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牧民族节日一览:蒙古族十四个传统节日介绍(二)

 非亲似亲fhf 2020-07-27

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那么蒙古族又有哪些众所周知的节日和鲜有人知的传统节日呢?

蒙古族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蒙古族兴畜节

兴畜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六日,从事畜牧业的蒙古人,要为牲畜举行仪式,称为兴畜节。有的地方日期不固定,选在正月至清明前的某日。这节日起源很早。这天蒙古族把所有的牲畜集中到一起,查看牲畜的膘情,研究接羔、接犊的安排,并给种畜挂五色绸带,请喇嘛念经。大家围坐在一起敬酒祝福。设锅灶,备佳肴,大家共进餐。然后举行文体活动,显得很热闹。

蒙古塔克勒干节(祭敖包

塔克勒干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此节日是蒙古族每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为中心的祭敖包活动,时间在夏季。“敖包”是蒙古语的译音,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堆积成的石堆、土堆。敖包,蒙古族认为是神灵的所在地。敖包的形式大体一样,即在圆坛之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成大、中、小三层,重叠成圆锥体,周围涂白土,高约十余丈,形似烽火台,遥望又如尖塔。“敖包”的数目,各地不等,有的是单独一个,有的则是敖包群。最著名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贝子庙的十三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草原的一个节日。一般一年一次,祭祀的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六月初三;有的在水草丰茂的夏秋季节举行。蒙古族带着肉、奶酒、奶食品等各种祭品,汇集到敖包处,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届时,敖包上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并请喇嘛来焚香点火,诵经念咒。大家跪拜祝福,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进行修补,并在敖包顶上悬挂新的五色绸布条和蟠等,祈求吉祥、人畜兴旺。大家一起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走三圈,祈神降福。

祭祀仪式各地也不完全相同,祭祀礼仪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四种:血祭,即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酒祭,是把鲜奶、奶油、奶酒,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各户走近火边,念自家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羊肉丸子)投到火里,烧得越旺越好;玉祭,以玉为供品,这种礼俗,现在一般用一些硬币和炒米等物替代。

敖包祭祀礼仪结束后,要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此后,参加祭祀的蒙古族人开怀畅饮。男女青年往往借此机会相见,登高游玩,相互追逐,诉说衷肠。电影、小说中的“敖包相会”就是描写这种场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广大牧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科学水平的提高,祭敖包后来改成了举行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打谷场节

蒙语称为“乌图如模塔里呼”,是蒙古族的节日,这节可能是从兴畜节演变而来的。在东部从事农业的巴林旗等蒙古人,常在打谷以前择吉日举行,对打谷场上使用的工具都要擦一下,并诵念祝辞,用各种食品供祭,从事打谷劳动的蒙古族人要叩头,然后互相敬酒聚餐,最后进行各种文体活动。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就是蒙古族庆祝丰收、游艺欢乐的意思。“那达慕”大会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是古老而神圣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起源于古代的祭敖包,故又有敖包那雅心之说。

清代“那达慕”大会逐步变成了由蒙古族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当时的蒙古族王公以苏木(相当一个区)、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并对比赛胜利者分等级给予奖赏和称号。但当时由于蒙古族王公贵族的操纵,优秀骑手和摔跤手常被王爷征走,因而冠军常被王爷的摔跤手、赛马手获得。

这些人遂沦为王爷的家奴和显耀威风的工具,“那达慕”大会也成了王公贵族争名夺利和寻欢作乐的场所。那时的“那达慕”大会,主要是为贵族和喇嘛服务的。若遇王爷登位,或是一年一度的“祭敖包”,统治者利用“那达沤”大会来强迫牧民们给王爷敬献最肥的牛、羊、马和最好的各种皮毛,还要挑选最漂亮的姑娘供王公贵族和喇嘛玩乐。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那达慕才真正成为蒙古族广大牧民自己的盛会,成为蒙古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如今的那达慕由于融入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内容除体育、文艺表演外,还有表彰先进、推广科学技术、举办各种展览并举行城乡人民的物资交流活动等。二十世纪80年代,“那达慕”大会已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那达慕”大会,一般以旗(县)为单位举行,也有以盟(专区)、自治区(省)的名义召开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蒙古族人民的这一传统盛会。那达慕大会已演变成为对外开放、交流的国际性重大集会,增添了对外贸易、旅游等新内容。每当举行“那达慕”大会时一都有大量花色品种齐全的商品,供牧民们自由选购。兴安地区每逢那达慕,牧民们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拥向大会会场。绿海无垠的草原上,彩旗飘扬,车水马龙,场面极其壮观。远处,牛羊欢叫,牧马追逐,各种机动车马达轰鸣,车轮滚滚;近处,奶茶飘香,摊点星罗棋布。前来赶会的蒙古族牧民熙熙攘攘,到处是殷殷问候,到处是笑语欢声,组成了一曲欢乐的草原交响曲。

“那达慕”大会,每年都在七八月间牧业丰收的黄金季节举行。这时,内蒙古草原,秋高气爽,风和日暖,绿草茂盛,羊肥马壮,一派丰收景象。蒙古族牧民们身穿五颜六色的节日盛装,带着丰收的喜悦,骑着骏马,领着骆驼队,赶着牛车,唱着牧歌,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那达慕”大会,上级和兄弟旗、县也派出代表团前来庆祝。

“那达慕”大会一般为期七天。大会前,蒙古族男女老少或骑马,或赶车,或乘汽车,穿上节日盛装,远行百里、千里,不辞劳苦,成群结队汇集到大会的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了白色蒙古包,宛如天边飘来的朵朵白云;会聚地区彩旗招展,羊牛欢叫,牧马嘶鸣,把草原装点的更加迷人。牧民们带来很多东西,有的把蒙古包也搬来了。会场四周,除蒙古包外,还搭满了临时百货摊、收购站、小吃部、食品店、水果摊,商店里摆满了蒙古袍、高筒马靴、各色皮袄、金银首饰等等,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牧民们自豪地把“那达慕”大会的贸易市场,比作北京的王府井、大栅栏,草原上的小上海。

“那达慕”大会内容丰富多彩,但最吸引人的仍是传统的“男儿三艺”。即:骑马、射箭、摔跤的比赛。附近兄弟旗、县都要组织摔跤队、赛马队、射击队前来参加比赛。蒙古族人民酷爱摔跤,喜欢骑马及射箭。内蒙古草原没有不会骑马、不会摔跤的蒙古族小伙子。他们从儿童起就受到父母、亲友的严格训练,使“男子三艺”运动,长盛而不衰。
在古代,大草原上常以摔跤这种形式选拔英雄,蒙古贵族也常以这种形式选择女婿。因为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摔跤不仅是力量的展现,同时也是智力的较量。赛马是“那达慕”大会上最牵动人心的节目。由于过去蒙古族大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以马成了这种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支撑,行军打仗、狩猎游牧、商贸交流甚至餐食饮品都离不开马。正是基于这种生产生活的需要,蒙古人从小就开始练习马术,精湛的骑马驭马之术是每一个蒙古人特别是蒙古男人的生存之本。

在这样的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产生了赛马活动,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民族体育、娱乐项目。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官办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半年、一年或两年举行一次,对竞技优胜者分别给予马、骆驼、牛、羊和砖茶、绸缎等物品的奖励。

大会期间,除文艺表演团体外,还有兄弟旗、县的乌兰牧骑也纷纷赶来为大会演出。“那达慕”盛会上的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使整个草原充满着节日祥和的气氛,牧民们一直沉浸在欢乐愉快之中。今天,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那达慕”大会已经成为蒙古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在那达慕大会上,人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力和美,尽情地抒发爱与追求,整个场面给人一种粗犷、奔放、热烈的感受,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勇猛、强悍、进取、奋发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他们崇尚威武雄健、力量和壮美的审美意识。

“那达慕”大会也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可以说今天的那达慕是草原劳动人民庆丰收、庆团结、庆胜利的欢乐节日盛会;是蒙古族以民族体育比赛为主,兼有文化娱乐、艺术欣赏、信息交流、经济贸易等内容的多功能的文化体育盛会;是充满团结友谊之情、体现改革开放奋进精神的盛会,尽展了草原人民的风采。“那达慕”大会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兴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