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林尼案》:承认和反思,让德国赢得尊重

 抽屉电影 2020-07-27

战争往大了说是一个集团性质的犯罪,往小了说是每个参与战争的人的犯罪。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分,因为很多战争中犯下罪行的人,为自己的行为开脱的时候,都会说这是一场有组织的屠杀,而自己当时只是奉命行事而已,只能算是过失杀人,而非故意杀人等等。

每一个妄图逃避过去的人,都惯用这种方式为自己洗清嫌疑,这也是最被广大人民群众诟病的辩解。但是,时间是前行的,人们最终是会老去的,当曾经的战犯们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是会遭受心灵的叩问的,在人们对于过去越来越清楚的今天,妄图以这种方式逃避罪责是会受到更深的谴责的。对于参与了战争并在期间有过屠杀行为的人,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承认自己当时的行径,然后反思整个战争的罪责。只有这样,才会重新赢得民众的尊重,而任何妄图用各种说辞为自己辩护的人,最终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正义迟早会来到。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犯下罪行的德国军官,在战后被死者家属起诉不成,最终,家属在几十年后成功复仇的故事。因为这件事情,这个家属站在了被告席,此时,德国的法律与人类的道义面临着考验。

《科林尼案》中,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的律师受命调查一起谋杀案,这本来是一件证据确凿的案件,但是年轻人接手后,却发现案件中隐藏着一个秘密。死者一直以来对年轻人有着养育之恩。而在他老去以后,却被另一个老头枪杀。被告席上的老头总是沉默不语,而年轻人本来不想接手,最终被迫想要快一些结束,但是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随着调查的深入,年轻人慢慢的靠近事情的真相,而与此同时,真相却在一点点的摧毁年轻人的信念以及死者之前在他心中的地位。本来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在年轻人心中地位高大。但是当证据全部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却不得不接受这个老人曾经是二战的党卫军刽子手这个事实。面对着法律和道义,他该如何抉择?

从1970年的华沙之跪开始,德国在全世界的形象有了改观,之前他们的形象一直笼罩在希特勒的纳粹阴云之下,而那一跪对于时任德国总理的维利勃兰特来说是一种羞辱,一个大国的总理公开下跪这并不是一件传统意义上的好的事情,但是对整个德国,对于那些曾经在二战期间被纳粹法西斯践踏过的犹太人来说,这一跪就意味着德国承认自己曾经的犯罪事实了。所以难得可贵。

为什么这个事件意义如此重大,究其原因,也就是本片的核心转折点,1968年10月1日,德国通过了一条极不起眼的《行政犯罪法的实施法》,它改变了追究刑事责任的失效期。这条法律看似无足轻重,以至于当时联邦议会都没有对它进行过哪怕一次讨论,似乎没有任何一位联邦议员理解这条法律的意思,也没有一个人发觉它将改写历史。而事实是,它使纳粹战犯在战后得到了轻判,有些战犯甚至没有得到任何判决,完全逃脱了罪责。

这是本片的核心内容,也是本片的主要争议点所在。作为律师的男主究竟应该为了正义,还是应该遵循当时的法律。再往上追溯,本片属于冷战曾经的遗留问题,当时德国一分为二后,民主德国对于曾经的战犯们实施了一个正常战胜国的审判,而作为与东德意识形态相抗衡的西德,自然不会照着东德的做法继续,因此,在西德的统治下,那些战犯们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审判,甚至其中的很多人都被国家重新启用,这也是本片的矛盾所在。

年轻律师在查阅了资料后发现,曾经的六十年代早已经终结了审判战犯的行为,而正是这种终结,让片中的那些受害者家属们无法接受,因此,悲剧才会产生。而此后的1970年,著名的“华沙之跪”才会意义非凡。

德国之所以在21世纪重新受到大家的尊重,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曾经的历史问题并没有像日本那样躲避且不承认。很多时候道歉虽然没有太多现实意义,但是对于受害者来说这是一种心理慰藉。战争中的创伤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但是道歉作为一种抚慰,也会让他们受用。本片的被告最后在狱中自杀算是一种对双方都不错的结局了,德国人的诚意很多影片其实都有提及,但很遗憾,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的。

……

你好,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