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医患关系—升华or恶化

 桃子爱读书_ 2020-07-28

     《因为是医生》这本书,从题目来说,“医生”二字就与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本书的主人公。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具有广泛医学知识,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主要讲述了四名医生作为总住院医生在医院的历练,其中有拯救病人的艰辛、患者康复的喜悦、病人逝去的悲痛、值班工作的劳累以及得到不断历练的振奋。书中四个内科总住院医师一起再次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临床历险、一次又一次的生命重托、一次又一次的感情激荡……他们痛并快乐着。本书很贴切地描述了当今社会的情形,体现了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因为是医生,对待患者极其家属的胡搅蛮缠,必须好言相告,不可怒言相向;因为是医生,对待任何一个患者的病情都要了解透彻,竭尽所能拯救每一位患者;因为是医生,每当接起一个急救电话,就要不顾一切地冲进急救室,挽救危亡的生命;因为是医生,就要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以病人为基点;因为是医生,所以身上肩负重任,即便在手术台上站十几个小时也毫无怨言。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身穿白大褂,手握手术刀,便开始实施妙手回春之术。许多人说,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餐式的社会,人人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自己想要的。然而在医学这个领域,却是慢工出细活,万万不可着急。封面上的俩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世界上绝大多数东西都能交易,感情和生命除外”。诚然,不同的人的感情不同,生命历程、长度也无人能知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命运与生命曲线,谁也无法更改,无法调换。而医生便掌控着医院中每个患者的生与死,成功了,便活了下来;失败了,便离开了人世。可见医生扮演着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稍稍一疏忽,就会使一条生命悬之一线。

    当今的医患关系值得人们深思。例如,有一对夫妻,妻子患有淋巴癌,其丈夫在陪护时突然休克,经过检查是甲亢危象,需要紧急手术治疗,而他的妻子在听到丈夫要紧急抢救时受到刺激昏厥。二人手术需要家属签抢救同意书,而两人家属均在外地,医生决定先进行紧急抢救,所幸术后夫妻二人均挽回了生命。但事后,由于两人经济条件无法支付手术费用,决定状告医院未履行告知义务和过度医疗,他们的律师狡辩说,当时不进行气管插管有可能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医院的医务处不想把事情闹大,最终同意免去治疗费用并赔了一万块钱。

看到此处,我不觉有些寒心,如果以怨报德,那么何以报德?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服务者付出体力和脑力劳动,为病人提供服务,理应需要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同样,病人接受医疗救治,重获健康,也应当为医疗人员的劳动支付医疗费用。面临两人同时昏迷无法签署同意书,难道医生就要眼睁睁的看着两个鲜活的生命流逝吗?医乃仁术,医学既是求真,更是扬善。这位医生用自身的行动来坚持医德本位论,坚持以病人为本。他也许想到了如果患者找麻烦将来会面临医疗纠纷,但他放弃自身的功利,寻求病人的幸福。他坚守医者义务论,用行动彰显医者的美德。因为昏迷且无家属陪同,两位病人无法得知自己接下来将要接受的医疗计划,这也事出有因,在我看来医生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我想问一句:难道就因为法律的限制就不采取正当的方式治疗,而选择漠视生命的离开吗?这在道德方面是不可原谅的,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是不会这么做的。我敬佩这位医生的选择,却对夫妻二人的行为而无可奈何。医患关系在于医生也在于患者及家属,两方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医生的治疗才有着推动作用,对患者恢复健康才有着促进作用。因为所有的医生:“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直至今日医学的意义,仍然仅限于此。在内科总住院医生心中,对急诊存有特殊的感情。每个总住院医生在上任前都经过急诊的历练,学着用最短的时间快速反应,学会团队合作,学会把各种技术练得纯熟,学着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病人家属交代病情。将生铁炼成钢,急诊是个极好的熔炉。对总住院医生而言:病房安好,不是真的安好;急诊消停,才是真的消停。当上总住院医生后,来自急诊的烦心事也不期而遇。值班时,你刚组织完一场抢救,急诊打电话让你去看一个新来的心梗病人;你正兴趣盎然地给实习医生进行着小讲课,急诊呼你去给一个肠梗阻病人做术前评估;夜深人静,你好不容易处理完内科各个病房的棘手事,准备喝杯水或小憩一会儿,急诊告诉你来了一个不小心吞了牙签或戒指或玻璃珠的人,等着你去联系胃镜。

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医患关系非常重要,因而医患关系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就医人数的增多,医生在许多时候不能很好地倾听患者的陈述,医患沟通的时间及效果当患者就医时,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从生理到心理进行整体的评估、诊断和治疗。因此,拥有良好的医患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有益于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同时也体现了医疗质量的提高。书中还提到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一个年轻的东北小伙患上了重症,急需一笔昂贵的手术费,而家里的经济条件极其困难,无法支付其费用,但医生无法忍心放弃这样一条年轻鲜活的生命,于是自己私下为这个年轻的小伙交付了一部分费用。手术后,年轻小伙康复出院。后来某一天,他为了报答医生的恩情,扛了好几大麻袋的东北大米赠予医生。那一刻,似乎在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展现了医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充分体现了医生的高尚医德。

他们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们下班,只是换个地方工作而已。可能很多医疗圈以外的人觉得很费解,真有如此迷人的东西吗?可以让他们忘记压力、忘记休息、穷此一生去追求?我的回答--有的,只因为他们是医生,他们有着对生命科学的崇敬、着迷和追求。书中一名医生米梦妮奋不顾身为一名艾滋病患者气管插管,坚定地参与抢救直到病人稳定。然而当病人家属看到米梦妮身上的血迹是,第一反应是和米梦妮保持着接近一米的距离。我心里觉得好笑,又感到彻心的悲凉:或许在这场拯救生命的战斗中,从一开始,就不会诞生什么英雄。医生冒着被传染的风险,拼尽全力拯救患者,却没有第一时间得到认可,得到的却是嫌弃。

一年的总值班生涯,免不了各种矛盾,鸡毛蒜皮,撕破脸皮,一种沟通、协调、妥协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造就了。手术室一定是人世间最为丰富的情感汇聚地,这里隔着时空,网织这着医生,护士,手术台上的病人,以及等待区家属和朋友最浓烈的感受,欢喜起,期待,感激,希望,失望,绝望,破涕而笑,喜极而泣,对生的渴望,对死的畏惧,对生命的领悟。所有的一切,每天都在这里上演。他们秉承着“不能满足于结果正确,过程正确才是真的正确。经过错误的过程得到满意的结果,那是侥幸”的原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一条,从而决定了我的一生”,这句话或许是对行医之路的最佳诠释。

读完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医生每天忙忙碌碌,加班熬夜,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急救电话铃一响便抛开自己的一切奔向病房拯救患者,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但他们却毫无怨言,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保持着高尚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做着拯救世界的白衣天使。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捍卫着我们的健康,他们是最伟大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