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石窟罕见供奉蓄须佛祖 双目神光1600年不减至今成谜!

 乱码的旅行故事 2020-07-27

素有“羲皇故里”之称的甘肃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积淀了这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坐落在甘谷县城郊的大象山,亭台楼阁依山而建,现存22个窟龛以及僧人修行的禅窟,在国内极为罕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

大象山石窟堪称艺术与古建筑文化的完美结合,其中尤以凿刻于悬崖峭壁上的大佛最为著名,这也是“大像山”名称的由来。近年来人们根据佛祖释迦牟尼“乘坐六牙白象入胎降生”的传说,将大像山正式更名为“大象山”,虽仅一字之差,意义却更为深远。

甘谷大佛开凿于北魏时期,高23米,距地面200米,为半圆雕石胎泥塑,浑厚雄伟,气势宏大,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尽管大佛脚下供人瞻仰的区域只有一米余宽,但游人无论如何变换位置,从不同角度观看到的大佛都比例完美,展示了盛唐时期高超的佛教造像艺术。

专家经研究后发现,大佛的瞳仁以一口黑釉大缸一劈两半镶嵌在眼框里,而且超出下眼睑的位置,使得双目炯炯有神,千年神光不减,此外,大佛的双耳也比正常比例高出一倍多。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以精密的科学计算,成功解决了因佛像高大而形成的视觉误差,令人叹为观止。

当地自古流传着关于大佛短须的传说,相传清代有一商人在渡渭河时不幸落水,命在旦夕之际,远远望见山上的大佛,他便祈求大佛如若得救便为大佛镀金。商人生还后为了实现诺言,便请工匠为大佛镀金,最后发现金子缺少一点点,工匠就建议为大佛画上胡须。

有专家学者认为,大佛的蓄须造型为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罗风格,而大象山石窟中的110尊造像和242平方米壁画,也被誉为是中西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巨制。千百年来,石窟虽历经多次维修,均未改变其原貌,成为研究渭河流域唐代佛教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深4.5米的圆拱形大窟顶部四周,悬塑有达摩、频伽、飞天、卷云、莲叶等众多栩栩如生的石雕造像,尤其是几只人首鸟身、振翅欲飞的妙音鸟,它们借鉴了古希腊神话中有翼神祇的形象特征,在我国最早就出现在北魏时期的甘肃石刻上。

在大佛两旁的峭壁之上还修建有栈道走廊,将文昌阁、财神殿、双明洞等22个窟龛相连。上图中的鲁班殿为大象山建筑全部竣工后以剩余零散木料拼凑而成,殿宇结构奇巧,独具匠心,尤其是殿前的砖雕刀法准确细腻,堪称大象山上最精美的一幅砖雕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