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秦:请逼自己优秀,然后有尊严地生活

 红万寿 2020-07-27


文 | 黄公子 · 主播 | 林静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苏秦,战国时期一位耀眼的政治明星。纵横之鼻祖,六国之宰相。

一言能抵十座城池,一计可保六国太平。

功名赫赫之时,他感慨说:“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

假如当年家里不是一贫如洗,连可以耕种的田地都没有,如今我怎么能身兼六国宰相。

有的人把起点低当作人生失败的借口。

优秀的人,无论起点高低,都是他彪悍人生的最好开始。

苏秦出身东周洛阳底层家庭,他曾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战国的游说,相当于今天的外交。

学成之后,他游历于各国,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苏秦首先来到秦国,以连横策略游说秦惠王。苏秦卓有见识的指出,秦国边疆稳固、民富国强,具有“并诸侯,吞天下”的潜力。

站在历史的这一端,我们惊叹于苏秦初出茅庐时敏锐的政治眼光。

然而那时的秦惠王却冷冰冰地拒绝了苏秦,他说:“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或许是说秦国羽翼未丰,不能高飞,又或许是一语双关,暗指此时的苏秦羽翼未满。

不知苏秦自荐被拒后,是怀着怎样坚强奋进的心态,向秦王连上十书。

然而即使上了十次奏章,他的主张仍被弃如敝履。

后来贾谊在《过秦论》里称,秦国“外连横而斗诸侯”“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国之所以统一天下,正是用了当年苏秦所献连横之策。

胸怀锦绣,却明珠蒙尘。

外界的不认可,成为了苏秦更加努力的动力。

连横不得用,便实行合纵。后来的苏秦,舟车劳顿、马不停蹄游说于各国之间,终以联合六国抗秦的合纵之策驰名天下。

事业的打击没有让苏秦一蹶不振。

但当苏秦想回家寻求暂时的安慰,得到的却是扎心的冷眼嘲讽。

为了面见国王时不显窘迫,苏秦曾经变卖家产换来一身黑貂皮。

当他在秦国连上十次奏章被拒,那身黑貂皮也磨破了,带的钱也花光了。

没找到工作,手头拮据的苏秦,只好离开秦国回家。他缠着绑腿,踏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完全是一副落魄书生的穷酸样,形容憔悴,面带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战国策》记录的这段话,可谓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让人心酸的一段文字。

事业失败回到家中,织布的妻子不理不睬,嫂子不肯给他烧火煮饭,父母也不同他说话。

以前听说,家是心灵的港湾,是在外闯荡的人最坚强的后盾。

离乡漂泊,遭受拒绝,遇到挫折的人,多希望回到家里,能得到心灵的庇护。

可迎接苏秦的,是家人冷漠的审视,是家人对失败之人的轻贱,一口饭也不给,一句话也不说。

而苏秦没有崩溃,也没有指责家人的不理解,他长叹说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当我是小叔,父母不当我是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是我的错,因为我还不够优秀。

是我的错,撑不起家族的未来。

成年人的尊严,是能力给的。

只有实力,才是你坚强的后盾。

没有饭吃,受尽白眼的苏秦,暗下决心,自己必须要更加努力,在乱世之中闯出一片天地。

回家的当晚,忍饥挨饿的苏秦打开几十个书箱,找到一部姜太公所写谋略书《阴符》,彻夜苦读,反复钻研。

每当读书困倦,睡意来袭的时候,苏秦就取过铁锥,照着自己大腿刺去,血一直流到脚后跟。

《三字经》编写:“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锥刺股”便典出于此。苏秦以惊人的意志,成为了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范。

强大的意志力背后,是对自己发狠的逼迫。

苏秦一面看书,一面自言自语地说:“哪有游说列国君主,却不能让他们赐我金玉锦绣以及卿相高位的呢?”

事业上的成功,成为了苏秦发奋努力的目标,超过他自己的身体,超乎一切的重要。

经过整整一年的钻研,苏秦打算重新启程,他说:“这次真的可用所学去游说当今君主了。”

敢于直面失败,敢于重新出发。我想,苏秦是真正勇敢的人。

再度出发,苏秦来到燕国。这个后来与他命运深深纠缠的国度。

苏秦向燕文侯提出:“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所以他要燕王“与赵从亲”。燕文侯接纳了苏秦的建议,给了他车马金帛去游说赵国。

苏秦为赵肃侯深刻剖析天下局势,指出“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提出六国合纵抗秦的霸业。

赵肃侯“敬以国从”,恭敬地让整个国家听从苏秦。

还为苏秦准备了一百辆装饰豪华的车,一千镒黄金,一百双白璧,一千束锦绣,让苏秦去邀约其他诸侯国参与合纵。

在韩国,苏秦以谚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游说,韩宣王勃然变色,“敬以国从”。

在魏国,苏秦引用《周书》“绵绵不绝,蔓蔓奈何”,草木细小时不斩断它,等到它蔓延不绝时怎么办?苏秦向魏襄王说明了秦国强大对魏国的威胁,魏襄王同样“敬以国从”。

苏秦又来到齐国,以“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提点齐国的强国之风,齐宣王“敬以国从”。

最后是楚国。

楚国已是强国,苏秦以“合纵则楚国称王,连横则秦国称帝”打动楚威王,楚威王“谨奉社稷以从”。

自此,六国合纵联盟结成,苏秦担任盟长,身挂六国相印,使“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这份功绩背后,耗费了苏秦多少心血精力,黑貂皮破旧不堪,铁锥上血迹未干。

而当苏秦北上经过洛阳,肥马轻裘,荣归故里。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皆十里以外跪地相迎,不敢仰视他。

苏秦问嫂嫂:“何前倨而后恭也?”为何你从前对我倨傲,现在却这么恭敬?

《史记》中说苏秦是笑着问这句话,我想这笑并不轻松,这笑是无奈而痛心。

嫂子匍匐在地说:“见季子位高金多也。”因为看到小叔子您现在地位高、财富多。

苏秦喟叹道:“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同样的一个人,富贵了亲戚惧怕他,贫贱时亲戚都轻视他。

值得尊敬的是,苏秦没有“过去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我要你高攀不起”的心态,他乃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这是苏秦最辉煌的一刻。

平民出身,却能跃居为六国之相,让虎视眈眈的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这等成就,纵观战国,无人能敌。

司马迁评价:“夫苏秦起于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但苏秦并不单单是“智有过人”。

苏秦在齐国遇刺受伤,没有抓到刺客,将死之时,苏秦要求齐王以“苏秦是燕国派来祸乱齐国的间谍”之名义,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

齐王依计行事,诛杀了行刺苏秦的凶手。

世人多认为苏秦睚眦必报,为了诛杀行刺之人,不惜让自己五马分尸。

但西汉文学家邹阳说:“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

燕王,那是第一个重视苏秦,以国家听命于他的人。

苏秦游说六国合纵,其目的便在于保全弱小的燕国。

他失信于天下,只为了像尾生抱柱一般执着的兑现对燕国的承诺。

苏秦临死向齐王所请,是全了他作为燕国间谍,又尊享齐国高位的忠与义。

他死得其所。

在有的人眼里,苏秦是舌绽莲花的说客,朝齐暮燕,以巧舌如簧谋取一己、一国之私利。

而我看到的是,一位深谙天下局势的智者,一位为报知遇之恩而请求车裂的勇士。

苏秦一生,没有少受逼迫。国君的怀疑,家人的冷眼,间谍生活的战战兢兢,最后都成为他逼迫自己的动力,他一次次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强大,站在权力的顶峰,承担更大的使命和责任,成全自己的忠义人生。

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可你,但重要的是坚信自己。

如果受到亲人朋友的轻视,愿你不因此轻视他人。

人生路上,没有一帆风顺。

不怨天不尤人,不抱怨自己的失败。

刻苦坚持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用严格的自律逼迫自己更加努力,以踏实的行动逼迫自己坚持下去。

优秀如你,即使失败,也定能东山再起。

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你有多优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