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什么心态,就什么命

 碧读好书 2020-07-27

好书像碧玉一般珍贵!

提供高品质必读好书资讯,欢迎关注

文 | 江晓白

世事如棋,人生似梦。

生于浮华红尘,人们桎梏于得失,又营役于名利,然后怨怼、愤恨、疲惫、空乏、挣扎,以及捍卫、掠夺、厮杀。

无一不苦、无一不难。

熙来攘往、东奔西走中,倘若现实稍不如己意,心里就生出九曲连环的烦恼。

当然,铺排欲望、计较成败并没有错,毕竟,“生活”二字的释义,是“生下来”与“活下去”。

就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

所以,要想在“入世”中活得自恰,精神境界的修炼尤为重要,

因为:“物随心转,境由心生”,你的心是怎样的,世界就是怎样的。

01、心境之一:知足

曾国藩说:“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做人,最忌一个“贪”字。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为实现“逆天改命”的“壮志”而走上歧路,贪“权”到丢弃灵魂、自尊,日常以腐败、渎职为“能事”,最终,落得个自杀谢罪的结局。

高育良贪“色”,生活中为博红颜一笑抛弃发妻,工作中人前刚正、人后龌龊,背弃原则、底线,甘为高官敛财工具,最终沦为阶下囚。

《增广贤文》中说:“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贪得再多、求得再杂,满足的是一时虚荣,追求的是身外之物。不妄求、持知足心,方为赤子。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挤在8平方的房子里,结婚后住在最普通的底层,后来又让出底层给偏瘫的老人,搬去了最高层。

旁人看来,他的居住环境一直都很糟糕,但他总是乐呵呵的。

于他而言,和朋友一起住能随时交流促进感情,住一楼能种花养草,住顶层光线好、安静。

毋庸置疑,外物会冲击人心。万人敬仰、繁华闹市、珍馐佳肴自然要比普通之身、萧条乡野、清粥小菜更让人神往。

但我们要知道,世间一切都是起伏变化的,如露亦如电,翻云覆雨、昙花一现是世事常态,面对已得到和已拥有的,“惜福”才不致于心盲。

知足才常乐,随遇方久安,这是生命的朴质本源。

02、心境之二:知不足

莎士比亚说:“愚者自以为聪明,智者则有自知之明。”

做人,最紧要是知道自己的短处、了解自己的弱点。

人们常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任是旁人把他的颜值吹捧得举世无双,他只淡定地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是一个智慧的人。

朱光潜认为:“自知之明”即是:

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

苏轼就是这样的人。年少轻狂的他,曾以为自己饱读诗书,豪迈提笔写下“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不料却败于一本有很多生僻字的古书。羞愧之下,他将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而后勤奋治学,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自高必危,自满必溢。偶获胜利,就认为自己完美无缺,然后居功自傲,更兼目中无人、裹步不前,那是万万不可取的。

自以为是者不足,自以为明者不明。自明,然后能明人。

03、心境之三:有为

“有为”是指:应该做的事,就必须要去做。

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呢?分两个方面讲。

首先、对外,尽好生而为人的责任和义务。

从“生命”这个大语境回归到凡俗生活中,我认为,人这一生必须要做的事情无非三件:照顾好生养我们的人、养育好我们生养的人、保护好陪伴我们一生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对上,孝顺好父母,对下,养育好子女,中间,陪伴好枕边人。

这是生而为人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对内,要终身学习,以及保持体魄健康。

有人说:“被淘汰,是因为停止终身学习;被需要,是因为持续贡献价值。”

这是一个全民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时代,不管是已登山顶,还是暂处低谷,能笑到最后的,以及能持续成长的,始终是那些从不放弃学习的人。

当然,除了用学习打造一个“性感”的大脑,我们还应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因为强健的体格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它,所有鲜花和掌声,都将是水中月般无法打捞。

亦舒说:“我的归宿就是健康与才干。”

短短一句话,概括了“学习”与“健康”无可置喙的重要性。

综合以上,所谓“有为”,即是:付出最大限度的努力和能力,爱人、惜己。

04、心境之四:有不为

冯唐说:“做人要学会敬畏,有所为必有所不为。做事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上面讲到“应该要做的事”,现在来讲讲“不应该做的事”。

反骨之事不应该做。

比如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面粉。展现了崇高的名族气节。

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应该做。

《史记》记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君子爱财、爱权、爱利,都应该取之有道。

这个道就是“规则”,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获取的利益”,就是损人利己“不守道”。

强加于人的事不应该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标榜自己、评议他人的事不应该做。

自己获取了成就和荣耀,独自欢喜,然后以之为里程碑,订立下一个更高远的目标,而不是大肆宣扬、大贴标签。要知道,过去的名利簿并不通向躺赢的未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连足球巨星贝利都说,踢得最漂亮的球永远是下一个。

他人是非功过,内里皆有乾坤,我们作为旁人,无须追本溯源、刨根究底,更无须评头论足、横加指责。看透不说透、知人不评人,才是最大的宽悯。

综合以上,所谓“有不为”,即是:保持忠诚、遵守规则、富有同理心和悲悯心,做一个善良的人。

05、你什么心态,就什么命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人这一生,要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相,所以宽容;见了天地,体会了伟大与渺小,所以谦卑;  见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达。

这是关于“人生”趋于至境的诠释。换句话说,人生其实是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有人穷尽一生兜兜转转,徘徊在第一层和第二层;有人灵心慧性早早悟道,抵达了第三层。

这就是不同“心境”所投射出的不同人生状态。好比同样的粗茶淡饭、起早摸黑,有人如饮毒酒,也有人奋起直追。

“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辞”。

生活最残酷的真相之一是,努力改变不了命运,苦难也不会变成财富,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是你的心态。

生而为人,当我们既知足、又能知不足,既有为,又有所不为,才能拥有不必与命运打斗得灰头土脸,却依然优雅从容的人生。

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当你的心态对了,人生自然就顺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