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拉松史女性第一人:“不听话”的女孩,可以改变世界

 碧读好书 2020-07-27

近年来,健身的风潮越刮越猛。为了凹凸有致的好身材,对于追求美丽的女性来说,不论是去健身房撸铁、游泳,还是动辄两个小时的瑜伽课,统统不在话下。

就连可以把吃瓜观众“吓个半死”的极限运动马拉松,这几年的参赛者人数也在蹭蹭上涨。马拉松全长42.195公里,按普通人逛街的走法,要逛整整一天不休息才能勉强达到。

虽然看起来挺可怕,但其实大家的朋友圈里总有那么一两个马拉松跑者。记得我读大学时,就有一位学姐参加了马拉松比赛,还凭借着前九名的成绩,获得了主办方奖励的万元装备。

官方统计数据也说明,近些年参与马拉松运动的女性越来越多,到2017年,女性参赛者比例占到了30%。

马拉松是一项高贵的运动,其中体现出的拼搏精神不应该有男女之别。

可惜的是,最初的马拉松比赛是禁止女性参赛的。

而现在,女性可以在马拉松赛场上自由自在地奔跑,这背后的故事,还要从一位“不听话”的女孩凯瑟琳·斯威策说起。

01 从拉拉队员到马拉松运动员

1897年,美国人在波士顿设立了第一个城市马拉松比赛。

那时,大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还是柔弱易晕倒,大家普遍认为,马拉松的超长距离会导致女性子宫下垂,无法生育。出于“保护女性”的目的,一切马拉松比赛都禁止女性参与。

当然,女性也不是完全不能和运动沾边。在1920年代后,女性可以有限度地参与部分体育项目,而拉拉队这样既符合传统女性特质又与体育竞技挂钩的项目,就成了众多女孩的热门选择。

在美国主流的校园价值观里,最受欢迎的女孩子们一定是拉拉队的一员。

看看美剧和电影,不论是《生活大爆炸》里的佩妮,还是《魅力四射》里的克斯汀,她们在校园里最青春美丽、活力四射的时刻,就是成为拉拉队员在场边表演的时刻。多年以后回想起校园生活时,最骄傲的事情之一也是成为了拉拉队里的一员。

作为北美体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拉拉队已经走向世界,成为了赛场边最吸引人的一道风景线。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凯瑟琳·斯威策作为一个小姑娘,儿时的梦想不是成为竞技场上挥洒汗水的运动员,而是成为一名拉拉队员。

然而,凯瑟琳父亲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一生: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参与其中,而不是坐在旁边看别人努力。

是啊,就算身为女性,也应当权利去赛场拼搏,仅仅作为装饰品实在不是凯瑟琳的风格。

于是,凯瑟琳加入了学校的波士顿马拉松队训练营。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她以强劲的跑步实力和参与马拉松的决心,说服了教练为她报名。

在凯瑟琳·斯威策的回忆录中,她写道,教练对她想参加比赛的想法暴跳如雷。但最终,教练妥协了:

“如果有任何女人可以做到,那这个女人就是你。

02 女性权利,在此一搏

1967年的4月,20岁的斯威策兴奋的像个孩子,把号码牌“261”别在衣服上,混进男生堆里开跑。

开头总是有趣的,人们和蔼可亲地一起奔跑,时不时说个笑话,凯瑟琳的心情非常轻松愉悦。

随着比赛的进行,人群渐渐稀疏起来,这时有媒体记者发现了凯瑟琳:一个女人参加比赛!身上还有号码牌!

大赛的组织者,乔克·森普尔,也意识到了凯瑟琳的“违规操作”。乔克紧紧追赶着凯瑟琳,冲上来边撕扯边推搡,希望能让她离开赛道,交出号码牌。

这一幕被摄影师拍了下来,后来成为了马拉松史上的经典场景之一。

组织者对凯瑟琳的暴力仍在持续,记者们也开始变得咄咄逼人:

“你想证明什么?

“你什么时候退出?”

危急时刻,凯瑟琳在男友和教练的帮助下,摆脱了乱哄哄的人群,幸运地完成了比赛。

后来,凯瑟琳在访谈里曾经提到过一个细节:

当她开始跑马拉松比赛时,周围的男性都很友好。

他们纷纷表示,非常高兴能在马拉松赛道上看到女性参赛者,马拉松比赛的规则是该被打破了。还有男性想让她对自己妻子说些什么,希望自己的妻子也能来参加比赛,挑战一下自己。

凯瑟琳深深地意识到,身上背负的不仅是自己的梦想,更是女性的希望:

如果她退出,从此就再没有人会相信,女性也有能力跑完42公里。

如果她退出,所有人都会觉得,她的参与只是一个宣传噱头。

如果她退出,女性能参与的运动就会受到更加严苛的限制。

权利,我们女性得靠自己争取。

凯瑟琳坚持跑完了全程,轰动了整个波士顿,众多美国女孩都把她视作偶像。在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后,波士顿马拉松组委会终于在1972年正式承认了女性的参赛资格。

这是女性权利再次进步的一天,也是世界更加美好的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表达对凯瑟琳·斯威策女士的致敬,波士顿马拉松组委会宣布,“261”这个号码会永久从赛事中退役。

从今往后,261永远只属于凯瑟琳·斯威策一人,她和她的传奇故事也会永远激励着女性为自己的权益而战。

2011年,凯瑟琳入选了全美女性名人堂,与海伦·凯勒等女性拥有同等荣誉。

03 女性,就应该“不听话”一点

除了要学会打破外部世界的条条框框,我们也应该警惕自己内心设下的障碍。

出于人类天生的对安全感的渴求,我们常常陷入自我催眠的魔咒中:女性应该被照顾,应该呆在舒适的环境里。

确实,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同,但扪心自问,身边那些安于小确幸的女性,是不是真的过得如她们自己说的那样幸福?

现代艺术家黄莺曾经在采访中提到,她身边的很多人,一成不变地生活了好多年,没有改变。她们确实有着自己各种平淡的小幸福,活的挺安心。但是,她们总会抱怨,说老公怎么不好,工作怎么不好。每次劝她们改变,她们都会害怕,因为改变会让他们没有安全感。

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要警惕这种麻木的、欺骗式的安全感。嘴上可以哄骗自己,但心底的焦虑感和抱怨是掩饰不了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希望自己做出改变的小声音。我们要做的,就是正视自己内心的愿望,行动起来。


适当的迈出舒适圈,适当的“不听话”一点,跳出自己内心的束缚,其实没那么难,而收获是巨大的。

不论是看一本有点难懂的书,还是与家人讨论一个有深度的社会话题,又或者更进一步,发展第二职业,做一名斜杠女性,都是在一点点打破传统要求女性的驯从。

要相信,每位女性如星星般的光亮,最终会汇聚成比太阳还要亮的光芒。

女性,应该“不听话”一点。“不听话”的我们,真的可以改变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