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0年之后,电影里不见了小学生……

 抽屉电影 2020-07-27

大概没有谁能记得清楚,我们已经多久没有在电影里看见小孩子了。当国产电影迈进到商业片时代,类型电影越来越少。大量的商业片不断的充斥着我们原本就种类稀少的院线。这就使得原本生存空间小众的类型电影越来越浅,最终沦落为商业片的一片拼图。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受众面。

我们的电影类型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单调。商业片为了票房可以舍弃太多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东西。而专门类型的电影也逐渐地在向商业片靠拢。刑侦题材,儿童电影,武侠片等等诸多类型开始变得千篇一律。尤其是儿童电影,在21世纪开始以后,我们能看到的,或者说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儿童片恐怕早已经被诸如《喜洋洋》系列以及《熊出没》系列牢牢把控住了。即使是后来有着诸如《大圣归来》以及《大鱼海棠》、《大护法》等作品出现,但大都是昙花一现,没有搅起太大的风浪。

儿童电影有未来吗?如果你想有,那就会有。而且不止一个类型的儿童片,整个儿童电影也可以做到百花齐放。前提是我们需要给予儿童电影一个契机。当我们变得不那么浮躁,当我们用心雕琢故事,当我们用情真诚表演。那么完全能迎来一个不错的电影。这句话不是没有例证。在距今将近30年的1990年,在亚运会开始前夕,我们就有着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

《我的九月》是一部儿童电影。而且是近三十年来,为数不多的一部完美且完整的儿童电影。本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小学生的故事。亚运会开始前夕,担当着表演重任的几个小朋友被刷下来了。他们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五味杂陈。这几个小朋友中间有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大家都戏称他为大傻子。他因为性格内向屡屡受同学们嘲笑。但是最后,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再一次的重返表演队伍中。小孩从此也不再内向,变得更加的开朗。

对于儿童电影,我们一直秉持的就是教育意义。但是对于大多数导演来说,一般的凸显教育意义,很大程度上会破坏电影的完整性。当观众们审美疲劳以后,再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也会被攻击。这是一个很难平衡的点,当然,很多时候也有例外。讽刺和具有教育意义虽然差不多,但明显前者的表现形式更加的多样。不过就播出效果而言,讽刺却不受待见。这基本上等同于教育意义不受喜欢。

能做好这几个点的人,大都交出了不错的作品。在儿童电影领域,我们在新世纪远一点的可以追溯到张元的《看上去很美》。近一点的可以看到,郑渊洁童话故事改编的短片《训兔记》。这两部作品主打的都是讽刺,对于教育制度的讽刺,对于眼下社会环境的嘲讽。但是他们虽然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却没能产生深远影响。可见大家喜闻乐见的并不是那种单纯的讽刺。大家对于儿童电影还有别的期待。

如果从这一部电影来看,我们观众的众口难调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本片没有那么精准狠的讽刺力度,同样的对于教育意义来说也没有过多的明示。大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如何一步一步的解开自己的心结,最终取得成绩的故事。以往很多儿童电影的失败之处,莫过于导演用自己作为成人的的视角去审视孩子们的生活,这样显然不会切近他们。本片则是不同。

本片中发生的所有的故事,并没有告诉大家谁对谁错,转而使用一种客观的角度去记录。将评判的标准真正的交给了观众。片中的小男孩作为主角,他的很多行为都会让银幕前的观众们着急,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并没有通过片中的大人们传出来。这样就让电影与观众之间形成了良心互动。一下子提升了本片的关注度。

其次,将一个孩子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与当时的大环境结合起来。同时为我们全景再现了北京当时的风土人情。这一点与《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如出一辙。导演为我们展现出来的人物立得住。他们并不是万里挑一的天之骄子,而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我们邻居一样的普通人。这样接地气的人物设定,使得片中的角色们异常的丰满。再加上整个故事的暖心框架。少了太多的阴暗面,多了很多的快乐以及喜气。就这样,一部优秀的儿童电影,一个精彩的宣传片就诞生了。

只不过很可惜,在本片上映后的将近30年时间内,我们能看到的优秀的儿童电影却越来越少了。以至于本片成为了最高峰。这一切真的也许如同片尾的操场上的真实草皮一样,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时代,再也见不到了。

……

别看了

没二维码

失望了吧

就不让你扫

你过来打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