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死”后,他的作品卖出了天价

 抽屉电影 2020-07-27

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往往都是很盲目的。为什么这么说?真正的艺术鉴赏者,一定会有着自己的立场,你让一位不喜欢梵高的作品的人去鉴赏,他肯定不会对梵高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溢美之词。相反,你让一个对于艺术没有一定的审美的人去附庸风雅的话,得到的结果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惊奇的就是对于一部作品前后两次截然不同的态度。2017年上映了一部作品《挚爱梵高·星空》。这部作品是好几些位对于梵高非常信仰的画家亲手绘制的画作集合而成的电影。那部作品一经上映,整个影视评论圈不乏溢美之词。为什么?因为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成了当年的艺术热点。

梵高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会对于他一个曾经非常落魄的画家无比的崇拜。而这一切的崇拜仅仅是限于自己已经离世。本着失去的才是最好的原则,对他的作品异常追捧。人们是病了吗?估计是的,如果梵高能活在今天,看到这么多狂热的,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狂热的粉丝,也是会被吓一跳的。或许他看到这些以后,就更加的郁闷了。

追捧死者,却无视活人,不知这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风气。在近一点的话,霍金的离世依旧是如此。在互联网异常发达的今天。任何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地震。现代文明为艺术的传播打通了渠道,但是却贬低了艺术的价值。因为这些伪艺术爱好者在以摧枯拉朽的力量破坏着前人们建立起来的艺术欣赏体系。艺术,最终败给了商业和金钱。

说这么多为什么呢?是为了引出今天的这部电影——《我的杰作》。这是一部对于以上所言的风气进行了赤裸裸的讽刺的影片。他充分的揭露了人们附庸风雅的不良习气。如果有反作用的话,那一定是他给了那些妄图不劳而获的人们一个捷径。或许,艺术真的可以忽悠一大帮人。

碌碌无为的画家与一个画展商人是好友。画家究其一生也没有在艺术上有任何的建树,画展商有着自己经商的秘诀,那就是欺骗。但是在很多次的尝试之后,这位画家依旧是扶不起来。画展商放弃了。没想到画家意外的出车祸然后住进了医院。从这以后,他们开始走运了。画展商看到了一个商机。她与画家密谋导演了一场离世风波。

此后,画家的画迅速升值,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但是这个秘密却被一个诚实的人给举报了。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画家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的大的惩罚。他的画作依旧是不断的溢价。最终,他被包装成为了一个现代艺术家。

这是一个非常讽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互联网非常发达的今天,很多看似恶劣的情景会通过意想不到的转折而达到不可预期的结果。艺术究竟是什么?是那个冥顽不灵的画家不愿意改变的画风吗?是那个妄图通过一张巧嘴使得买家不断出价的画展商的阴谋吗?或者说,是人民群众们对于日益丰富的物质与自己低下的审美之间的错觉?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答案。

我们对于艺术的追捧,无疑是一种从众心理。一个三流画家死后,他的作品被卖出了天价,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人们追捧的并非艺术。而是一种潮流。就如同画家迟迟不愿与时下流行的潮流画风做妥协一样。他正是因为这种不妥协,而最终变得妥协。

除了他的作品被卖出天价以外,这一切都没有任何的改变。人们的鉴赏能力并没有直线增加,增加的或许仅仅是对于这些画作的无脑追捧。至于他们所追捧的到底是什么?没有人在乎,只要是小众的东西都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即使这种意义毫无意义可言。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那些在梵高以及霍金离世后不断的对于炒作他们的热点报以热情的人们。他们不见得可以对两位大师的作品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但是这却不妨碍他们对外宣称自己的“沉痛怀念”。他们究竟怀念的是两位大师,还是说他们仅仅是怀念“怀念这两位大师可以给自己带来的大师气息”。没有人知道,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艺术确实难以捉摸,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艺术才有所景仰以及追求。一旦艺术成为了一种可以肆意炫耀的奢侈品,那么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那一方画布,可能灵魂最终也是会灰飞烟灭。欣赏一部作品是不应该有时间维度的。或许,对于那些附庸风雅去追求所谓的艺术的人,应该冷静下,停一停。因为你的行为配不上你的灵魂。

……

欢迎留言

明天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