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山东省日照市:探寻非遗魅力之莒县周姑戏

 gudian386 2020-07-27

周姑戏,俗称“周姑子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据《中国戏曲曲艺辞典》记载,周姑戏也叫“肘鼓子戏”,民间小演唱,清代中叶流传于山东南部,逐渐与用弦乐器伴奏的“拉魂腔”合流。周姑戏流传至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是在清咸丰(1860年左右)年间,最早是由外迁到小店乡杨家崮西村的村民刘光明引入,并组成周姑戏班。

周姑戏

周姑戏是民间演唱形式发展而成的小戏种,属于板式变化体,演唱时只敲打锣鼓不弹弦,伴奏乐器由单一的击鼓,逐渐发展到有二胡、扬琴、月琴等。

周姑戏主伴奏乐器月琴(土琵琶)

周姑戏常用乐器

早期,周姑艺人们三五结伴,沿街串乡演唱,称为“唱门子”,经常演唱的都是小段子,后来形成“篇子”及《双拐》等小戏,进一步发展成“对子戏”和“抹帽子戏”。之后,演出人员不断扩充,有“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之称,自搭简陋戏台,以板凳、芦席分隔前场后台。男角戴礼帽,穿长衫,挂上髯口就演老生,摘下髯口便是小生,旦角额头上扎一彩球,束腰裙进行表演。常用板式有慢板、快板、散板等,唱腔主要以徵调式和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主要用于旦角,宫调式明快刚劲,主要用于生行。演唱中,经常同主音转换不拘一格,男女唱腔都用真嗓演唱,女腔尾音翻唱八度。伴奏分文武场,文场主伴奏乐器是民间自制的土琵琶,配以二胡、扬琴或者京胡等乐器,武场多为锣鼓。

周姑戏

周姑戏传承至今,虽有所发展,但传统剧目始终还是腹本传授,基本保留了150—180年左右的原貌。浓厚的乡土气息,诙谐幽默的表达形式,粗犷朴实的表演风格,均是莒县周姑戏表演的主要特点。

1951年,山东莒县农村剧团联合会成立;1983年,山东莒县周姑戏进入鼎盛时期;2005年,山东莒县周姑戏多个剧团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十佳庄户剧团”;2009年,山东莒县周姑戏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姑戏

如今,为了满足城乡群众文化需求,各周姑剧团先后创作了现代周姑戏《退低保》《请客》《传家宝》《双拐记》《胡有理断案》《四知五品》《相亲风波》《梦之圆》《亲家俩庆寿》《反腐倡廉奔小康》《文化扶贫把梦圆》《好亲家》《老两口普法》《私事公办》《退礼》等新编剧目。用周姑戏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法律,培养道德,指导婆媳、邻里关系,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剧目焕发出新的活力,传统戏种得到了长足发展。

(稿件原载于2020年7月14日“文旅莒县”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