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拥有元青花梅瓶,今生无憾!

 博搜艺术 2020-07-26

  元青花原料,西域“苏麻离青料”的引进,使元青花的色彩步入新的境界。“苏麻离青料”本是产于古波斯一带独有的一种矿物质钴料(一说是产于今伊拉克的萨马拉地区,一说是产于伊朗德黑兰以南400公 里的格哈默沙村的山中)。可惜的是,此料太稀 少、太珍贵,从元代至正年到明朝宣德年后便绝迹了,现在只能看到当时采掘后遗弃的一个个废洞。如此珍 稀的颜料,自然被当时的生产者及权贵奉为至宝,被专门用于官窑中大小不同的青花瓷器的描绘。其中以大型器物,如大罐、大梅瓶上所表现出的特征最为亮丽,有如最华丽的彩衣披在最漂亮的模特身上,使其满屋生辉、惊艳群芳。若非元朝大力开拓疆土,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古波斯一带,“苏麻离青料”根本不可能被发现,也就没有所谓的元青花了。元代至正年间,“苏麻离青料”载在骆驼、马匹上,辗转万里运到中国景德镇,其中的艰辛令人难以想象,这“苏麻离青料”竟比黄金还贵!

  凡是真元青花,应该有苏麻离青的一个以上发色表现。如果你的藏品中既有铁锈斑,又有凹凸,还有泛绿现象,这是毫无疑问的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发色也有没有铁锈斑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它的浓淡有致是不变的。铁锈斑本是缺点,后成了“成功杰作”。没有铁锈斑,发色好的正是元青花当中的佼佼者。

  关于梅瓶,《饮流斋说瓷》中有专门描述:“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流行于我国宋到明代。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这件梅瓶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3厘米。口部短小,口沿面平厚,短颈呈梯形状,肩部丰满浑圆,肩以下收敛明显,平底内凹成浅圈足,器形秀丽而挺拔。器身满绘青花图案,白釉处肥厚莹润,青料则浓艳幽茜,令人赏心悦目。通体绘有六层纹样:瓶口外壁绘杂宝覆莲纹,肩上部为缠枝莲花纹,花枝相连交缠,花心石榴状,叶似葫芦形。腹部主体绘人物故事纹,图中 共有三人:正中一头戴官帽男子骑于马上,扬鞭策马,须髯迎风飘扬,坐骑正撒蹄狂奔;前方一男子身着长袍,手执马缰,伫立河岸边,目光迟滞,思绪不定,他的眼前是一湾潺潺的河水,河中一叶轻舟漂来,艄公挺立船首,手拄桨橹,似在笑脸招呼客人上船。仔细看来分明是一幅汉代“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图。画面中作为丞相的萧何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韩信急于负气出走的灰心落寞,徘徊踯躅;艄公的不急不慢,悠闲自得,各人不同的心态,均在画匠艺人的笔下表现得淋 漓 尽 致,细腻传神。画面之中点缀以松树、竹叶、梅花、芭蕉、山石等纹饰。胫部绘有卷草纹和花卉仰莲瓣纹,其间以莲瓣纹间隔。梅瓶虽通体满绘各种纹样图案,显得富密繁复,但经画工们细心处理,画面主次分明,繁而不乱,布局精当,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器物通体释放出幽幽的宝石般色泽,青料点染处留下透入胎骨的黑色斑点。

  据相关人士分析未来元青花的走势还会有更大攀升。好的元青花价值万金,元青花如今已有了不菲的市价,随着收藏界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元青花的稀 缺性逐渐被藏家发现并放大。以前的元青花瓷器是备受争议的,自从前几年在景德镇发掘窖藏的元青花瓷器现在价值飙升,元青花现在收藏正当时!

  海内外存世的典型元青花瓷数量有限,不会超过三四百件。而绘画人物题材的据不完全统计,大约仅30件,在国内文博文物单位收藏的约有十几件。

  著 名的元青花有几次出土。一次是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了一批瓷器,总共有11件,其中有6件元青花,件件是国宝。第 二次比较重要的大规模出土是1983年,江西高安的窖藏,有18件元青花,包括我讲过的”六艺”梅瓶,是迄今为止元青花最 大的一次发现。当时我们对瓷器的认知还不是那么深刻,元青花出土后没有立刻受到重视,没想到它是一个轰动世界的发现。再有就是建国初期,南京沐英墓出土了一件非常著 名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人物纹的元青花梅瓶,重要的国宝,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元青花釉下彩绘画技术前 无 古 人,后无来者,潇洒豪放,生动形象;用笔有轻有重,有虚有实,有顿有挫,有急有缓。由于用笔的轻重不同,青花料在胎表留下的剂量多少不一,青花的发色自然会有浓淡之分,即便使用的是同一种钴料,也会显出不同层次的蓝彩。

  元青花,不必可以去追求它,它本来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需要做的就是多看实物,多找感觉。每个人的层次有高有低,但是我想你每一次的接触实物,都会有新一层的认识,一次两次进步不大,次数的累积会让对文物的感受从量变变成质变。多去看实物,感觉的积累就在一次次的参观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