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师”不是好老师

 抽屉电影 2020-07-27

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很清楚,“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的作用有三,传道,授业,解惑。其中,解惑最为重要。

每个人并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如此,才有了困惑,因而也有了解惑。

解惑的目的就是让不知道变为知道。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位置不可获取。惑与不惑之间,就是“师”存在的价值。

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件事情,你不明白,于是,就需要求教,求教的结果,就是你明白了。

但是这个求教的过程,并不是说,你听到了一个答案,这么简单。

否则,老师就不应该是活生生的人,那些镌刻在书本上的标准答案就会替代老师的作用。

因此,老师的存在基础,并不仅仅是解惑。

现代教育中从幼儿园到大学,整个求学路途跨越了将近二十年,这样漫长的时间线内,老师对于我们的影响尤为重要。

因为大多数人毕业后,就开始走向社会,因此,在毕业前,与你接触,且最可能给予你启示或者是引导的就是老师了。

老师对于一个人一生如何开启,可以说很重要了。

认知变化的过程是漫长的,但具体上可以分为这几个阶段。

幼儿园时期,孩子对于父母的依赖性是非常大的,因此,这个时候的父母就是一个很好的老师。

之前有一部纪录片叫《幼儿园》,其中孩子们谈论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庭生活,或者父母云云。

在此阶段,学龄前与短暂的学龄期间,接触最多的或者能产生最大联系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了。

因此,这个阶段的父母教育很重要,如果孩子的父母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今后孩子的成长之路就会比较顺畅,反之,一切就要推翻重来。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小学期间真正意义上的老师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父母这个时候所掌握的学龄前知识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孩子们面临的知识爆发式的增长了。

而这个时候的老师因为占据了授予知识的地位,所以会得到孩子们的尊重。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老师说了,云云”。

一方面父母无法满足孩子们所学习的知识的储量,另一方面,在这个空白期间,老师很好的进行了填补。以上,孩子们在小学期间,在知识上,对于老师的依赖性是非常大的。

因此,小学六年,需要储备知识期间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

也因为这个漫长,很多孩子到了初中和高中之后,就会慢慢地厌倦,而这种厌倦,往往结合了青春期之后,就会演化成凸显自我,而离经叛道。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对于老师的不尊重以及对于自己或者同学中佼佼者的崇拜。

初中与 高中期间,课本中的正统授业枯燥且乏味的,因为时间短,但是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储量非常巨大,因此,这种正常的授业无法做到安抚学生学习的压力。

最终,叛逆会大行其道。这也是初中高中老师难当的原因之一。小学时候,老师还可以借用自己的“权威性”对于学生的叛逆行径进行压制,但是初高中之后,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是不会屈从的。

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但除了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且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之外,没有别的方式可循。

等到了大学期间,老师的作用一下子就淡化了,既不等同于小学时候的权威性,也不等同于初高中时候的乏味无聊型。

大学老师一定意义上是开放的,他更加趋向于引导性。而不再仅仅只是解惑或者授业了。

其实说是传道,也是有点片面的,好的大学老师不会仅仅给你一个观点,而是引导你发掘出来属于自己的观点。

看待问题的方式很重要,如何用一种客观的方式来看待问题更重要。

看待问题并不一定要看结果,而是要深究研究问题的整个过程。这就是传道,传播一种正确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某种来自己个人看法的结果。这就是大学教育的核心。

人生每一个阶段的的教育都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框架,或者是方式来进行规范。如果在大学教育中,我们的老师仅仅是传播一种个人观点,那必将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很困惑的局面。

大学生相对于所有学校阶段的学生,是比较成熟的,也是会带有一些自己对于事物的独特理解的,如果这个时候,仅仅是强调答案,强调一种非常主观的“答案”,那么,这个答案一旦和学生们自己的思想发生冲突,他们就会感觉很困惑。

实际上这种困惑是可以很好解决的。一个科学的研讨问题的方法就能解决很多答案本身带来的困惑,但是老师如果不能给你教授方法,或者不能给你教授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仅仅是给你输出一种观点,那就说明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了。

教师这种职业,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任何一个团体性的聚集体,总是会产生一个意见领袖或者是一个普遍被大家所接受的思想的。

而教师面对的就是这种聚合体。

当自己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自然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一种自认为可以影响这个范围内很多人的错觉。因此,很多教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自己的一家之言来作为这个聚合体的核心思想。进而做更大范围的传播。

最终错误的将本该授人以渔变成了授人以鱼,且沉浸在自己的这种思想中不能自拔。这就是目前很多的教师所不能约束自己早已经溢出的职责范围所导致的恶劣后果。

作为教师而言,客观的描述某一种现象或者某一个事件后,将判断的标准或者是权力交予学生本人是一种正常的传道方式。

但可悲的是,有一部分教师,总是喜欢对于应该客观授予的知识中掺杂一些自己的观点,不管这种观点正确与否,这些都不应该是教师应该做的。

而且这种现象一般来说会更多地出现在文史类教师的课堂上,因为理工类的教师们所教授或者是引导的观点都是写死了的,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掺杂私货,所以说,理工类的教师所进行的传道方式还算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的逻辑比较缜密,因而不会说一些自相矛盾的话。

而文史类的教师则不然,因为文史类的问题或者是事件,一般都能进行多方位解读,而在多方位解读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客观的解读框架的话,就很容易陷入到自己的狂欢中。

因此,教师一时的自我狂欢,可能会带给学生很长时间的困惑。当然,当一个学生开始自我觉醒之后,就会对于自己之前听到的所谓的“正确的观点”进行客观的自我判断。

同时,这也是一个教师陨落的开端。只不过这个判断大部分都是在离开学校之后产生的。因此,这种判断对于教师本人的影响并不大,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和教师的交集已经不再。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别人之前发布的任何言论或者信息,这也就进一步的拆解了所谓的输出型的教师们的人设框架。同时,我们也可以较为全面的看到某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一个人的主张,最容易从他所有的公开言行中得到印证。因此,当这个人在进行某种主张的阐述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全面品读的,而不是一味的信奉。

如果他自我标榜的公正的主张与以往不公正客观的言行有所矛盾,那么这个主张一定是值得怀疑的。

这个也是会被很多人一眼看出来的,因此,当他再去主张某一种观点是正确的时候,学生们只会付之一笑。这种笑是一种轻蔑的,鄙夷的笑。

教学不是结党营私,更不是主张用一种观点无限制的对抗另一种观点。

教学仅仅是解惑,仅仅是授业,仅仅是引导学生们有一个系统的框架能帮助自己在看待问题上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全面。任何形式的输出型的知识,总是会随着时间的前进而慢慢的被取代作用。

当你所教授的知识被学生们日渐全面的知识面瓦解之后,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会灰飞烟灭。当然,如果一个教师经历了这个过程,那么只能说明这个教师本身的品德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常以唯美的词汇来赞颂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一部分教师很享受这种赞美以及赞美之下的方便,但到了该履行这种赞美之下的义务的时候,却仅仅是当教师为一种职业而已。

这样游离的标准之下,是这种教师的品性上的遗缺。当然,这种教师本身并不是值得称颂的。为什么总有一些恶劣的教师终沦为学生们唾弃的核心。

因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渐渐的掌握了科学的论证方法,在这种方法下,那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教师,将自己的个人观点挟裹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人,渐渐的无处遁形。

被唾弃是最终的结果,因为你没办法指望他们这群人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教师的意义,他们究其一生也不会弄懂。

……

你好,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