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解之缘的巴黎

 平高华北 2020-07-27
在欧洲的度假时光

  经过了十二小时的飞行,在清晨的霞光映衬下,巴黎戴高乐机场的塔台映入眼帘。这是我第三次踏上了这座与我人生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十九年过去了,周围的一切都没变,唯独变化的是我的人生岁月,从不惑跨入了花甲之年,从母亲成为了奶奶👵。

  每逢出国旅游,我总是习惯地带上几本书。可这次计划28天自由行却不同,要带上六岁孙女,这是她从两岁半开始,第六次跟随爷爷👴奶奶👵出国了。要轻装上阵,我只能舍弃,书毕竟太沉。经过反复筛选,我唯独选中了它,是书中的人物和文字语言深深地触动了我。

  “巴黎就像一位爱情专家,一位热情奔放的恋人,就这样轻易地让你着迷。巴黎知道如何让你忘不了它;它偷去你的心,让你流连忘返;它在你的记忆中留下印记,深深地触动你的灵魂。你可以离开巴黎,但是你无法忘却它。”

        是啊,往事并不如烟、它依然是那样地清晰,每个细节都印刻在我脑海深处,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在跨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前夕,我的人生也跨出了历史性一大步!1999年12月15日,从那遥远的地方传来惊喜!第十三届法国🇫🇷最大的FP电视节发出了邀请函,我的纪录片作品《爆炸》和成都电视台纪录片编导赵刚的作品《明年是龙年》入围了社会事件报道类纪录片竞赛单元。举办地在位于法国南部的地中海城市比亚利兹。

        😄我这只🐸终于能够跳出井底啦!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电视台编导,要想走出国门,唯一的途经就是靠自己的作品。走向世界,一直是我多年来憧憬的梦想,为此在拍摄这部纪录片的五年过程中,靠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克服了无数次困境,坚持下来,终于在我不惑之年等到了🤩!

        带着影视作品出国参赛,是要经过层层领导政治审批……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内,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居然过五关斩六将地在出发前一周完成了所有的出国手续。

         2000年1月17日,我和赵刚一同从上海启程,乘坐法国航班经巴黎后再转机到🇫🇷南部的比亚利兹,参加电视节竞赛单元的最后角逐。

  随着地球的旋转,途中飞行的十二个小时里,✈️好像都在追赶着金色的、不知是早霞还是晚霞;那一朵朵梦幻般的浮云,一直飘浮在前方,久久不愿离去。土包子的我第一次品尝了东西半球美妙的时空变幻。触景生情,望着窗外,多年来,那只能在小说和影视中出现的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2019.4.11清晨七点,✈️准点降落在戴高乐机场,看着一件件从传输带上卸下的行李,不由使我想起了十九前的往事。那次到达巴黎的时间是夜晚,等待两个多小时后的转机,夜里一点多,我们顺利到达。取完行李,乘坐组委会接机的大巴到达酒店。当我打开行李箱时,惊讶地发现箱子被撬过,除了一件新买的衣服不见了,其它东西倒是都在,包括当年认为最重要的胶卷。毫无疑问,是在巴黎机场转机搬运中被那些装卸工偷走的,起因是🇨🇳人有在箱子里存放现金的习惯。虽然这次我没丢失重要的钱财,但是这当头一棒打的确实不轻啊,好几天都没缓过来。

        巴黎,这就是我梦幻中的巴黎?没想到真实的你还没见到,就遭遇了偷窃,这可是在国内都不曾遇到过的事啊!

  到国际大都市自由行,最对不起的就是两只脚,负担太重,每天步行一万五六以上,都是家常便饭的事。为此我特地在巴黎市中心的三区,预订了一套老式、带着旋转楼梯的一室一厅民宿,图的就是离塞纳河和巴黎圣母院近些,可是提着箱子从狭窄的楼梯上楼,可真是费劲。

        安顿好住处,顾不上一宿未眠,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迈开脚步,奔向塞纳河畔。

  走在塞纳河边,看到的是绿影婆娑的高大梧桐,鳞次栉比造型美观的建筑,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桥,巴黎著名的建筑,大多集中在河的两岸。眺望远处,不时能看到来往的游船穿流而过,乘船看景也是到巴黎游客们必到之处。站在船上,你可以清晰的分辨出右岸和左岸。

  在右岸,有香榭丽舍大道、协和广场、凯旋门、卢浮宫和各大商业、金融机构;在左岸则有着罗丹博物馆、奥赛博物馆和一些著名的大学。由此可见左岸和右岸,已经不仅是一个地域上的区别,更多的是理念和象征意义的不同。

  沿着塞纳河顺流而下,看到的是法兰西首都蜿蜒曲折的历史,那些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历史遗迹会在不经意中将带你回到过去。

  巴黎的历史有2000多年,从现在塞纳河中心西岱岛起源。据说,当时居民仅几百人,居住在不到半平方千米的旧城岛上……

        公元14世纪起,西岱岛上的居民逐渐向河的两岸扩展,自法国国王查理五世起将王宫迁往右岸的浮日广场、卢浮宫、万森城堡后,政治权力中心渐渐移向了右岸,随即商业经济也在右岸蓬勃发展了起来。

  到了十七世纪,路易十四迁居于凡尔赛宫,左岸成了从巴黎去凡尔赛宫的必经之路,这时的左岸获得了飞快发展的黄金时期。达官新贵、社会名流纷纷来此建造公馆,慢慢形成了以文化知识界为主流的中产阶级社区,与右岸的王宫府邸、商业大街组成的权力和经济中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由于巴黎几所著名的大学都在左岸,形成了文化知识界大环境,也逐渐带动了各种书店、出版社、小剧场、美术馆、博物馆的建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莎士比亚书店。

        顺着手机谷歌地图导航,我们慕名前往,居然在书店建筑楼环绕了好几圈,几经周折才找到了。书店真是实在不起眼,哪有脑海里许多富丽堂皇的大书店影子?就连小规模书店都谈不上,门面就像个小卖铺。要不是门头上悬挂的莎翁头像,还真是不会发现它。

  走进这个被誉为“全球十大书店”的文坛圣地。看到的是里面空间如此的狭窄和简陋,内部装修也很复古,进门的墙上挂着书店创始人和名人的老相片。吱呀作响的板式楼梯通向二楼和三楼,四壁都是与屋顶等高的书架,上头密密麻麻摆满了旧书,拥挤得看不到一丝缝隙。这样的摆设从上世纪创立至今没变,书店始终保持了真正的文化内涵。

  在当今受到电子书籍冲击下的出版界,莎士比亚书店照样能够滋润地生存,这要归功它那悠久的历史。

        莎士比亚书店诞生于一战之后,当年主人名叫西尔维亚·毕奇,书店主要以出售英文书籍为主。1921年,年轻的海明威以驻欧记者的身份移居巴黎,在那里结识了一帮文学同好,并经常到塞纳河边的莎士比亚书店聚会。后来,这群文坛新秀中的许多人和海明威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师,书店也由此得名。

  二战之中由于受到纳粹的骚扰,书店被迫关闭。 1951年, 一个叫乔治·惠特曼的美国人又在附近开了一家卖英文书籍的书店。 到了60年代, 才正式把书店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

        2011年12月14号,乔治.惠特曼在书店顶楼自己的卧室平静地离世,享年98岁。一生中,他曾收留过4000个左右需要帮助的人。纽约的泰晤士报评价他是“一个善良的、有魅力的父亲形象”。

       今天不论是来自远方的游客,还是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们,都是怀着对传统实体书店微妙的思慕到此一游,或静坐看书,或拍照留念,同上世纪的海明威和乔伊斯等人一样,从书海中获得慰藉。

  走出书店,漫步在塞纳河边,看到不少百年未变的二手旧书摊。这里售出的不仅仅是精彩的书籍,相反更像一片精神文化的滋养地。

  看到一路上众多的书摊主人,不仅想起巴黎人说的笑话,在右岸走路时注意不要踩别人的脚——那十有八九是一双蹬着高级皮鞋的银行家的脚。而在左岸散步,从你身边匆匆而过的不是教授就是大学生。就连眼前这位卖书的白发老人,都具有着风度翩翩的学者气质。

  “有了书店,围绕这种社交氛围的咖啡馆、啤酒馆也应运而生,成了左岸知识文化人士重要的聚会场所。300多年来,左岸的咖啡不但加了糖,加了奶,而且还加了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精华,加了一份像热咖啡一样温暖的文化关怀。”

  为了追寻这样温暖的文化氛围,我来到了名气最大、位于最古老的圣日耳曼教堂边的花神咖啡馆和隔壁的双叟咖啡馆。过去这里曾经有不少文化艺术界人士光顾,比如萨特和西蒙洛娃, 海明威,徐志摩、毕加索。也是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和他的情人西蒙波娃几乎天天消磨时光的地方。今天这里依然成为巴黎上层时尚名流经常光顾的场所。

  门店的招牌百年未变,能变得只是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服装。眼前看到的一切告诉我,这里承载着太多的文艺情结。“仍是一个经常萦绕着对名人的追忆寻觅和平常人窃窃的私语的地方,与朋友相聚或寻找灵感。哪怕只是坐在这里,好像依然可以感受到,海明威坐过的长椅,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萨特写作过的灯下……”据说这里的位子都要事先预约的。我也只能成为遗憾的匆匆过客。

  其实来到巴黎的游客,不论你是行走在属于艺术和雄辩的左岸,还是属于财富和时尚的右岸,都能体验到来自两岸各自的魅力和风韵。“左岸重“情”,右岸多“欲”。要寻找思想上的知音,来左岸;而要找事业上的功名成就,去右岸。充斥左岸的,是寻求真理的美;遍布右岸的,则是创造财富的真。在右岸的传奇,虽然充斥铜臭,却令人满怀向往。左岸的故事,因其人文色彩,注定不会成为过眼烟云。”

  站在塞纳河游船上环顾两岸风光,看到的是文化天空的左岸和多姿多彩的右岸,此刻你可曾想过,自己追求的人生终极目标是左还是右?

  离塞纳河不远处就是巴黎圣母院。当我们路过时,看见后半部正在维修,不经意间随手拍下了顶上的建筑,就朝正门走去。谁也没料到,这照片里的塔尖竟然成了最后的“晚餐”。

  十九年没见,你依然是那样的壮观、挺拔、蔚然屹立在我的眼前,如同这六百多年来一样,屹立在世界。

       “巴黎从不会厌倦自己独特的真实性,这座大都市的好贵和典雅源于它厚重的历史和传统,巴黎的建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它深化了细节,在一瞬间显示在你的面前,传达着它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永恒。”

  世界上的教堂⛪️有无数,唯独巴黎圣母院享誉盛名,这得感激大文豪雨果1831年出版的《巴黎圣母院》。当年他就是站在这里:“偶然发现圣母院两座塔楼之一的一个暗角上,有人用手在墙上刻了两个大写的希腊字母“命运“。这两个字顿时使雨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引起了他深沉的思考:是谁会在这样的地方刻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里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悲哀和不幸?” 不久小说孕育而生。可以说巴黎圣母院成就了雨果,雨果让巴黎圣母院扬名世界。

  与我同龄的人都知道,早先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知道巴黎圣母院的就是来自同名小说和电影🎥。读了美女爱丝妮拉达和丑陋模样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的故事,才明白外表下的丑人也会有💕。彻底颠覆了长久以来,“好人长得美、坏人长得丑”,那幼稚可笑的单一思维模式。

  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历经170多年,直到1345年才全部建成。正面双塔高约69米,后塔尖约90米,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

      巴黎圣母院最闻名的是它华丽的建筑外形和精美的雕塑装饰。它将几百年来人们对于宗教、神权与价值观之间的交织碰撞,都铭刻在它的每一块砖石和每一个神像上。

       “可以说,它是一曲用石头谱写成的雄壮的交响乐,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巨大杰作,它既繁杂又统一……是一个时代的所有力量通力合作的非凡产物,每块石头上都可以看到在天才艺术家熏陶下,那些娴熟的工匠,迸发出来的奇思妙想。”~雨果。

     走进大教堂,看到的是:“它们腾空而起,像一株崇高壮观、浓荫广覆的上帝之树,千枝纷呈,万梢涌现,树叶多如海中的沙砾。”

  “在广茂的枝干之间,摇曳闪耀着鲜红、莹绿的亮光,恍如置身尘世里的天堂。向上涌动的群柱和肋架券,引领着人们仰望天堂的圣父,奔腾而前的列柱,导引着信徒走向前方圣坛上的耶稣。这就是哥特教堂~法兰西的骄傲!”

  走在⛪️四周,看到的是,祭坛、回廊、门和窗户上状形似花瓣的巨大三面玫瑰窗都描绘了各种圣经故事。还有一些珍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代表的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眼前一场天主教最神圣、最隆重的弥撒正在举行,每个人都虔诚地聆听神父的讲道,眼神虔诚而纯净。圣道礼仪结束后,参加祈祷的信徒纷纷有秩序地走上前来领食面饼。从来没见过弥撒仪式的孙女被吸引住了,问了不少问题后,还是久久不愿离去。

  去过教堂的游客都看过,许多游客都会在投币后取走小蜡烛,点燃、摆在供台上,献上自己真诚的祝福和心愿。

        此时我发现孙女站在烛台前将小蜡烛一个个在手里轮换,问她干啥?回答是:“我把歪着🕯芯都搞直了,大家来点时就不要再用手去做了。”没想到,环境氛围的影响是如此的神奇,此刻❤️竟然在短短的瞬间从孩子心里萌发。

        该是离开的时刻,可是看到一些电视台人员又在台上忙碌着拍摄前的准备,孙女又不肯走了。就这样我们在⛪️内呆了近两个小时,这天是2019.4.11日。

     四天后,法国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号傍晚,被雨果誉为“法兰西骄傲”的巴黎圣母院发生一起严重的火灾,巨大的烟雾笼,罩在这座拥有850年历史的哥特式建筑之上。教堂原有屋顶的大部分被摧毁,塔尖也轰然倒塌……

  第二天清晨,我们赶往塞纳河畔,要去亲眼看看那遭受重创的巴黎圣母院。在通往塞纳河边的桥上已经被封闭了,车辆一律不准通行。除了一些警车和警察外,还有电视台的转播车和一些围观的群众。

  在阴沉沉的天空衬托下、伤痕累累的巴黎圣母院就近在咫尺。周围群众肃穆远眺,四周显得是那样的宁静。此刻,这个看似喧嚣的城市周围陷入在无限的悲悯中。

        眼前的一切,让我联想起了法国大革命,那是巴黎圣母院遭遇到最严重的一次破坏和亵渎,也是欧洲史上最为激荡的浩劫。它对艺术品和历史建筑的毁坏可谓惨烈。国王、贵族的私有财产被没收充公,他们的宫殿、城堡、雕像,乃至墓穴均遭捣毁和拆除。

  雨果在痛心之极,发出了呐喊:“眼见岁月和人同时在使这座可敬的建筑遭受无数损伤和毁坏,既不尊重给它放上奠基石的查理曼大帝,也不尊敬给它放上落成典礼石的腓力二世·奥古斯都皇帝”,这怎能叫人不痛心疾首,怒火中烧。”……其实受到法国大革命破坏摧残的又何止巴黎圣母院。

  这是位于巴黎圣丹尼市区的圣丹尼教堂⛪️,早在十二世纪,修道院就成为最早期哥特艺术的杰作。由于名气比不过巴黎圣母院,所以游客知道它的并不多。十三世纪,圣路易掌权期间,此建筑再次被重新改造,逐渐形成今天的风貌。不幸的是,它在战争与大革命中也受损而衰败。

  这是一座皇家陵园,从公元七世纪起,法国🇫🇷一共有38位统治者被葬入圣丹尼,另有21位王后也陪葬在此。这些君王都有着自己辉煌或平淡的一生。

        然而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圣丹尼大教堂中所有国王王后的墓室被毁,他们的遗体被拖出墓室并被集体埋葬于一个大坟头下。直到1816年,复辟皇朝的国王路易十八颁旨重修皇族墓室。随后,波旁王朝先君被找回的骸骨又被重新放回圣丹尼大教堂的地下墓室中。

  这一具具雕像下,埋葬的就是历代君王,教堂⛪️解说员正在为游客们讲解当年所发生的一切,可惜我听不懂,但是我似乎明白她在说什么,掠夺财产、洗劫一空、人头落地,再挖祖坟……这样的事,我看过、听过,也亲身经历过,就发生在我的少年时代,太熟悉了!

  从公元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爆发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的这场大革命,历经十年的各种恐怖局面轮番交替的年代,终于在1799年11月9日结束了。从此一个响亮的名字,拿破仑·波拿巴带领着法兰西人民登上了欧洲的巅峰。

  这位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潮涨总有潮落时,到了1814年,称帝十年的拿破仑退位了。1815年他又建立百日王朝,不久再度战败于滑铁卢,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1840年,他的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荣军院。

     从中世纪,到大革命爆发,拿破仑帝国,20世纪的世界大战,直到今天,巴黎一直牢牢占据欧洲历史的中心位置,尽管遭遇过很多磨难,巴黎仍然有其魅力,像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全世界游客。

   这种磁铁般的魅力,除了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塞纳河外,就是那成排林立的建筑。据统计,在巴黎城市中心,这样的🏠占到60%,这一切都要感谢拿破仑三世。1853年,就是他任命奥斯曼为省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巴黎城市改造计划。1867 年的巴黎博览会举行之时,一个将“卡西莫多的巴黎”转变为“奥斯曼的巴黎”屹立在了塞纳河两岸。

       建筑是一个城市灵魂的象征,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才点缀了属于全世界的时尚花都巴黎。

  当你漫步在巴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两旁逶迤相连、不高的“奥斯曼”楼群,迤俪着伸向远方。

       有人说巴黎是一座露天博物馆,那一座座古朴而素雅🏠的外表,就是一件件建筑艺术品。走近它们,你会发现,每一栋楼都不会超过7层楼,底下两层楼是建筑最美的部分,饰有横向装饰条纹。有趣的是不少楼群只见三楼有阳台,一打听才知晓,原来当时电梯尚未发明,所以有钱人都选择住在三楼,属于贵族楼层,于是建筑师们就在房间配有铁栏杆的阳台和窗檐雕刻装饰。这个独特的奥斯曼式的巴黎,其城市规划的影响一直辐射至巴塞罗那、布达佩斯、柏林,甚至美国芝加哥。

 “ 巴黎是花,最漂亮的是蕊;巴黎是少女,最漂亮的是眼睛;巴黎是老人,最漂亮的是皱纹。” 巴黎人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缤纷活力、形成了这独一无二的印记。

  在巴黎街头行走,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突然眼前一亮,原来擦身而过的就是协和广场、杜伊勒里花园;抄近路穿过的大厅居然来到了巴黎春天百货;甚至走在毫不起眼、无人穿梭的巷子内,居然还能看到前方高耸“流行稍纵即逝,风格永存”的香奈儿广告画……这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和浪漫情调真让我们目不暇接。难怪第一次来到巴黎的老公都会发出赞叹声:“这里到处都是风景线”。

  眼前就是巴黎著名的老佛爷百货,它的知名度在国内无人不晓,也是🇨🇳游客的最爱,多少人愿在这里挥金如土。但是我却成了例外,以前一直以为它位于香榭丽大街上。这次算是第一次走进去,为的是陪孙女到三楼玩空中蹦极床。

  到过巴黎的游客,一定不会错过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的卢浮宫。从1204年建成,这里曾经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

  每天来卢浮宫的游客不计其数,为了避开拥挤的人群,我们一大早到达门口,没有等候就直接进入。每个到这里来的游客,首选就是目睹馆内的镇山之宝:维纳斯和蒙娜丽莎,我们也不例外。幸运的是周围的人还不多,让我们能单独和她们合影。

       看着照片,不仅感叹,十九年过去,她们依然是那样地楚楚动人,而我的脸上却增添了许多岁月如梭留下的痕迹。

  走进卢浮宫,人们关注着是珍藏在那里的无数件艺术珍品。可我的视线却更多地留在了门前的金字塔建筑。因为她的设计者、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不久前离开了人世,于是他和金字塔的故事再次浮出水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扩建卢浮宫,于是法国政府广泛在全世界征求设计方案……最后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立刻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在后来扩建的十三年中,有两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吵架上。”

  1989年,在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鼎力支持下,卢浮宫院前终于飞来了一颗巨大耀眼的宝石。她为过去和现在的时代精神缩小了距离,前者以强制姿态改写历史进程,而后者则隐匿地把历史拽到现代中来。

      贝聿铭大师走了,“他所见证了这个世纪之初,东方和西方曾爆发过相互交流和碰撞的“火柴热”,这场文化的发酵延续至今。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不仅要拥抱文化和制度那些激动人心的转变和多元化,而且要面对传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空前裂变和崩塌。”怎样去评价与思考,一直在你、我、他之间争论不休,甚至不惜撕破了同学、朋友、家人多年来保持的友情和亲情。

     巴黎如同一个汪洋大海宽阔,能够容纳一切不同的艺术,不仅有卢浮宫门前的金字塔;还包括了反传统的建筑艺术的蓬皮杜国家中心。它是1969年已故的总统乔治·蓬皮杜,生前为了纪念带领法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击退希特勒的戴高乐总统,倡导修建的。

     四十多年来,从这座“市中心炼油厂”的管道里,曾运送过无数个南来北往的游客,去目睹它的现代艺术。

  在这里看到的真是无奇不有,这个被命名《泉》的小便池也能成为艺术品;还有布满各种碎片组成的《新娘或爱娃.玛丽亚》模特,以及无数个你都无法想像的众多超现实艺术品。甚至连简单的各种颜色的方块♦️和圆圈照片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蓬皮杜国家中心是拥有全球现代艺术品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其中保存了20世纪以来的西方各种造型艺术。包括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派、结构派、概念艺术及流行艺术等各种流派的2000幅作品。以及新艺术时期的装饰艺术作品。可惜转了一圈,我就认出了早期国内旅法女画家潘玉良的作品。知道她的故事还是来自上个世纪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

  巴黎是多少人的梦。古今中外,有多少人用一生的时光去追随这个用调色板、油画布堆积起来的艺术殿堂。然而能实现梦想,虽然只有凤毛麟角,但是还有不少人为之努力,他们的起点就从著名的巴黎蒙马特画家村开始。

        因为这里是艺术家们成长的摇篮和世界艺术史上一块闪烁光芒的圣地。当年许多画家聚集在此,探讨艺术的真谛,并对学院派绘画发出了挑战,提出了新的艺术观点。这里曾经诞生过以莫奈、凡高、塞尚、修拉、马蒂斯为代表的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以及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派。

  走进这里,最受不了的就是一路兜售生意的画家们,不是要拉着你去买他的画,而是让他给你画像。如果你接受了,还可以自己选择各式风格的画法。花了四十欧元也给孙女来一张,虽然觉得不太像,但是要的就是画里留下的“蒙马特高地”的印章。回想当年我并不知道这五个字的意义,遇到了来拉客的画家,居然躲得远远的。可同伴赵刚还是被逮着,按在了椅子上,花了钱得到一张画像,不知他现在还保留着?

  离画家村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圣心大教堂,它始建于1876年,于1919年落成,由全法国的忠实信徒捐款兴建的。每天来这里的游客川流不息,人们沿着台阶爬上高高的山丘之顶,或走进宫殿般的圣心教堂,或站在平台上观赏巴黎全景,还可以遇到艺人的表演,在它的脚下就是大名鼎鼎的红磨坊。这是一个和谐包容了宗教、艺术、香艳和爱情的地方。

  与许多游客不同的是,这次我踏上蒙马特高地,为的是寻找十九年前留下的一段记忆。当年我和赵刚结束了法国南部小城比亚利兹的FP电视节后,开始了在巴黎的四天独自旅游。当我走在这里的石径小道,看见了旁边的欧式红色电话亭,向家里报个平安是必须的。从电话的那头传来了母亲那洪亮的声音……

       母亲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写到她病重住院。 四年后,她离我而去,在整理遗物时,我看到了这天的记录,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女儿从巴黎来电话,谈了电视节的事,我很羡慕她遇到了一个好时代。”后来记录了母亲五十五年来为福建广播事业奉献了一生的日记本全部被福建省档案馆收藏。

  也许那是第一次出国,或者是那独特的红色电话亭,还有母亲的日记本,让我一直难以忘怀这件再普通不过的往事。

       通往圣心大教堂有两条上去的路,我特地往右边上,左边下,可就是没有找到那个电话亭。是的,现在人人都有手机,谁还会去那里打电话呢?

      站在圣心大教堂前向远望去,在缓缓飘浮的晨雾中,巴黎千年历史若隐若现地浮现在眼前,看见的是现实,看不见的是往事,它就如这淡淡的薄雾一样随风飘去,再也无法重现。最终我只能带着深埋在心中十五年的追思悄然离去。

  法国可能是唯一能和中国齐名的美食之国,法国菜以选材精细、制作考究闻名,巴黎的米其林三星餐厅世界闻名,富豪名流在那里一掷千金。但普通巴黎人更留恋无拘无束的露天咖啡馆、街角实惠又地道的小餐馆,也许这些更能代表巴黎的美食性格。在两者之间,我们的选择是到埃菲尔铁塔上去体验,既省去了排队观光的时间,又能品尝法式美餐。

     出国前就在网上预订好位子,我们如约前往艾菲尔铁塔二层就餐。站在塔旁,仰望伟岸的铁塔;站在塔上俯视着蚂蚁般的人群;临窗坐在风味餐厅的一角,伴随着桌上柔和摇曳的灯光映着酒杯里纯正的法国红酒,耳傍的爵士乐在飘荡,自然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

  用完餐后,还可以上到三楼去欣赏点缀在埃菲尔铁塔四周的风光景色。不同于排着长队登上塔顶的感官,站在这里更接近地气,可以更好地在典雅的建筑中呼吸着历史的沧桑。

  巴黎的高雅艺术,来自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任何外观景色无法替代的。如果想要接近它,首选就是巴黎歌剧院。第一次走进大厅的我顿时被眼前的视觉盛宴所震惊,它豪华的像一个精美的首饰盒,仿佛里面装满了金银珠宝。不管内部装饰和外表建筑都极尽华丽之能事。走在像是古典城堡里的大走廊上,气势恢弘,富丽堂皇;站在大走廊下,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渺小;还有演出厅内,上千张披着紫红色外衣的豪华座椅和专门为上层贵族提供的包厢……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当年皇室贵族和欧洲统治者的奢靡,也能体会到欧式建筑的极致奢华。可惜的是那几天这里没有演出,让我们无法体验到歌剧院的音乐🎵艺术魅力所在。

  看不到歌剧院演出是一种遗憾,但不能错过位于香榭丽舍大街116号的巴黎丽都夜总会。它始建于192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克莱里科兄弟买下了老丽都,并进行了全新的改造,创造了餐饮与观赏节目相结合的娱乐演出。

        这是一场美女加红酒的宴席,艳舞者大多是20岁左右有着魔鬼身材的年轻姑娘, 变幻着各种不同风格、颜色考究,用料、设计、色彩巧夺天工的服装,在舞台上,随着快节奏音乐的变化跳动着,表演者个个都长得妖媚、艳丽,令人赏心悦目。

  看到有时暴露上身的美女们表演,不要认为这是低下的色情,在社会名流的眼里这也是属于高水平的艺术、是一种美的享受。世界上的达官贵人来到这里有无数,其中最著名的是戴安娜王妃,她生前每年都要来丽都,而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丽都有自己的专座……

       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台上都是说法语和英语。虽然我就听懂“巴黎!巴黎”二字,但是在沸腾的欢歌艳舞中还是可以感受到:原来巴黎那无穷的魔力,就是来自于夜色迷茫和噪动;来自巴黎无数个夜总会里那些精彩的康康舞和情色表演。

       夜深了,当我们离开丽都夜总会,眼前看到的是夜色中的香榭丽大街和凯旋门……

  时间真快,短短的六天结束了,我们的脚步印在了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市政厅、荣军院……这远远不够。因为巴黎有太多的故事,你就是在这里住上几年,也无法彻底了解她的深浅。

  我们再次出发,来到了巴黎火车站。看到大厅内📺屏幕正在播放这几天来,在巴黎街头抗议、游行的新闻。这已经不足为奇了,巴黎本就是这“光荣传统”的发源地。但是不幸的是,不仅影响了周边百姓们的生活秩序,还波及到了外国游客,我就是其中之一,那是发生在十八年前。

  2001年底,接到西班牙第八届国际环境电影节的邀请,纪录片作品(《土楼,我的家》入围,将角逐最后的奖项。我再次走进巴黎,转机前往巴塞罗那。与上次不同的是:单枪匹马、独闯欧洲。

      12月5日,下午2点,我到达了戴高乐机场,不幸遇到了机场塔台员工罢工,飞欧洲各地的航班90%停飞。怎么办?按照电影节的安排,我的片子是安排在明天的下午5点展映,我必须赶到,为现场评委和观众做介绍。

      于是我开始寻找救命稻草,突然发现一位转机瑞士、会法语的中国女士。在她热情帮助下,再次确认了:没有飞机,不能退票,只能滞留在巴黎等候。她建议我:“你为什么不坐火车呢?巴黎到巴塞罗那的火车一夜就能到达,你还有时间的。” 接着我跟着她来到机场的火车售票处,已经是下午5点,售票处关门了,只能到市区购票。这时📢通知,去瑞士的飞机开始登机,我们握手告别。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记住了她的名字:“欧中管理促进基金会项目主管:王志远。”

  接着在另一位中国女留学生帮助下,怀揣着她写下的巴黎火车站线路图,我登上了开往市区的快线🚉。

       一路上我拖着、不容易再次被撬开;带着铁锁🔒的笨重旅行箱,在狭小的地铁站里辗转,一会儿下楼梯,一会儿上楼梯。已经是大半天滴水未进的我,感到手里的箱子越来越重了。我不停地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准时赶到!”靠着我的半拉子英语水平,一路咨询,终于找到了巴黎火车站。

       已经是晚上八点钟,火车购票和换外币窗口都已经关门了,尽管离开车还有两个小时,但是语言不通,又黑灯瞎火的,去哪里换钱啊,我感到彻底地绝望了。

      拖着大箱子走出车站,突然我看到对面的中国餐馆。换好了法郎,也无法买到火车票,只能先上车后补票。

  巴黎的十二月是寒冷的,站在没有椅子、像大棚屋似的火车站里,四处漏风,这次我尝到了饥寒交迫的滋味。

        一个半小时过去了,到上火车的时间。在与西班牙女列车员交涉后,语言成了障碍,无法沟通。此时离开车的时间只剩下十五分钟了。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凡是看到亚洲人的脸孔,我就会对他们发出:“Are you Chinese?”这时一行五人的中国山东烟台政府的考察团走来,对我说:“你跟我们一起上车吧,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不帮你,谁来帮你。”上了火车,在随从翻译的帮助下,我终于顺利地拿到了车票。在汽笛声中,绿皮火车开动了,它带着我奔向巴塞罗那。

       第二天下午,我准时赶到了现场。五天后,我幸运地站在了第八届西班牙🇪🇸国际环境电影节的颁奖台上……

  车站如同人生的驿站,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和希望。今天当我再次站在这里,眼里看到的是:车站新了、亮堂了,过去的绿皮火车也不见了……十八年过去了,时代在变迁、万物在更新;唯独不变的是:离别前的不舍和相聚时的欢乐;还有那难以忘怀的浓浓乡音。

  人在旅途,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四天后,在前往布鲁塞尔的火车上,我们的一个包被盗,里面的护照、英镑、欧元、尼康照相机和镜头全部没了 。没有法子,只能按照程序办事,先找到附近警察局👮报案,开证明,再到🇨🇳领事馆办理护照(旅行证)。没想到孙女刚学会写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在这里用上了。

      拿到证件,只能在欧盟签证生根国家地区行走。原计划是第二天乘坐欧洲之星穿越英吉利海峡到伦敦,爱尔兰的都柏林和贝尔法斯特。现在只能返回巴黎。

  其实这次损失的不止是护照,💰、📷,还包括了,去🇬🇧和🇮🇪购买的火车票、飞机票、加上已经付款的酒店费,英国签证费,对于我们拿退休金的工薪阶层来说,损失确是不小。但是人在旅途活的是一种心态,遇到挫折不是能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加坚强。想开了,无能为力就可以称为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为了不使这次经历在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我对孙女说:“只要你没有丢,其它的都不是事。”

  回到巴黎,安顿好住处,我们再次来到与卢浮宫、蓬皮杜中心一道被称为巴黎三大艺术的奥赛博物馆。之前来过一次,看到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因为没有时间等待,只能退却。没想到,这次直接走进了这座、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博物馆”的艺术宫殿。

  步入大厅,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从建筑的装饰到展厅的布局,还有在正前方悬挂的醒目大钟,真是名不见经传。

      最初知道奥赛博物馆是来自台湾作家蒋勋。19世纪中叶,这里曾是当时的行政法院和皇家审计院的所在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大火烧毁。1898年,为了迎接巴黎万国博览会,巴黎奥尔良铁路公司向国家购买了这块地皮,修建火车站。但在1940年即已没落,最终历经过无数的变迁,闲置了约47年之后火车站改建成奥塞博物馆。

  这里展厅共有三层,主要陈列1848年至1914年间创作的西方艺术作品,现有艺术收藏4千多件, 其中包括绘画, 雕塑, 以及家具陈设等,聚集了法国近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填补了法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从古代艺术到现代艺术之间的空白,使奥赛博物馆成为联结古代艺术殿堂卢浮宫和现代艺术殿堂蓬皮杜中心的完美的中间过渡。

     大有大的气派,小有小的优势,与卢浮宫相比,我更喜欢奥赛博物馆。因为我们既没有太多的时间,也不具备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画家那样的欣赏阅历和水平,所以觉得来这里能够做到,走马观花看一遍,留下点印象,再回去慢慢品味。

  巴黎是印象派发源地,这里就成了世界上收藏印象派主要画作最多的地方。其中有凡.高, 高甘, 安格尔,德加,德拉科卢瓦,莫奈等的作品。

       仔细品味了这个展厅的作品,发现凡.高与其他印象派画家相比,在资历、年代等方面都算是个晚辈。可是曾经到过的世界各大著名的博物馆,包括奥赛博物馆在内,为啥总是在宣传广告里,将文森特.凡.高名字排在最前列?

  于是第二天我们租了一辆车,朝着凡.高故居慕名而去,途中路过了位于巴黎以西70公里的吉维尼小镇,这里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画家克劳德·莫奈的故居。      

      自从1883年4月底,莫奈乘火车经过小镇时,就被这里的宁静氛围所深深吸引,从此在此定居。他酷爱花草,于是就有了莫奈花园的美称。1914年,莫奈在自己的庭院中建成了长23米、宽20米、高5米的大画室,在这里完成了他的著名作品《睡莲》系列和《日本桥》等系列。1926年,直到莫奈去世都没离开过这个家。

  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莫奈,经历了第二任妻子和长子去世的打击,同时自己的视力也急速恶化。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睡莲》创作,在人生最后的27年里,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

  与莫奈住所一墙之隔的就是莫奈多年精心打造的后花园。沿着两旁溪水潺潺的小路往前走,看到的是,莫奈画笔下的小桥、流水、柳树、睡莲从画中一跃而出…… “ 莫奈带着我们的视觉走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下,经历微风吹拂,经历阳光在皮肤上的温暖,经历一种空气里的芳香。在他的内心世界,颜色就是一种光,他走进光里,给世界留下了最美的印象。”蒋勋

       在这里沉淀、隐居的四十三年中,莫奈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不仅成为印象派之父,也成为现代绘画的先驱。

  离开莫奈花园,一小时后就来到了凡.高故居的奥维小镇,这里是画家眼中的灵感之地,塞尚、克鲁德·莫奈等知名画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天才的笔触。

      1890年5月, 厌倦了巴黎喧嚣的凡.高,来到了这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70天,也留下了不少光彩夺目的油画《奥维小镇的教堂》、充满感性的《保罗·加谢医生》、哀怨的《艺术家自画像》,以及黑暗神秘的画作《麦田乌鸦》等。

     凡.高生前穷困潦倒,只能以每天3.5法郎的价格租住在小镇上这家最便宜的拉乌客栈里,现在这里成了“凡.高故居”。

      由于地方太小,每次到访的游客只能分批进入。登上狭窄的木楼梯,看到的是两小间、各自仅有7平方的小屋,墙上的裂缝,锈蚀的门环,还有一张椅子💺和破旧的床铺。所有的摆设都与凡.高曾经描述过的油画相似。

  小屋内没有留下任何当年的遗物,这时小屋隔壁,传来了为下一批游客播放着凡.高的纪录片声音。     

       每天晚上,当凡.高完成一天14小时到15小时的工作之后,他就坐下来用铅笔与钢笔向弟弟提奥倾吐自己的心事。对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珍视他的每一句话与他的感情的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却只看到烟。但是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凡.高的这团火,是他对绘画的热爱,对生命的激情,对世人的悲悯之心,而在他生前能看到这团火的只有他弟弟提奥。

  离开故居,坐车来到了凡.高的墓地,陵园不大,里面埋葬的都是附近镇上的逝者。走进大门,老远就看到了三两个游客围着一个挺显眼的墓碑,那就是凡.高的墓地吧。当我快步走近时才吃惊地发现,一位被全球最著名的美术馆被誉为排名第一的、最伟大的画家,拥有的却是这块菜地般的墓地。他最亲密的弟弟,提奥就躺在他的身边。

  提奥对于凡.高,不仅是一个弟弟,更是一个朋友、一个知己、一个引导者、一个灵魂之友。在他们兄弟的有生之年,共计来往的书信多达858封。他们谈艺术、谈人生、谈自己的喜悦和烦恼……没有提奥就没有凡.高,当年就是在画商弟弟的经济与爱的支助下,才成就了处于贫困潦倒之中的凡.高。这样的手足之情、同生共死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到此游客。

  在陵园大门的对面是一片农田,凡.高生前创作的最后作品之一《麦田群鸦》就悬挂在那里。“乌鸦的啼叫,天空的乌云,麦浪的惊惧颤抖,这一切都预示着梵高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突然天空中云团翻滚,一阵大雨降临。

  站在雨中的我仿佛看到:那绿黄灰褐色纵横交织的大地,好似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凡.高正站在那里,绝望地为自己的生命吟唱着离别前的挽歌:“前途变得更加黑暗了。我一点也看不到幸福的未来。我在目前只能够说,我们全都需要休息——我感到不行了。”随后他从腰里拔出了一把手枪🔫,这是当地人为驱赶乌鸦使用的……此时雨越下越大,远处不时传来了一阵阵闷雷声。

  1890年7.27日,两天后的凌晨,就在这间小屋里,身受重伤的凡.高躺在弟弟提奥的怀里,闭上双眼,离开了这个世俗偏见的世界,享年37岁。

      在凡.高去世两个月后,由于悲痛过度,身体一直虚弱的提奥陷入了昏迷,四个月后也随他哥哥而去,生前凡.高离不开提奥,身后堤奥更离不开他的哥哥。

      后来提奥的遗孀乔安娜在阅读了凡.高与迪奥之间的书信,感悟到这两个灵魂就像印度神话中的双马童子“他们至死也不分离。”于是把提奥的灵柩从乌得勒支迁往奥维尔,葬在凡.高的墓旁。除了那些书信,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珍藏在弟弟那里。多年后,提奥的儿子将他们全部捐出,与之公众。

  凡.高为什么被誉为印象派画家第一,到书中去寻找答案。这本由德国作家瑞纳.梅茨格著的纪实文学《凡.高》详细地将凡.高创作时的现实环境和处境,放在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通过871幅作品和大量书信的图解,一点一点带着我走近他的内心最深处,特别是填补了我并不了解他的前半生。

      当看到凡.高早期作品中:田里劳作的农民,昏暗破旧的房屋、以及布满了皱纹疲惫乌黑的脸……我渐渐地明白了,凡.高之伟大,是来自他骨子里始终保持着、对故土一草一木的眷恋和对劳动人民的爱。 与其他伟大的艺术家相比,只有凡.高一生都处在贫困潦倒、生存艰难,连画画用的颜料都由弟弟提供;加上世俗社会嘲笑、精神上的折磨。但是他始终没有退却、没有放弃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即使在生病时依然如此……

      凡.高说过:“如果我的画都卖不出去,那我实在无能为力了。但总有一天,这些画会比我买得起的颜料更有价值,比我的生命更有价值。”他说到了,实现了,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第一!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旅行者们的追求;住下来发呆,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我们在这间“看得见风景”的奥斯曼民宿,已经看了三个晚上,说实在的真不想离开,可惜回国机票已经买好,就在明天。这里离歌剧院和老佛爷步行只要十分钟,但是那里没有演出,而我们对于奢侈品从来就没有欲望。这最后的一晚要去哪里?该走的景点都去过了,但是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

  有人说,“巴黎最美的“街道”不是香榭丽舍大街,而是在塞纳河上,她是巴黎的灵魂所在。塞纳河最精髓的质感,在于她柔软的内心和一川碧水的灵性。只有当你轻轻触到那一湾柔波时,你才能换个角度仰观这座城市……”

      对我来说虽然已经游过两次塞纳河,可都是在白天。夜晚的她又会怎样?也许会有惊喜吧。走,到塞纳河上去看夜景。

  算好了太阳☀️西下的时间,我们出门了,来到了为1937年世界博览会修建的夏约宫,它分为两大部分,东边是法国建筑艺术博物馆、歌剧院;西边是民族博物馆,海洋博物馆,正前方树立着十几门水炮和雕塑群,喷水池。

        这里正对埃菲尔铁塔,也是拍摄的最佳角度。这时平台上占满了人,都在欣赏着晚霞中的埃菲尔铁塔。 眼看着夕阳余晖渐渐消失,我们不敢久留,快速地朝着埃菲尔铁塔脚下的码头奔去。

  “阑珊灯火映照着夜幕降临的天空,浮云如被点燃的青烟,轻轻飘向它所归属的地方,夕阳余晖映衬下的埃菲尔铁塔,此刻被点缀的阿娜多姿,如一位身穿紫玫瑰🌹色的华丽贵妇,开始了她夜间风情万种的演绎。”

      晚上八点正,伴随着轰鸣的马达声,游船从阿勒玛桥码头启航,沿着左岸,向着圣路易岛驶去。。

     游船穿过一座座古老的法式建筑楼,看到从一扇扇雕花窗户里闪烁的灯光,我不禁从内心发出羡慕与赞叹:“只有他们,才是名副其实的巴黎人啊。”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选自卞之琳《断章》

     游船穿过了新桥、亚利山大三世桥、艺术桥……来到了残缺不全的巴黎圣母院前,突然间,它停下了脚步,马达声消失,四周鸦雀无声。

      在苍茫的慕色中,我仿佛看到了卢浮宫里断臂的维纳斯;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命运》交响乐在耳边回响。这时只见船上的游客全都举起了手机向她“致敬”!这庄严肃穆的场景,让我感动、让我震撼、让我在人生的岁月中第一次体验到了,原来残缺美的魅力,是来自那时间的力量和历史的沉淀。

  马达声再次奏响,游船缓缓启动,继续顺流而下,前行在塞纳河上。突然只见不远处的埃菲尔铁塔发出了灿烂耀阳的光芒,它照亮了塞纳河两岸;照亮了巴黎的上空……

      多么熟悉的景象,十八年前在远处曾经见过。那天,满怀期待的我,正坐在从机场到市区的地铁上,去追赶开往巴塞罗那的火车……      

                                              2019.10

      感谢过去的网友们点赞和转发,感谢来自网络提供的部分照片,资料和文字。

02:10
去APP下载
在欧洲的度假时光
6490篇内容 9.4万人参与
更新于 2019-10-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