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里的“你证我证,心证意证”别有深意,辩难玄机暗藏其中!

 姜子说古书 2020-07-27

文/雪月溪

凡事,总要有确切的依据才会有准确的结论,这是最起码的前提条件。如果你没有一个准确的依据,那么,你又怎么可以保证,你的结论一定能够准确?看问题觉得都很简单,不懂的去辩难,必然会陷于不可知论的泥潭。

知难行易——知其难而取其易!虽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并不是哪个人不懂,但却往往被众人忽略。三百年红学研到今,根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究其因,无他故,根本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红楼梦》是何人之作?《红楼梦》是《红楼梦》作者之作。《红楼梦》作者是谁?爱谁谁,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哪怕是阿猫阿狗,谁作了《红楼梦》,谁就是《红楼梦》的作者。这话虽不着调,您还别不爱听。这话说错了吗?有什么错,您指出来呀!

凡事,总要有确切的依据才会有准确的结论,这是最起码的前提条件。《红楼梦》的事实呢?它是不是一直在变?《红楼梦》开篇就说这书是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然后才面世。

《红楼梦》有没有完成?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论及《红楼梦》续书,曾引述过这样一种说法:“或谓‘戴君诚夫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之后,皆与今本不同。

荣宁籍没后,皆极萧条,宝钗亦早卒,宝玉无以作家,至沦于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闻吴润生中丞家尚藏有其本。’”

没有完成,怎么会有不同结局的说法?曹雪芹增删五次,增删五次!这五次增删说明什么问题?这不同结局,会不会就是五次增删的之一之二之三之四?

以上所言之事,据说是纪昀所言。纪昀是谁?他就是乾隆宠臣纪晓岚。纪昀所言何所依据?不大清楚。不过,既有此说,哪怕是道听途说,或是捕风捉影,这话总归是有因而起。自古无风不起浪!即便是胡说八道,无非是误会而生,不是吗?

不管怎么说罢,纪昀所处时代,世人所见,惟所仅见,就只是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这一样结局。他如周春所言之一百二十回的雁隅本,其结局与程高本有异无异,我们也不得而知,那也仅仅是一个传说。

倒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增删五次,这五次增删的手稿见于何处,很值得众人去考虑。如果说《红楼梦》当时还没有完成,又怎么谈的上有不同的结局呢?我个人觉得,这些说法是可以作为《红楼梦》已经完成的佐证,供众人参考的。

然而谈到确证,哪有什么确证?从何而来的确证?

《红楼梦》流传至今,各种各样的传说不一而足,到底有没有确证?我说是有,但你未必认可罢了。

有关《红楼梦》的资料,其来源途径很多也很杂,我们都知道些什么?众人的说法谁对谁错,我们如何认定?

实在的,这是个非常令人头疼的事。“子非鱼”的困扰是众人摆脱不了的烦恼和尴尬。当别人把球给我们又踢回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理屈辞穷?是不是无言以对?

任何一种观点,我们凭什么要众人相信它所说的事实就是真的?

退而思之,关乎《红楼梦》的资料,来源固不相同,不过一些资料的依据虽无可查证,《红楼梦》在呢,读者所言,不管它们是出在书中第几页第几段哪怕是第几行的第几句,它们都是有据可考可查的。

其它的资料,我们上哪儿去查证?这白纸黑字有可对证的依据你都不信,众人所说的传闻你倒肯信?

所谓传闻未必真,我宁可信其有,这话有理无理?保险起见,不放过任何一处疑点是对的。但只是,除了读者留下的资料有可查证以外,其它的资料,实则根本无所依据——起码是,我们无从去查证这些资料。

那么,读者所言能够说明什么?是这书在人间流行的一些情况。《红楼梦》传到我手里,我看过却不说,或是根本就没看,我有没有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我对它有什么反应?具体的表现体现在哪里呀?

你说的话我不懂,他说的话你不明,这样的争论不休,到底有啥意思?

万般物事都可明,一个人心说不清。《红楼梦》的事实说不清楚,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这里。

知难而辩难,辩的是啥呀?凡事知乎其难,必取其易以就其事以奏其效。众人所言到底说的是什么?我又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可一个人连不知道这样简简单单的三个字都不会说的话,何所谓知难行易?何所谓求难取易?

我知道些什么?我知道我不知道。众人所言是对是错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它们各自都有来历。《红楼梦》我怎么知道的啊?我是通过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它的。别人又是怎么知道它的?有的人和我一样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它的。

但有人不是,他们有他们的渠道,但无可查证。有可查证的,是一些读者留下的资料——这就是所谓的有证和无证,它们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

但我要了解《红楼梦》在人世间流行的实际情况,读者以外的资料对我来说,它们可有什么价值?这些资料,有待于细考,但这第一步,我考虑的是这一部作品的流行情况,所以暂不考虑。

一件事情,我们从不知道开始慢慢的知道,这须有一过程。什么不得有一过程?一件事情,最初鲜有人知,慢慢的,知道的人开始多起来了;一本书,开始没有公开,以后慢慢的公开,读者是不是越来越多?

然而,多到什么程度才叫公开,这是不是也得酌情而论?流行了一百二十年,读者约略可数,《红楼梦》当时公开了没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