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帝国史四----战国风云

 陆一2 2020-07-27

上文中,我们提到秦穆公是带着他的辉煌力去了。从他身后,到春秋末期,秦国又经历了七代君主,是为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和悼公共有140余年。这140余年,秦国每况愈下,虽然也有君主参与中原争霸,但作为始终不大,国内更是“君臣秩序乱,兵弱而主卑。对外与他国的作战也是连连失利,秦桓公二十六年,桓公急欲向东发展,与狄人合力攻晋。晋厉公斥责秦国背约,纠合多国联军伐秦,连周王室也派了两名大夫参与其事。联军与秦军大战于秦地麻隧,结果秦军大败,狼狈溃逃。景公时,秦国联合楚国,渡过黄河攻打晋国,晋暂时受挫。新即位的晋悼公大为愤慨,再次纠合多国联军反击攻秦,秦军又一次大败逃。联军深入秦国腹地,兵锋直逼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秦国上下震动。秦军被迫出雍城自卫,使出狠招,在泾水中投毒阻挡渡河联军,又后撤至棫林坚守,联军才撤回。国土连连受到外军践踏,连都城都几乎不保,在穆公时期不可想象,秦国就这么颓废的混到春秋晚期。

春秋晚期时,我们摊开当时中国地图,中心地带是晋国,晋国南边是横控长江流域的楚国。东边是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齐国,北边是占据今北京天津及周边部分的燕国,西部是已经衰落但仍有一定实力的秦国。各强国之间虽然还存留这一些弱小国如陈、鲁、宋、郑、中山等,但几乎都已经沦为各大强国的附庸。公元前403年,超级大国晋国彻底解体,韩、赵、魏三家分晋,三位权臣大夫上升为诸侯。自此,中国进入了战国七雄时代。不少读者会有个疑问,曾近吴越争霸,勾践卧薪藏胆灭吴的越国去哪儿了。在此解释下:越国在灭吴以后,又逐渐被楚国所蚕食吞灭,或者说被驱逐到当时更加蛮荒的闽粤之地,渐渐远离了中原。

春秋中晚期到战国初的这段历史,中原诸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惨烈的一次社会转型。各国的奴隶制逐渐崩溃,新兴的地主阶级控制了政权。秦国在这个转型潮流中,脚步是比较缓慢的。也许正因它在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变革太缓慢,才渐渐衰落。从晋国脱胎出来的魏国,最先适应潮流,改革不合理的上层建筑,魏文侯用李悝实行变法,用土地私有制代替了贵族井田制,以官僚选拔制代替了世袭领主制。政治与经济制度改革,释放出了巨大的国家能量。军事上则以政治家军事家吴起期带领下,开创性的建立了高度职业化的重装步兵组织——魏武卒方阵。吴起率领魏武卒征战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魏国在东南西三个方向连续打败齐国、楚国、秦国,开拓大片疆土,称雄一时。魏国也成为除楚国以外最先国君称王的国家之一。

但是魏国在地缘战略上有着明显的劣势,它处于中原的四战之地,本质各个方向都是敌人,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力过多就会造成其他方向防守空虚,当魏国想灭掉赵韩一统三晋时,齐国就给它来个围魏救赵。加之魏武卒培养周期长,建设成本高,装备要求精,是国家负担沉重。一旦不幸遭遇败仗,且老一批的武卒精英大批凋零时候,四面树敌的魏国也难以弥补。加上魏国王位交替,君臣猜忌龃龉导致吴起后期逃亡楚国,魏国的衰落便不可避免。同为三晋之一的韩国,与魏国一样处于中原核心之地,韩国土面积小,国力不强,但并不缺乏一战之力。能夹在周边楚、魏、秦等虎狼强国之中生存,实属不易。且韩国生产力发达,制造的武器也极为精良,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除此之外在思想文化上也颇具繁荣,如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申不害,汉初开过丞相张良,皆来出自韩。

数百年楚国来一直盘踞长江流域,其自西向东与北方多国接壤。在春秋时期的争霸中,是堪称与晋国相匹敌的大国,晋楚争锋更是春秋长时间的主旋律。战国时楚国虽然方圆数千里,但国家结构松散、中央权威不足、各级贵族骄横跋扈,君臣上下昏昏欲睡。吴起来到楚国后,针对这些现状,开始进行雷厉风行的变革,罢免那些光领俸禄不干实事的官僚,严格纪律以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军事训练以提高楚军战力,这种改革无疑是给长时间梦游的楚国打下了一针兴奋剂。在吴起执政的短暂期间,楚国东边击破百越,中间抗衡三晋,西边敲打秦国。当彼之时,秦人之畏惧楚国,犹如战国后期楚人之畏惧秦国。但是那些被私欲填满胸壑的贵族,显然对吴起振兴楚国的成就视而不见,却对自己个人和家族既得利益的少许损失怨恨难平,尤其当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去世后,改革便走不下去,吴起死后,人亡政息,楚国的改革,半途而废。而后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却是另一个结局,虽然商鞅最终也难逃一死,但改革事业却被秦人继承并不断深化,可楚国却又继续梦游下去。

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东方大国齐国,曾在名相管仲治理下极盛一时,齐桓公管仲二人更是中国历史上君臣合作的典范,但齐桓公晚年昏庸,国势衰微。齐国也从霸主位置掉落下来。之后便是君臣混乱,君臣内讧,诸公子间内讧,权臣专权。虽然这些各国或多或少都存在,但没有一个比齐国更严重,公元前386年齐国更是国君权臣易位,田氏取代姜氏。看来君臣矛盾,王储争锋一直是整个中国王朝历史的顽疾。齐国原本地里位置优越,盐铁发达,工商繁荣,虽国土面积不大,但经济实力雄厚。教育思想文化也居天下之首,著名的稷下学宫就出自齐国。

关于稷下学宫,我想用一个欧洲著名学者的评价来介绍: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大学。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那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展开的,它作为当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所有学派,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孟轲)、荀子(荀况)、邹子(邹衍)、田骈、慎子、申子(申不害)、鲁连子(鲁仲连)等、尤其是荀子还曾经三次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校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而不会受到任何追究迫害。其言论自由的程度,可令今天以自由民主标榜的欧美都赞叹不已,所以说我们中国历史上曾今也是有过言论自由的。

另外的燕赵两国与秦国一样,领土都与游牧民族有接壤。由于燕国位置远离中原核心,在春秋战国时篇幅不多。但七国中偏弱小的燕国,在与游牧民族中强大的东胡部落对抗时,从未占据下风。这个“东胡”是指当时东北地区胡人的范称,历史以东胡为起源而走出去的强大游牧部落数不胜数,如: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其中蒙古和满族更是建立过威震欧亚乃至威震世界的超级大帝国。史载燕国名将秦开率军攻袭东胡,打败东胡各族并将他们向北驱逐,开拓大片北方领土,修筑起于河北北部、止于辽东东部之长城以守护北方领土,并建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治理这一地区。辽东郡的设置更是东北地区进入中华文明体系的转折点。关于赵国我们在第一篇曾提到过赵国和秦国本是同宗同源,即赢姓赵氏。赵国一样属于战国时晋国解体出现的诸侯国,早起并不强大,但随着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一飞冲天,在战国后期魏、齐、楚、衰落后成为唯一能和虎狼秦国抗衡的国家。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面对正北方的戎狄匈奴部落,同样打得这些游牧部落落荒而逃,同样也是拓地千里。可以看到在先秦时代,流淌着尚武血液的华夏民族,在面对强大的游牧部落时,是多么的游刃有余。再联想到我们华夏汉族在后期数次被人口远远少于自己的部落如蒙古、满族人征服全境,不胜嘘唏。

再回到我们主线秦国,从春秋中晚期到战国,秦国不仅军事衰落,连连吃败仗,经济文化也渐渐没落,甚至重新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之邦,战国初期的魏国称霸一时,秦国也不幸成为强魏扩张的牺牲品。公元前389魏国吴起以五万兵力,大破秦国五十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阴晋之战。此战也是秦国从未有过的惨败,老秦人也不禁哀叹不已。秦国此时已无力抵抗魏国主导的三晋联军攻击,幸得当时三晋之一的赵国强烈不满魏国,引发内讧,加之齐楚干涉,秦国压力大减,得以喘息。

公元前385年,秦公子赢师隰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献公即位后,为实现理想,也为凝聚人心,着手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废除了千夫所指的人殉 生殉制度在秦延续数百年,给秦国抹了不少黑,墨子曾痛骂过秦之野人,就是对此有感而发。 秦献公下令止从死,就是要重塑大秦文明形象,虽然秦国的人殉制度并没有完全取消,甚至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但《止从死令》在君主葬礼上是严格执行了的。 秦献公的另一项改革,是建立户籍制度,成立了居民组,即五家为一伍。其实,在周朝初期早就有居民组,那时是五户为邻,伍邻为里,里长就是居民小组长。但周朝的户籍只涵盖贵族和自由民,不包括奴隶。周朝的上等人在城里,叫国人;下等人在城外,叫做野人。秦献公把他们统统拉平,不再搞二元化,这样做,等于把奴隶从贵族私属的身份中解放了出来,成为国家公民,从而扩大了赋税来源和兵源,国家从中大大得利。

再一个重大举措,就是迁都。 秦国的首都,长期以来是在雍城,地理位置远离中原,不利于东进。秦献公将首都迁到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平地筑城,是为新都。这个新首都。跑到关中平原的腹地来了,可以直控三晋。 迁都之后,经济日渐繁荣,秦献公就开始发力,接连向三晋发起主动出击,要扭转战国以来多年的颓势。

两年后,机会成熟了,东边两大邻国魏、韩的国君在宅阳(今河南荥阳东南)举行会议,秦国就在此时向魏、韩大举进攻,大败两国联军于洛阳。 秦献公二十一年,秦军挺进河东,又在石门大败魏军,获得秦国近百年未有之大捷。周显王闻讯,也派了使者为秦献公送来礼服,以示祝贺。 再过两年,秦军又趁魏与韩、赵两国激战,突袭魏国,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之战中战胜魏军,并俘虏了魏军大将公孙痤。可惜就在少梁大捷的当年,暮年的秦献公身体撑不住了,抱憾而终。 不过,献公时期的秦国,终于止住了连连下滑的颓势,给了后继者以极大的信心。他在临终前,叮嘱将继承大业的儿子嬴渠梁说:未能收复河西,是为父之耻,你一定要完成为父的未竟之业。 这位嬴渠梁,就是我们在电视剧《大秦帝国》看到的里威名赫赫的秦孝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