八王」舍利塔,只有一、二座塔因坚固难破而未能开启。取出后的舍利被重新分配装入八万四千个宝函,并造了八万四千座塔来安奉。

    中国西安的法门寺就珍藏著释迦牟尼佛的指骨舍利。随著各地建塔,舍利也流传到了许多信仰佛教的地区。塔也因此成为人们敬拜佛陀的对象和以后佛寺的主要建筑之一了。

    其后,造像艺术随著希腊帝国的掘起而传入印度。佛教徒开始建造佛像、菩萨像,佛教的崇拜也从礼拜象徵佛身的舍利塔转向了造像观想、礼敬佛陀。造像出现后,必然要修建安置造像的场所,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寺庙建筑格局也就随之产生了,其中造像佔了很重要的地位。这种造像的情形也随著佛教的传播而进入中国。

    实际上,无论是塔、佛像还是寺院的建筑,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会受到当地文化和习俗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差异。通常,中国佛教寺庙是以塔为标志,殿堂为主体,造像为核心内容的宗教建筑群。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建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的建筑放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置在东西两侧,如故宫的建筑格局。中国的寺庙格局也是如此,但是受朝代、地域和特殊地形的影响会有一些差别(比如辽代的建筑都坐西朝东等)。 (资料来源:石工坊雕刻

    一般来看,汉地的寺院从南向北主要的建筑分别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阁)等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二边的配殿主要分东侧的生活区(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客堂等)和西侧的禅堂和云水堂(接待外来僧客的住宿之处)。

    佛寺大门一般是三门并立,中间是一大门,两旁各有一小门,象徵「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也就是说,当人跨入山门后,就要将世俗之事全部抛开。「三门」又称「山门」。有的寺院只有一座大门,也称为三门式山门。三门常盖作殿堂式,故又称为「山门殿」。佛教中有名的哼哈二将便分立在山门两侧,威风凛凛。

    佛教徒一般礼拜的物件为佛经、佛塔(舍利)和佛像,其中以佛像最为普遍。佛寺本身主要也是为供奉佛经、佛、菩萨等造像而建造的。虽然,建造佛像并不符合佛陀在世时对弟子们的教导:不以有相(形)作为信仰的对象,但是人的心理总是希望把美好的东西用有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才导致了造像、寺庙的出现。

    从寺庙的由来可见,修炼最重要的是修心,要依佛法之本修行。如果只将心思花在造像、建庙上而不实修,亦是难以修成的。 

石工坊雕刻工厂其它石牌坊:单门石牌坊】 【立柱式牌坊】 【顶盖式牌楼】 【大型石牌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