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最“颠狂”书法家与苏轼齐名,祠堂藏大量珍贵名刻,入选国保

 乱码的旅行故事 2020-07-27

有着“中国书法名城”之称的湖北襄阳,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名家。宋代“四大书家”之一的米芾(1051--1107年)就出生在这里,为纪念这位北宋著名书画家而修建的米公祠,坐落在古城北门汉江之畔,身后是喧哗熙攘的市区,南与彼岸的夫人城遥遥相望。

米公祠初建于元代,原名“米家庵”,是米氏故里和米家后人祭祖的地方。整个建筑群为三进院落,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主体建筑两侧的庭院里,亭台廊榭、水池曲桥、银杏参天,给人以清静幽深的感觉。然而由于其特殊的专业性,到此参观的游客可谓少之又少。

米芾善诗文、工书画、精鉴赏、酷收藏,多才多艺,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为宋代“四大书家”。有趣的是,他还特别讲卫生,而且到了成癖的地步,米公祠内的“洁亭”也由此而来。相传米芾曾遇到一个书生,因其姓段名拂,字去尘,米芾后来竟还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米芾还非常喜爱奇石,甚至到了如醉如颠的地步,相传他曾在家中穿着官服,向一块怪石下拜,并称其为“石兄”,由于有失体面,后来被罢了官。米芾的“四字相石法则”开创了玩石的先河,被后人尊奉为“石圣”,如今每年诞辰,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石友来米公祠拜祭。

拜殿是米公祠的主要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着米芾的自画像纸贴片(原石刻现藏于桂林伏波山还珠洞),由于米芾墨宝流传后世不多,这幅自画像更显弥足珍贵。画像上方的“颠不可及”匾额,是米芾23世孙米初传所题,寓意米芾的书法达到巅峰造极的地步,无人可及。

拜殿后面的庭院内矗立着一尊米芾身着古衣冠的石刻雕像。有趣的是,米芾虽然生活在北宋,却喜欢模仿唐朝人的衣着,喜欢收藏晋朝人的书画作品,他在得到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等墨迹后,还将这三种法帖摹刻上石。

米芾石像后面的宝晋斋,是米芾从前的书房。斋内珍藏着米芾书法作品45碣,其中有真迹也有拓本,最为珍贵的《蜀素帖》,是米芾书法的代表作之一。蜀素是产自四川的丝绢制品,其纹络粗糙,滞涩难书,而米芾却能在蜀素上行云流水般挥墨下笔,气韵非凡。

庭院两侧的碑廊内镶嵌着米氏父子、苏轼、黄庭坚、蔡襄、赵子昂等书法家的石刻一百多块,以及《米襄阳志林序》、《米氏宗谱序》等十数通有关史料、碑记、题诗等刻石,堪称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2006年,米公祠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