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阅读】《独立》精选34:名家眼中的《独立》

 诗歌阅读尤佳 2020-07-28


《独立》创办20周年精选系列(1998-2018)之三十四

 

名家眼中的《独立》

      

半个月亮”爬上来:

一个汉族诗人和他的兄弟诗胞(节选)

  姚新勇

 

  这里说的月亮是诗歌的月亮,从西昌升起的诗歌的月亮。

西昌——名震环宇的中国火箭发射中心,千年奔月绮幻之梦的实现之地。

  西昌——默默无闻的中国西南边陲古镇,中国当代诗歌隐秘的圣地。

  “名震环宇”之因,可以经度、纬度、天文、气象等数据加以解释;默默无闻之缘,却无法用精密的科学仪器来测量。人们,至少是我,很难解释为什么在西昌这样一个边陲小镇、文化的边缘之地,会诞生周伦佑、周发星这样两个同为周姓的诗歌狂人,会出现《非非》、《独立》这样两本独异的民间诗刊。无法测量、难以解释,那是我们的事情,而两位“周诗”兄弟则以超人的勇气、过人的坚韧,持续地让明亮的西昌月,发散出诗性的清辉。我曾经专文分析过伦佑和他的《非非》,今天我试图用向大家介绍发星和他的《中国边缘民族现代诗大展》。

  就诗歌的天分和创造力来说,发星或与伦佑有一定的距离,但就狂狷、自信、沉浸于孤独的坚韧而言,他并不亚于伦佑。发星1966年生人,一直生活于西昌不远的普格,留给外界的联系地址是:“四川普格县农机厂”。据说普格县城不大,大概就一条东西大街,而一个地方的农机厂究竟会有何等规模,恐怕也不难想象。但就是在这样不起眼的生存环境中,发星却以一人之力集十年之韧性,操持着两份民间刊物——《独立》和《彝风》,主持着一个全国大奖——“《独立》民间诗歌奖”。

  我不清楚发星是怎样筹集办刊物和发奖所需的资金,更难想象一个职业的会计人员,怎么能够有如此旺盛的诗歌精力(写诗、汇诗、评诗、出诗、奖诗……),但我却知道,发星诗歌的根须紧紧地扎在广袤的民间诗歌的大地上。他自由写作,独立办刊,细心地搜寻、集攒、编印当代诗歌民间创作的资料,让许许多多散落荒野的诗歌星火,汇集于西昌,汇集于普格这小小的县城。所以江湖上有了“中国当代重要的民间诗歌资料整理者之一”的美誉。然而让我知道发星,走近发星的却是他主编的《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发星是个汉人,但却自称为“彝化”的“山人”。他身居大凉山腹地,乐彝酒为醉,交彝族汉子为友,观彝人女子为美,听毕摩占卜为天籁。很自然,他的诗歌创作、诗歌编纂、诗歌研究都深深浸染上了高贵的黑色。彝族和许多西南地区的少数族裔崇尚黑色,张承志曾做《黑山羊谣》、《黑骏马》,先秦时期黑色也曾被广为崇尚。不知是不是因为黑色这一神秘的历史、文化基因,发星诗歌雷达的声呐还从彝族、大凉山幅射向更远更宽广的“地域诗歌”、少数族裔诗歌。正是通过发星长期关注与努力,几乎让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圆月的另一半——少数族裔汉语写作——爬上来,明夜空。《独立》诗丛第15卷“中国边缘民族现代诗大展”,就是中国当代少数族裔诗歌成就的一次集体展示,也是发星一个“少数族裔化”了的汉族诗人对于兄弟同胞心血之爱的集中体现。(选自[南方文坛]2011年第五期)

姚新勇: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导,著名评论家,以关注个体先锋诗写与中国少数族裔现代诗写作闻名,以评论文章《周伦佑论》《彝族现代诗派论》《藏族诗群论》在诗界有重要影响。


“在金黄的阳光中抓出钙铁”

——关于《独立,零点

 张清华

 

从地图上看,这里也许不是中国最偏远的地方,但却是最具有文化独异性的一块地方:大西南,再没有哪一块地方能比它更有灵异与诡秘气质了。这使我对“民间诗歌地理”这样一个词语或概念,充满了信任和痴迷。与其他的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在语言和文化认同上,它已经和汉文化之间没有太多差异,但在这样的认同基础上,它却成功地保留它自己的地域性风骨、神髓与特征。

这些诗歌使我想起我们祖先的《诗经·十五国风》里,那种斑斓迷乱的气息。毫无疑问,这多样的地域色调,正是中国华诗歌传统之丰富与博杂的艺术源流的原始气脉。《十五国风》不仅是风俗民情之间的差异,更是想象方式的不同。另外还有语言:即使是使用同一种语言,在诗歌里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诞生于南方楚文化中的《楚辞》和稍早于它出现在北方的《诗经》,在语言上就是完全不同的;同一个时代,南朝的民歌和北朝的民歌,在内容、语言和风格上的差异性也是明显的。正是南方楚文化的独异性,其语言的丰沛和华美,才导致了伟大的楚辞和诗人屈原的诞生。某种意义上,唐代诗歌的辉煌也是这个时代各种文化大融合的产物。

“地域诗歌”的概念出发,发星将他的《独立》诗人群作了一个“蛮性家族”的命名,这个“蛮”是“地域中个性纷呈的蛮……因为我们身上还存有动物的自然之性,因为我们身上还有人类之初的许多梦想与欢乐,我们栖居于巨大的地域之中,啸出自己五彩的本性,这便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诗歌。我们叫醒那些黑石与野溪,我们叫醒那些素布与素食,我们在黄金的阳光中取来钙质荞麦与洋芋,我们只是自然说出便是诗”。(《地域诗歌随笔》见《独立·零点》2004年卷)在这里,自然之蛮、人性之蛮和语言之蛮是互为诞 生和命名的,敏感和认同于自然、沉醉于这土地上的特有事物,便是一阳刚之质的修辞,同时也便是一种蛮性的精神向度。“说得白一点:在金黄的阳光中抓出钙铁”,即是“强调地域的语言以硬、张力为特点”,这“是整个语言的灵魂,即根,如果脱离之,地域诗歌则失去姓名和能指”。这样一个思路,将存在/语言/文化/精神/美学……置于一个同构一体的关系中来理解,显然是富有哲学和诗学深度的。在“地域文化认同”方面的坚定信念,在我们这个由“全球化”文化趋势所规定和挟制的时代,无疑具有特珠的意义。

围绕《独立》《零点》所形成的,是两个富有地域气质的中心:一个是四川大凉山,在这里有一个从《非非》、《女子诗报》到《独立》的传统;另一个是贵州黔南,在这里也有一个从《启蒙》、《崛起的一代》到《零点》的传统,这两个传统对于当代中国的诗歌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后者实际是当代诗歌的真正起点,近年对当代诗歌历史的研究表明,活跃于1960年代的“贵州诗人群”,比北京等地出现的“前朦胧诗”群体出现的时间更早,其作为当代启蒙主义写作源头的起点也更高;而前者“非非主义”诗歌,则是当代诗歌在“语言/存在诗学”方面最早的觉醒者,也是最有理论深度的诗学流派。《独立·零点》自觉传承和发扬这两个传统,显现了它久远的眼光与不凡的志向。

“自然说出便是诗”,这是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现代性的文明情境中,越是地域性的风物作为文化的载体就越具有诗意,这个定理应该是通用的。因此便不难看出,在《独立·零点》诗人群中,对边地的人文风物、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关注,本身就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张力,导致了语言情境的陌生化,美学风格的异质性与浪漫色彩,以及艺术气质上的博大、原始与刚性。这大约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诗歌历来如此,在辽远的江湖与大地的边缘,恰好孕育着最本质最壮美的诗意,当然,代价也是无以抵偿是永恒黑夜中的流浪与流放,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的。

但要以浪漫主义者的眼光看这些作品那就错了,因为那不但浅薄,而且还充满了本质的误解。浪漫主义者是以探险家或者赏玩者的姿态来看待原始生存或者“异域情调”的,而这些诗人,其骨子里却是流淌着属于这里的山川草木、自然生命的血液,他们是一同呼吸、一起生存的,这是任何外来的“文化他者”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我们就看见了这样充满了神会与自在性的诗歌,没有焦虑、夸饰、悲情和怨慕的诗歌:“傍晚我听懂了畜牲话语/晚风送来山里的消息,以及/一只松鼠在树上召唤情侣的声音/西天却在这时候送来一缕神光……”这是多么沉静的吟咏和与大地相依偎的生存。

这决然不是缺钙的诗歌。

(选自《上海文学》2006年二期“水星·民间诗歌版图”。)


边缘的、地缘的、民族的和现代的(节选)

 张清华

 

在大凉山的深处持续存在着《独立》,它迄今已经出到了第十六期。《独立》给我的最强烈的印象,是它有比任何地方都要饱满的诗意和情绪,仿佛世界有多封闭,人类的情感就有多么饱和,仿佛在物质上有多么贫困,在精神上就有多么富有。真是奇妙,那里的人的感情是这样洁净,如同没有被污染的雪峰和深湖,丛林和草地,是处在疯长的葱茏与葳蕤之中,原始的自然与荒古的空旷之中。那语言的野性和纯洁、苍茫和陌生令人着迷”。这是才旺瑙乳的一首《我的爱人》中的诗句:

……雪消融在石头上

活泼远游的心,回到安静的中心

我从高空苍鹭摘取的闪电之钻

佩戴在她健康的胸部

月亮见证,她的金色马车

停在我小小牧场的上空

只有在这圣洁的雪域之地才有如此纯洁和美丽的爱情谣曲,这些藏族诗人,几乎人人都是一个仓央嘉措,人人都可以写出直抵生命和人心的赞美之诗。他们的语言与这块土地一样素洁干净,与那里的空气一样清新爽朗,充满出世的超度之境,又满怀天真淳朴的执着与执拗。这是土地赋予他们的天赋和才华,是高原给予他们的灵性与灵感。

还有彝族兄弟的诗歌,阿库乌雾、阿索拉毅、阿苏越尔、孙阿木、嘎足斯马、鲁娟、发星、阿克鸠射、羿子伊萨、英布草心、沙也、吉洛打则、……一个大凉山居然出现了如此多的彝族诗人。正如他们的民族习俗是崇拜火,崇尚黑的颜色,他们的语言也充满了一样的激情,充满燃烧的气质,但这气质中又有着晦黯和神秘、深邃和陌生的色调,有着鬼魂和咒语的气息。他们多数喜欢具有吟咏性和倾吐节奏的长句子,词语和意象显得浓稠密集,构造出黑夜与梦幻的氛围。比如鲁娟的《解咒十四行(二)》,这是种族文化与外来形式的一种奇怪结合,它虽然使用了十分洋调的“十四行体”,内容却是十足的本族文化:“月亮啊请亮些,再往南方倾斜些/支罗瓦萨已急急赶往夜郎国的路上/断刀呀请快些,再比闪电更快些/夜里浪荡的鬼魂纷纷左右避让/诵经声啊请轻些,再比微风更轻些/深深怜惜这只因失眠而痛楚的眼……”这样的诗句除非在那样旷远和幽深的山地,在别处无法想象它们的出现和存活。还有,种族神话与佛教信仰也在他们的诗歌中打下深刻的烙印,第十六期中阿索拉毅的十四行组诗《佳支依达,或时光轮回的叙述》便是这样一组作品,神话与传说、宗教与习俗,主人公的体验和想象,通过他那澎湃绵长的诗句,生成如排浪般震撼激荡的旋律。这是他的一首《在内心辽阔的黑暗魔域黑竹沟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中的句子——

……内心辽阔的黑暗呀!已伴随我几个世纪

在佳支依达,在魔域黑竹沟,内心辽阔的黑暗呀

像是杀人不流血的剑,刺中我胸襟里桃形的命运

一世的伤悲,一世的痛苦,一世扭曲的孤零零的魂灵

这是注定守护着神灵与诗意的民族,诗人正是这种灵与诗意的看守者与祭司,不过,要是以为他们仅仅懂得皈依与封闭那就错了,在这些诗人的笔下,我分明看见他们对于现代世界的清醒的认识。在发星的编辑思想和意图中,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闪现于每一个策划之中,第十六期中的“知识分子群像”栏目、“西域专栏”、“中国民间诗人笔述漂泊精神史访谈”等,都可以看做是这种鲜明的现代意识的佐证。(选自2010年12月[中国诗歌])

张清华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北京大学文学院博导,系新世纪10年以来最有影响的“中国诗歌十大评论家”之一。


出地表,并且标注历史(节选)

——2008民间诗刊一瞥

赵思运

   最富有文学史自觉的两家民刊无疑是《独立》和《大陆》。发星主编的《独立》在持续地挖掘、整理诗歌民刊资料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2008年总第十四期有几个重头版块:“历史文献”系第三代诗人的论述与通信,关涉宋渠、宋炜的史诗写作、尚仲敏等人的大学生诗派、周伦佐的当代文化运动与第三文化;“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选发了姜红伟、潘洗尘、葛红兵、邱华栋、周瑟瑟、师永刚等人关于19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的回忆文章及资料概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独立》在2006卷总第十三期和2008卷总第十四期连续设置了“中国民间现代诗歌运动简史”栏目,以20多万字的篇幅,发表了大量民刊史料,分别概述了四川、上海、广西、东北、湖北、湖南、山东、浙江、福建、河南、贵州、青海、九十年代北大诗歌等十三个民刊版块,以及《今天》、《莽汉主义》、《大陆》、《一行》、《新大陆》等民刊个案资料。同时,发星工作室还印行了一系列简朴丛书,如《另类诗人档案:中国民间现代诗人漂泊精神史系列之黄翔卷》、张嘉谚的《贵州隐态写作简论》、丁成的《异端的伦理》等,让我们重温风起云涌的80年代民刊现场。

    巡览2008年民间诗刊,还有一个新动向,那就是民刊视野的拓展与经典化努力。民刊视野的拓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视野的拓展,由诗歌拓展到电影批评、美术、摄影、音乐、权充艺术等不同艺术门类,比如发星工作室印行的一系列简朴丛书甚至突进思想领域,如“伟大八十年代本土原创人文经典小册子”之周伦佐的《人格建构学》《爱的哲学》等(选自《诗歌月刊》2009年6月上旬刊)


在新的崛起面前

——民间独立出版的曙光(节选)

赵思运

《独立》创办于1997年,执着于民间边缘的诗学力量,十几年的呕心沥血,意在打造成中国民间现代诗歌研究与资料收集的重要中心之一。《独立》第二期上首推“中国打工诗歌”专栏。而第13期在大陆第一次集中推出“打工诗人群体”访谈,第一次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农民现代诗人进行集中访谈,第一次在大陆本土推出“现代禅诗写作理论”。第13期还刊发了15万字长篇论文《中国民间现代诗歌运动简史》(第一部) 。汶川地震后曾经编辑整理“中国民间诗人关注国难人文原始资料”之《汶川大地震诗歌专辑》3册。第16期开设栏目“知识分子群像”、“民间诗人漂泊精神史访谈”,“独立写作者身影”。在《独立》第7期(20017月)上,第一次提出“地域诗歌写作”理论,本期《独立》设“地域诗歌写作”文论与作品专辑,又在13141516期上接连多期推出“地域诗歌写作专栏”。尤其是第15“中国边缘民族现代诗大展”,收录藏族、彝族、回族、台湾原住民少数民族以及大陆其他一些边缘民族的作品,在封面彰显出“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次”的清醒意图。《独立》陆续编印过一些特刊,如《独立特刊:海上作品专辑》,《独立特刊:中国性爱诗歌八家》,《独立》“伟大80年代人文经典小册子”简朴书系:周伦佐的《人格建构学》、《爱的哲学》,《独立》简朴书系之《独立自由的边缘文学——贵州隐态诗歌论》、丁成的诗论集《异端的伦理》(上、下),“另类诗人档案”之《漂泊诗人精神史之黄翔卷》等,已经显示出民间出版的格局,彰显出独立出版的曙光,正如《独立》第16期扉页所言,这一切都是为了清晰地呈现“二十一世纪自由精神史”。(选自诗歌评论专著《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境像2011年,云南教育版)


“独立”精神敞亮“边缘”与“失踪者”

——小议《独立》杂志的“传统”

赵思运

 

19986月创刊的《独立》马上就要20周年了,如果逆推到发星创办民刊《温泉》的1987年的话,发星的民刊办刊史已经满30年。30年,对于宇宙而言,也就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而言,持续燃烧30年而且还要继续燃烧下去,这是多么壮烈的事情!今天,对于20岁的《独立》,我们在充分表达敬意的同时,理应说几句话。我想,以“独立”精神敞亮“边缘”与“失踪者”,应该可以看做《独立》杂志的“传统”。”

1.“地域诗歌”概念的确认和彝族当代诗学的自觉,是《独立》最大的贡献。在这以前,彝族当代诗群是被严酷遮蔽的边缘地带。《独立》诗刊多年致力于“地域诗歌”概念,无论在创作实绩还是理论建设,都是不遗余力的。而在地域诗歌版图中,他们在广泛关注边缘少数民族诗群的基调中,重点突出了彝族现代诗歌。

对于发星来说,“地域诗歌”概念在1988年在他心里萌芽,确实具有早慧的性质,1997年《彝风》创刊和1998年《独立》创刊,打造彝族现代诗歌流派,为2000年正式提出“地域诗歌”打下了实践基础。《独立》从第7期开始,曾经十几次持续推出地域诗歌专辑和理论专号,与《彝风》互动联袂,不断推出“大凉山第二诗界”,编辑出版《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参与编撰《中国彝族当代诗歌大系》,出版《大地的根系:地域诗歌写作14年纪念专集》。现在诗界广泛流行的概念如“诗歌地理”、“地方主义”虽然具体内涵不一,但是在视角上都与“地域诗歌”概念一脉相承。这是同一条诗歌之河,属于同一个诗歌传统和理论谱系。

《独立》对于彝族当代诗学的推举,彰显出彝族文化的独特品质,具有鲜明的文化寻根的意味。非常可贵的是,《独立》的“地域诗歌”概念不断打破少数民族诗歌的狭隘樊篱,甚至具有了一定的国际视野,推出当代世界文学流派诗歌大展。比曲积布等已经走向世界,为国际所关注。尊重彝族文化,是推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上看到李骞教授主持《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研究》时,感到非常激动和振奋。这是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大凉山诗群和彝族当代诗群已经进入主流文学史和学术史的视野。

2.《独立》名副其实地具有独立品质的担当精神。

我一再强调,“民刊,不仅仅意味它的存在形式是非官方的,更应该是一种姿态、一种立场,甚至是一种灵魂的倔强的前倾的姿势。”我也在深深地担忧近年诗歌民刊独立精神的式微。现在民刊的问题十分尖锐,整体呈现出平庸姿态。相当一部分诗歌民刊的水平很粗劣,连官方刊物的水平都不如,更不必说精神立场了,基本上就是诗歌爱好者的园地而已。在大量民刊乏善可陈的情况下,如何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和艺术的意识形态领域凸显民刊独立不倚的艺术品格和精神担当,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是确立民刊何以民刊的最终依据。否则,民刊就会走向平庸与死亡。民刊的独立品质现在旨在极少数有担当的诗人和出版家那里有所体现。很欣慰的是,《独立》诚如刊名所标识的,依然奔赴在民刊的前线,那种先锋和独立品质依然闪耀着光芒。第16期专门设置了21世纪自由精神史专号”。“知识分子群像”请哑默、海上、张嘉谚、周伦佐、周伦佑集中出场。“野火主义”栏目的诗作和孙谦、龚盖雄、易杉、孙守红、比曲积布等人关于野火主义的专评,亦颇具锋芒。关于民间诗人笔述漂泊精神史访谈系列(海上,南北、孙文涛、安琪、西域、阿翔、蓝紫、丁成、游建明),以及张嘉谚的异端诗学和“隐态诗歌”概念的确认与传布……都充分体现了独立立场、自由精神。周伦佐的三部曲《美的哲学》、《爱的哲学》、《人格建构》,丁成《异端的伦理》,张嘉谚的《贵州隐态诗歌简论》,都闪烁着思想的锋芒。

28期对于周伦佐的纪念专辑,都是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的薪火接续。

相当多的读者对少数民族文学存在着严重误解和狭隘性偏见,以为少数民族文学无非是封闭的民族景观和风俗展示。但是《独立》倡导的彝族诗歌的现代品质和先锋品质、探索品质十分昭著。第1821世纪中国先锋诗歌十大流派专号”实现了对整个诗坛格局的准确把握。怪才梦亦非的长篇探索诗歌,发星的“泛文类诗歌实验文本”,都是很有价值的实践,都是对传统写作和一般意义上的少数民族诗歌写作的巨大突破。

3.《独立》对于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边缘者”与“失踪者”,进行集中呈现与人文关照,为在暗夜里传布火种的民间期刊和民间力量树碑立传,在民间史料的钩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简单罗列一些最富有特色的一些成果:

4期海上诗歌专辑,第8期海上专辑A卷和B卷等关于海上的作品、文论、通信,随笔、访谈录、海上专评。以及周伦佑的《周伦佑“文革”诗选》、周伦佑文革时期旧体诗词、哑默诗歌通讯资料、黄翔的海外作品、80年代30封大学生书信、第28期的《诗人回忆录》专辑等,均系极其难得的珍贵史料,倔强地张扬出铭记历史,拒绝遗忘的姿态,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填补文学史空白的意义。

关于农民诗人访谈专辑(张联、李龙炳、狂氓、嘎足那挪)、关于《诗歌报》停刊对乔延凤的访谈、姜红伟关于八十年代大学生诗人的访谈、孙文涛的诗人系列访谈、胡亮关于洛夫、柏桦、燎原、张默、赵毅衡、沈奇、阿吾、蓝马、哑默等访谈,带着历史个体的体温和心跳,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史的质感。

多次设置打工诗歌的专辑,专题研讨郑小琼女工诗歌系列,体现出底层关怀和人文情怀。

发星的《中国民间现代诗歌运动简史》《自由燃烧的地火——21世纪中国重要诗歌民刊扫描》等力作是民间诗歌资料的重要文本。

4.一点期待。

从地域诗歌的倡导到彝族当代诗群被关注,是一个很大的的突破。如果将 “地域诗歌”进行“地域诗学”的提升,那么,如何在“彝族当代诗群”中萃取出“彝诗学”理论体系建构,是下一步要去做的任务。这对于诗学理论、文学史、学术史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20171114

  赵思运1967年,山东郓城人,文学院教授,著名诗评家、诗人。曾被《诗歌月刊》评为当代有影响的十大诗歌评论家之一,现居浙江。著有诗学专著《现代诗歌阅读》《边与缘--新时期诗歌侧论》《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诗集《不耻》《我的墓志铭》等。


黄粱与发星的诗人友谊经验谈  

——给《独立》20年

黄 

 

如果不是诗的缘起,我不会认识朱文,不会策划主编大陆先锋诗丛”(1999),不会结交周伦佑、海上、于坚、柏桦、孟浪、余怒等诗人。如果不是写诗,我也不会写诗评,不会出版新诗评论集《想象的对话》(1997);不会导致偏处川北广元的史幼波读了评论集上我的8首诗,主动写了一篇万字的长文《漫谈黄粱诗歌与建筑美学中的形而上精神》,我的初诗集《沥青与蜂蜜》(1998)幸运地有了现成的序论。不是发星写信向我洽购整套大陆先锋诗丛”,文章透露了他与周伦佑、海上、孙文的交往,我不会注意到这个诗界边缘人。2007年公开征选大陆先锋诗丛”第二辑时,发星主动向我推荐郑小琼,我意识到此人的胸襟与视野颇为独特。2010年拜访大陆诗人之旅,我路过成都时,遂有了南下普格与他结缘的经历。

 “诗人友谊”是一幅当代奇景。《发星答女诗人安琪访谈》提到他与梦亦非的一段交往:“2000年初,他和女友从独山被族人追赶在贵阳花溪落脚,我发动友人们一起筹款接济,后来陆续又有一些,我帮助的理由是他太有才,为了我们的诗歌理想,我应该挺身而出。后来女友走失,他又去三都等地搞田野调查,为我们共同的‘地域诗歌写作’追根问底,在几个月的时间我都按时寄钱,他的要求不高,一月只要120元生活费足够,这种清贫与理想撑持是山外人无法理解的。”这段友谊的道义氛围,让我联想起“大陆先锋诗丛”第一辑的策划缘起:“1996年12月出版的《现代诗》季刊28期制作了‘朱文专辑’,那是第五届‘第

   一本诗集’征稿活动流产的补偿性专辑(朱文是首选)。最难过的人是我,因为朱文是我推荐的,之前朱文压根儿不晓得《现代诗》是啥?我基于不知根源于哪个时代的道义责任感,胸怀出版朱文诗集之大任,鄙人自荐向唐山出版社提出口头策划案。天怜之!发行人陈隆昊先生心怀侠义一口允诺,唐山版《大陆先锋诗丛》十卷本于焉肇启。”(《大陆先锋诗丛编辑纪事》)诗的因缘不可思议,局外人很难理解;我根本连朱文长什么模样都不清楚。

    因为机会难得,我给诗丛边缘美学”的定位,并且公开征稿。整套诗丛以朱文开端柏桦压轴,寻索被压抑的、被遗忘的声音,贯串当时我对现代汉诗的文化思维。除了朱文诗辑内容原封不动,其余入选诗稿,都经过我编选排序校对,每本诗集写了细读式评论。这项文化工程投入我近两年的时间精力,出版社仅提供出版机会而已,其他付出纯属个人的文化坚持。举例而言:第一套诗丛的海上诗章,因为风格极端诡异,深入阅读并掌握海上诗学脉络,便花掉百日。第二套诗丛的杨键,从文本研究、裁选到完成评论《七个关键词》,半年时间飞逝。这样的诗歌行为很傻,既没有稿酬也不为学术升名等,相当非现实。

    发星1998年创办《独立》诗刊,强调办刊经济独立、思想脉络独立、诗歌风格独立,从个人生活开支挪用印刷经费,编校、印刷,发行一手包办。从世俗观念检视也是个蠢蛋,无用之至!发星从不利用刊物聚众叫嚣、标榜自己,他的办刊目标很单纯,诗歌理想而已;理想的核心是地域诗歌写作”,这是为边缘族群服务,向文化历史寻根。

发星与黄粱的文化关注有些共同点。我一向看重流窜在地层下的存有之光”,19982月选定大陆先锋诗丛”第一辑人选时,朱文、海上、马永波、余怒、周伦佑都尚未出过个人诗集,移民伦敦的虹影大陆诗坛也很陌生,于坚、孟浪、柏桦仅出过薄薄的一本诗集。19992月诗丛一推出,两岸皆引起轰动的文化效应。

发星办刊也有几个焦点:

对个人的推重:海上、文、亦非、等。

地域歌的推崇,由大州黔南→云南昭通—大西北→中国边缘民族群体。

对农人的注:

张联—李龙炳——嗄足斯马(李果)——张树森(狂氓)。

④对民间诗歌运动史的归结整理。

⑤对80年代重要诗歌文献的整理。

⑥对民间诗人中独立知识分子的关注访谈(周伦佑、周伦佐、哑默、张嘉谚、张修林、海上、吴若海)。

⑦对民间漂泊诗人的关注(老黄、海上、南北、孙文涛、安琪、西域、张守刚、游建明、蓝紫等近30人……)。”

(《发星答女诗人安琪访谈》)《独立》刊发的文史访谈记录与边缘诗歌文本,会在历史中留下痕迹。    发星广泛收集彝族诗人作品与相关文章些文本很少引起主流文化注;我根据诗选材料,即发现了吉狄兆林彝族人。对郑的推荐也值得上一

“后来她寄来《玫瑰庄园》《黄桷树》等组诗,我又是一惊,这些作品发在2003年《独立》13期上,我设了一个‘独立民间诗歌奖’,把‘新人奖’给了她,这个奖没有钱,只是我的一个民间认定与精神鼓励。后来,我在她的一首诗中看见她迫切要得到《金斯伯格诗选》,我马上把我的唯一一本寄给了她,后来针对她的现实处境与写作方向,我除了写信鼓励外,就是根据她的写作需要,邮寄了大量书籍给她,使她一边体验生活(打工),一边写作,一边读书,这样当下性、实时性的写作学习方式对她很适合。2003年下半年,她写出的重要作品《人行天桥》《完整的黑暗》被我登在《独立》14期上,引起很大反响。”(《发星答女诗人安琪访谈》)以发星侠义公正的行事风范,即有资格被尊敬为“诗人”,因为它符合崇高的诗歌精神。

    2009锋诗丛”第二辑选前子,前者的驳杂,后者的歌美极端另。我花了很多心血,将郑的文本行分整理、取舍与排。前子面交我一批特定期的篇,我主收集老车诗歌生涯各段大量文本(包括他自己都忘了到哪里去的整本稿),加以格汰洗,出一本具有代表性的诗选。我的唯一考就是,不计较任何他者眼光与时间成本;里,我尊重自己是”。

    大陆先锋诗丛”第一辑是九本个人诗集,加一本九人诗论合集《地下的光脉》。第二辑的规划也是九本个人诗集(诗论附在书末),加一本黄粱诗论集《洗清泉》。征选截止最后一天收到臧棣来稿,仔细拜读后,我将整套诗丛定位为书写向度”:灵性书写(XX、张执浩),文化书写(杨键、臧棣),性情书写(庞培、苏浅),生活书写(郑小琼、伊沙),语言书写(苏非舒、车前子)。这套诗丛的文体类型非常多元,个人面貌清晰。我放弃了黄粱诗论集的出版机会,文化价值高于个人利益,这是诗的教诲。

发星(1966-)与黄粱(1958-)还有一个性格与命运上的巧合。发星认为自己:“具有古代的隐居情怀并在隐居(隐于当今山外喧嚣,在山中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又具诗人本身的浪慢性(洁身自好,独立清贵,拒绝黑暗,朝向雪白,自由洒洒、浑身情爱弥漫。……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认为自己快乐就去做(写诗、办刊、帮助人),并认定这是自己一份‘命使’。 

不想悲,也悲,真正的人是不应该的,悲是向黑暗投降。所以,在我身上,以看清是××主,我是复合的多重的一种主’。如果非要我定自己一。可以定族主’。”黄粱恰好也长期隐居于穷乡僻壤。成长于台北大都会的年轻人,为了自我启蒙,19811983年独处于八里荒凉海滨,研习《南传阿含经》、《乐府诗集》。19841999年赁居湾潭山村,专注新诗,此地与外界联系要靠人工划渡。2010年再度回归花莲偏乡,一人独对百年诗史大论述。如此艰险的生命经营与价值选择,承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重负,也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思想与精神空间;这一切纯粹出于诗的启蒙,尊重诗的直觉一门深入。

    因为诗的因缘,我交谊了于坚、柏桦、杨键、史幼波等文化知音,也拜会海上、车前子、余怒、苏非舒一拨江湖怪杰;XX,XX为XX默默耕耘令人敬重,王小妮平凡做人精神挺拔。而发星,从20107月普格短暂的4天相处,我对他的评价是:胸襟开敞,待人诚笃,当个朋友既安心又温暖,可以剖心腹说真话;当代这般人品,凭良心讲,屈指可数。

2018年2月6-8日,台湾。

  黄梁50后,台湾人,诗人,诗评家,艺术策展人,1999年-2009年,20年间编有“中国大陆先锋诗歌从书”20册在中国诗界有极大影响。1981年到1983年在海边独居,1984年到1999年底在山林隔绝小村隐遁系统阅读思考。著有诗集《沥青与蜂蜜》《野鹤原》《小叙述》及80万言的汉语新诗评述:《百年新诗1917-2017》。


新的情绪、新的空间与新的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四川诗歌(节选)

李怡 王学东

 

有着强大诗歌传统的四川诗人们,他们依然对个人的解放不停思考,对生命的意义不断探索,对诗艺不懈追问,成为了另外一道亮丽的风景,并让现代情绪的地火依然在激烈地运行。如提出“中专生诗人协会”这个独特口号的《新诗人报》,弘扬人类精神的《阆苑》,坚守自由精神的《地铁》,以发现女子们的诗为己任的《海灵诗报》,专门登载少数民族诗人的《山鹰魂》,以先锋为性质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诗人》,强调坚持性的《名城文学》,指向先锋写作的《诗研究》,旨在探索诗歌艺术规律的《诗歌创作与研究》,从铁路系统开始的先锋《声音》,举荐诗坛新星的《四月诗刊》,张扬朴素、民族、现代意识的《彝风》,用词语透视任务内心的《侧面》,倡导神(幻)性写作的《存在》,探求心灵中的诗性空间的《诗镜》,极具包容性的《终点》,以及标示地域性写作的《独立》。

  地下的民刊活动也走向多种力量的整合倾向。在这个时期,四川民刊以《非非》、《存在》和《独立》三大民刊为代表,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在全国依然是首屈一指的诗歌代表,如《非非》的“体制外写作”,《存在》的“幻象(神性)写作”,《独立》的“地域诗歌写作”,但是,这些刊物也是在不断地融合新的力量,其诗人、作品也与整个诗歌界的各种因素纠结在一起。(选自《当代文坛》,2008年9月,第5期)

  李怡 王学东四川大学著名新锐诗歌评论家、诗人。


《非非》杂志《非非评论》联合评出“2008年中国诗界十大新闻

之“四川诗人发星以个人之力出版“简朴文丛”,检索和存盘重要历史文献“

(著名诗人、诗评家董辑、梁雪波执笔)

四川诗人发星多年来坚持体制外编辑理念,主编民刊《独立》《彝风》,并以其弘扬当代少数民族写作和“地域写作”的姿态而著称于当代诗坛。今年发星以“发星工作室”名义独力推出两辑共8册“《独立》诗丛简朴系列”“《独立》诗丛拾穗简朴系列”丛书。首期四册“简朴文丛”于2008年4月推出,计有:《爱的哲学》(周伦佐著,计6.5万字)《人格建构学》(周伦佐著,计7.3万字)《不死之鸟》(阿索拉毅著,计16万字)《杂》(吉尔色尔著,计66首诗歌作品)。2008年12月,发星又推出“简朴文丛”第二辑,也是四册,计有:《世界现代诗大师六家长诗选集》《周伦佑“文革”诗选》《第三代女诗人长诗组诗选》《90后诗人7家》。“简朴文丛”在编辑理路上卓然不群,为读者和诗学研究打开了最新的阅读方向。发星的体制外出版行为全部为独资,除编辑角度新异外,印制装帧简朴,是中国当代体制外出版的重要收获。


《非非》杂志《非非评论》联合评出“2009年中国诗界十大新闻”

之“由发星主编的民刊《独立》推出“中国边缘民族现代诗大展专号”,

为中国少数民族先锋诗歌写作鼓与呼

(著名诗人、诗评家董辑、梁雪波执笔)

2009年12月,由发星主编的民刊《独立》推出“中国边缘民族现代诗大展专号”,该专号编入14个边缘民族72个诗人的2万余行诗作,分四个群体版块予以刊载,值得一提的是纳入了台湾原住民现代诗群,本刊是目前中国边缘族群现代诗写作以及其个性精神的一次重要展示。刊物主要刊发了藏族诗人唯色;彝族诗人阿卓务林、阿索拉毅、鲁娟、发星;回族诗人孙谦等的诗作;同时刊发了姚新勇、西域等学人、诗人的文论多篇。


《非非》《非非评论》联合评出 2011年中国诗歌界十大新闻

-《独立》推出“21世纪中国先锋诗歌十大流派”专辑。
(著名诗人、诗评家董辑、梁雪波执笔)

  2011年12月,《独立》第18期大篇幅推出“21世纪中国先锋诗歌十大流派”专辑。《独立》是四川独立诗人发星主编的一本卓有影响的民刊,多年来致力于体制外写作、少数族裔写作、隐态写作和地域写作的文本整理和传播。此次出版“21世纪中国先锋诗歌十大流派,”准备期即达4年,该《诗选》由著名先锋诗人、诗学理论家周伦佑先生作序。《诗选》图文并茂,除作品外,兼顾了资料性等,因而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由发星选编的十大流派分别为:非非主义:后非非诗歌;《独立》:“地域写作群体”;《存在》诗群;打工诗歌群体;“北回归线”诗群;新死亡诗派;垃圾诗派;《活塞》群体;神性写作;现代禅诗


《非非》《非非评论》联合评出2013年中国诗歌界十大新闻

《诗》《锋刃》《独立》三大诗歌民刊分别出刊,诗歌民刊还在继续中
著名诗评家、诗人董辑、梁雪波执笔)

  2013年,中国诗坛上较有影响、创刊都在10年以上的民刊《诗》《锋刃》《独立》分别出刊,其中,《诗》一年出版两期,近800页;《锋刃》出版一期;《独立》一年出版两期,近500页。诗歌民刊尤其是大型的、有历史的诗歌民刊的坚持和继续,保证了中国诗歌生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喜可贺。

  《非非》:为中国当代最具先锋极端最有影响的民刊,其事迹已写进上百部中国诗歌史。在中国与世界诗歌中具有重要影响。《独立》四年中入选[非非]中国十大诗歌新闻,是《独立》之幸。


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诗歌观察(三)之“民刊观察(节选)

何言宏 何同彬

 

2006年10月编辑完成的《独立》10年纪念专号(1997-2007),对民间诗歌发展和民刊的历史而言无疑是功莫大焉的,他们编辑整理的《中国民间现代诗歌运动简史》(第一部)表现出了对中国当代诗歌民间性的强烈认同,对书写当代诗歌史的民间资源的巨大热情,还原了狂飚突进的民间诗歌运动丰富的诗学镜像和美学现场;《地域诗歌写作专辑》《独立回声》《独立特稿·南北专辑》等栏目均能说明《独立一如既往地是一本有着严肃的思考和责任感的民刊”。2007.10

  何言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

  何同彬: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青年诗评家。


《爱的哲学》(序选)

周伦佐

 

这个序言的写作和三篇文稿的重现江湖,缘起于一个朋友——独立诗人周发星。确实是独立:从80年代出发,独自一人在中国攀西大裂谷的一道偏僻裂痕里默默写诗二十多年。海拔五千多米的螺髻山那巨大的倒影时常覆盖着他,他却一步一步地登上山顶站成一棵边缘之树。尽管经常犹豫于认定自己身份的三对矛盾之中,他却凭着特有的机智而努力达成内在的统一。二十多年时间,而且同处一地,他只去拜访过引动自己走上诗歌之路的周伦佑两次而无缘相见,竟然一直没有找过我。直到2005年7月,我才知道他的存在并相识。原来这二十多年他一直在坚持写诗,不仅独自一人把一本《独立》诗刊主编了近20期,而且自己也登上了比这个地方其他写诗者更高的话语平台。大裂谷发生过不少奇迹,这个独立写作的美髯诗人肯定要算其中之一。2007年初秋,他读了我回忆80年代讲学经历的长文《举向荆棘高地的言论火炬》,主动提出愿意出资出力把我80年代的几篇文稿印成小册子,赠送朋友并作为文献保存。我非常感谢他的热心和好意。也许这些文稿合成一本书正式出版之前,这不失为一种民间传播方式。而且,前方地平线跃跃欲试的新文化运动,也需要参考80年代的启蒙精神、理性追求、献身激情。2007年10月10日 。古邛都森林居。

  周伦佐“伟大80年代”中国“现代新哲学”代表人物之一,文革史著名学者,民间思想者。

  和其弟周伦佑、蓝马、吉木狼格等非非主义代表诗人,都出在四川大凉山西昌市。


《独自生成的接受史》:“丁亥仲冬诗歌榜”之民刊(节选)

 胡 

             

上榜理由:发星在大凉山一小块叫做“普格”的僻壤居住。我曾经见到过他所主编之《独立》较早的几期:可以说是中国最贫穷的刊物。然而,我在其中感受到了贵族般的倨傲。《独立》“十年纪念专号”集中展示了发星和他的朋友们一以贯之的兴趣:其一,以民刊为载体,对中国民间现代诗歌运动作比较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其二,发掘大凉山和小凉山“蛮性家族”现代诗歌独有的秘美,进而关注其他的“地域诗歌”群落;其三,竭力彰显处于底层的写作,尽可能地将农民工、流浪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的物质困惑和精神苦闷存档备案。所以我说,就像一只翎毛凋敝、眼光毒辣的秃鹫,发星其实居住在大凉山之上的蓝天白云之中。 (选自《星星》下半月刊“每月排行榜”2007年12期)

胡亮:当代新锐诗歌评论家、诗人,《星星》诗歌理论编辑,民刊《元写作》主编。

(选自2013年《独立》2316年纪念专号,2018年《独立》29期“20年纪念专号”)

《独立》精选二十周年 

   

1998-20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